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2023-12-09 19:59:28)
标签:

凤阳府

朱元璋

汤和

明朝开国功臣

汤和节

分类: 文保寻踪
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0篇:安徽蚌埠汤和墓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12月2日

上一篇写的是衣锦还乡的天花板——朱元璋在故里平地起帝都的往事。今儿就再来一篇大明天花板系列,本文主角是公认的明朝开国功臣中最懂得明哲保身的一位——朱元璋的发小、信国公汤和。汤和墓,是我在从蚌埠去凤阳之前顺路先走访的,墓葬本身无非是与别处大同小异的一众石像生,并无太多可说。这篇与其说是游记,倒更像是个汤和小传,亦是想把此墓孤悬中都的来龙去脉大致分说一下。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1:汤和墓古迹园入口

记得自媒体初兴之时,随之诞生了一个概念:流量。要说起流量属性,朱元璋在古代帝王里绝对能位列前三甲,只不过老百姓最喜欢看的多半不是啥“好事”。比如屠戮功臣,今天把这个杀了,明天又把那个杀了,各路人马网文写得飞起,某些人被来来回杀了不知多少遍,因此还诞生了一个梗:朱元璋又在网易杀人了。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2:朱元璋表情包

诚然,若论历朝历代对待功臣之刻薄,有明太祖在,恐怕没人敢称第一。但朱元璋的“初心”,或许未必如此,开国之初,朱元璋对于追随他打下天下的那些老弟兄们也的确心怀感激,于是制定了一套完备的封赏制度,“论功行赏,封为公侯,赐以铁券,颁以重禄,令传子孙,共享太平”。观其字里行间与早期对待功勋的态度,也确有诚意。只不过,有许多勋贵在富贵中迅速“飘了”,他们飞扬跋扈,贪赃枉法,败坏朝纲,甚至挑战皇权,却因有铁券免责,有司一时奈何不得。

朱元璋对于这种情况异常恼火,遂又颁布“铁榜”,对先前铁券赋予勋贵的一些特权进行约束,然而效果似乎不太良好。后以宰相胡惟庸擅权(扣上的罪名是谋逆)被诛,终于点燃了火药桶,胡案发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但大规模的“越界”罗织株连大概是在十年后,即以李善长满门被诛为开端,一发不可收拾,铁券什么的在“谋逆”面前变得形同废铁,一时豪门人头滚滚,枉死者众。

要说起来,大明“第一完人”徐达其实也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人臣典范,早在徐达墓那篇游记中我就提到过,所谓的“烧鹅王”纯属无稽之谈。只不过徐达死得相对较早,其明哲保身的本领到底没有经过后面的“深入考验”,不便大肆渲染。相比之下,安然渡过胡、蓝两案仍然全身而退,还让朱元璋伤感到当面流了满脸鼻涕水的汤和,才是货真价实的巅峰水准。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3:汤和像

正史明载汤和“与上同里闬”,可谓朱元璋最正宗的发小,小时候领着一堆屁孩骑马打仗的带头大哥应该就是汤和,重八哥恐怕只是跟在屁股后面的马仔。按如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或许是源于《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之所以“还俗”去参军,还是汤和写信召唤的。对此我长久以来一直信以为真,但这次从史籍中查考,竟未找到原始出处何在,一时真伪莫辨。不过即便是真的,以汤和之智,当然不会老挂在嘴边跟太祖面前邀功,史官在编修《实录》时,自也不便详谈,写为“故人”了事。

但总归汤和参加义军的时间应是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还在给郭子兴当亲兵的时候,汤和大概已经是千夫长了。后来朱元璋“入赘”娶了郭子兴的干女儿马氏,一下有了些话语权,专门找郭子兴把老朋友汤和要来共事。汤和虽年长且职务似乎更高,但对朱元璋始终态度恭谨执部曲礼,给那些桀骜不驯的人做了个很好的表率。此后,毕生追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的开创立下不世之功。

让人略感惊讶的是,就这样一位有关系、有资历、有功勋的老同志,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际,竟然没能跻身第一梯队(即开国六公),而是位列侯爵(第二梯队)之首。若以这个次序来看,大概可以认为太祖评定的在世开国元勋的功勋(还得减去过失),汤和排第六(六公之一的常茂是父荫)。至于低封爵位的原因,我觉得或许有两个,一是找点过失刻意打压,这个下段再说;二是拿汤和当挡箭牌,给一些觊觎公爵的人看,试问你们自比汤和如何?

