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静思斋历史文献收藏研究中心
静思斋历史文献收藏研
究中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0,996
  • 关注人气:2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2023-05-10 19:13:30)
标签:

花果山历史

花果山旅游

海清寺阿育王塔

连云港海清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文保寻踪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23篇:连云港海清寺塔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4月30日
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花果山上人声鼎沸,把各路猢狲都给吵吵傻了。那日巨量的游客在山道上“耳鬓厮磨”,目测人数得有10万+,准确的数据咱也看不到,但远超景区最大承载量是肯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预案及管理都显得非常肌无力,没出事故已是不错。我等在花果山度过了灾难性的半日之后,颇为明智的选择在水帘洞附近半途折返(顶都没登),最终还算是顺利撤退。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1:猴哥也表示很无奈

我向不愿在五一十一这种当口出游,这次在山上半途而废更是郁郁寡欢。来前一日略事研究,发现花果山下有国保两处,其中郁林观摩崖石刻,按百度地图上的定位,就在观光车售票处对面,正好可以顺道看看,某也不疑有他。下山时老的小的排队坐观光车,我腿脚快先行一步,去找这处摩崖石刻可谓当日我最后的一点追求。然当我“到达”位置后,围着那个WC遍处搜寻,绕厕三匝,浑无所得。无奈先后问及三位环卫人员(其中一位还自称曾干过导游),皆不知所云,我已深知此定位必然有误,抬眼但见各处人头耸动,哪还有地方可寻?心中不由怅恨不已。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2:尼玛!百度地图坑爹啊

至此当真是游兴全无了,与家人会合后,一起随着大部队涌出景区,往B11路站台仓惶而去。其实另一处国保——海清寺塔就在北边不远处(从景区入口步行过去约一公里),来时我已在车上远远看到过它,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煞是好看,如是提前一站在大圣湖下车,沿湖畔步行,自能饱览一番风景,拍摄几张美照,只因不放心老小,便未有此操作。此时经过岔路口,远远一望,亦只是心中微澜,心想留下的遗憾既不只一个,今日不去也罢。唯有夫人颇为理解我心中的郁闷,强力鼓动,终是收拾起一些心情,径自前往。

如以所处位置来说,海清寺这一片已是在花果山景区之外,算是个免票景点。欲达塔前,必先要穿过景区最大的一片停车场,随后便近在咫尺了。然则万千游客,轻移莲步造访此地者屈指可数,此时寺中几无游人。我惊叹于花果山竟还能有这般幽静清爽的地方,一时大是愉悦,但也感慨自己搞的这摊东西(包括关于民国故纸的收藏)在这浮世中实在有些非主流。不过感叹归感叹,这次总归还算是来对了。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3:前往海清寺塔

如今的花果山旧时是云台山的一脉(关于花果山的来龙去脉,可参见我昨日之前篇:花果山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叫花果山的?|静思斋)。据地质方面的记载,在吴承恩写《西游记》那会,云台山还当真是像普陀山那样的“海外仙山”,直到清康熙年间鲁南一次特大地震使海岸线大幅东移,并有数百年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海带来的巨量泥沙沉积,云台山才最终与陆地连成一体。可想而知,当年云台山如世外桃源般存在,自会引得众多修行者趋之若鹜,至少在隋唐时,这里就已经有规模颇大的寺观了。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4:海清寺塔全貌

海清寺至晚在北宋初年即已得名,寺名一直传承至今,好像放眼全国也没见有著名的重名者。且不光有寺,还有宝塔,这是今花果山一带最重要的古代文物遗存之一。眼前的宝塔与我省定州料敌塔风格颇似,只是“身型”较显矮胖,当年整修时保留下来的古意也更多几分。海清寺塔周围的这一汪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海清寺也还有些痕迹,但在修水库时给扒掉了,现在又重建了一些寺庙建筑。如今极常见到这种寺毁塔存的情况,以前一直不曾细思为何,此时仰望着高耸的古塔,不由心中一动:话说没有先进设备的支持,硬想对这种大家伙下手而自己不被砸死,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5:大圣湖的湖光山色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6:复建的海清寺

拆都如此麻烦,营建岂非更难?然也。海清寺塔的修建完全是由当地僧侣及民众募资,工程始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大体情况是,啥时有人布施,凑够一批钱和物料,就盖它一层,没钱时则停工。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细水长流,到天圣九年(1031年)时也才建到五层,至于其上的六至九层究竟完成于何时,似已难考。尽管如此,在海清寺塔漫长的建造过程中,还是通过碑记、石刻、方志、瘗藏文物等方式,留下了较为翔实的文字史料,盛延德、沈忠恕、傅昙、刘涟等施主的名字亦得以流芳后世。

另有一事值得一提。据上述碑文记载,在海清寺塔之前,原址应已有塔(或为木塔),而且规模不小,号称“大唐第二至尊”(这里的大唐或是指南唐),该塔不知于何时坍圮,方有北宋海清寺