到了洪武十一年(出土的圹志记为洪武十年),汤和终于晋爵信国公。这本是一件大喜事,但汤和有点纳闷,哥们最近好像也没立啥新功啊?于是赶紧去看铁券上写了啥,结果恐怕忽然觉得脖子一凉。铁券上可不全是表彰的话,只见太祖阴恻恻提起了一件大约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旧事:

当时汤和率部守毗陵(今常州)与张士诚对峙,有一天想请朱元璋办事,被拒。恼羞成怒之下喝了点闷酒,嘴上就没把门了,说我“左顾则左,右顾则右,谁能难之?”大概意思就是,此处不留爷,爷去投...待酒醒,悔恨无及,更惨的是这事还被朱元璋知道了,一直隐忍了这老长时间。如今旧事重谈,朱元璋直接提升到忠诚度问题,说你丫当年“于忠有慊”,只是后来表现还算良好,这么多年过去,朕就原谅你了,以后请你耗子尾汁。

好嘛!汤和这一下子登时人间清醒了,缩头缩脑过了后半辈子,反正皇上您说啥是啥,哪怕不说话给个暗示也可以有,需要咱出马咱就勤勤恳恳,嫌咱碍眼咱就主动回老家。其实当年在中都凤阳,给许多公侯都营建了豪宅,只有汤和坦然急流勇退,远离政治中心,最终以其大智慧成就了洪武君臣之间难得的善始善终。要知道,“皇帝发小”这个身份可绝对不是免死金牌,比如周德兴,完全就是另一个结局。

晚年朱元璋的心中无比落寞,当年能说得上话的老弟兄,貌似就剩汤和一个了,几年没见,还真有点想念。于是派人把汤和从老家接进宫里唠嗑,说起少年时里中的旧闻,汤和这时已病到说不出话来,只能频频点头应和,朱元璋终于真情流露,摸着汤和的身子,老泪纵横。随即拨出库银,提前在老家为他营建葬地,墓址选在了凤阳西边山清水秀的曹山之阳,也就是如今蚌埠的龙子湖畔。汤和大概也是凤阳一众大明开国元勋中,唯一落叶归根的一个。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4:汤和墓神道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5:汤和墓

汤和死后,由国公追封王爵,这是明朝异姓勋臣最顶级的待遇。从当年的开国六公到开国六王,李善长与冯胜惨淡下线,汤和与小一辈的沐英取而代之。半年前我在南京走访了徐、常、李、邓墓,此番又在此拜谒了这位传奇人物,六王之墓唯欠沐英了。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汤和墓由于没在南京“搭便车”,得以单独列项国保。如今汤和墓古迹园是个免费景点,只是留给它的地方也不大,原本的格局已有所改变。进门是从神道中部插入,左手边不远的神道碑便是墓园南边的尽头(先看到的是屁股),右转沿神道向北便是享堂与墓冢。来的人很少,清净归清净,但东边遍布高压线缆(看汤和像那张图就知道了),搞得大煞风景。从地图上看,原以为古迹园就在湖边,可以顺便看看风景,实则湖影都看不到,也无路可通达,遂作罢。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7:汤和墓简图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8:神道碑

明亡以后,汤和墓或许是无人再打理,逐渐面目全非,失去痕迹,直到1973年考古发掘才重见天日。墓葬虽曾多次被盗,仍出土有元青花大罐、金玉器、墓志铭等珍贵文物,如今在蚌埠市博物馆陈列。只是前贤之遗骨,早已杳然,地穴之中,仅复原了一些当年的旧貌而已,倒是可以下去“近距离接触”一番。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9:汤和墓墓室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10: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大罐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国保寻踪(140):明哲保身天花板,善终却难把爵传——安徽蚌埠汤和墓|静思斋
图11:汤和墓享堂

其实汤和另外还有一个功勋,如今不大被人提及。自明以来,倭寇侵扰我国沿海逐渐加剧,年近花甲的汤和曾奉旨前往浙江整饬海防。他所筑之卫城及制定的制度,百余年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浙人感惠,立祠祭祀,百余年间竟形成了“汤和节”信俗,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说起来,汤和还是我国最早的一代抗日名将呢,让人肃然起敬。

(本文史料主要来自《明史·汤和传》、《东瓯王汤和世家》、《明太祖实录》、《东瓯襄武王汤公圹志》等正史或出土文物,所涉细节多有所本)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2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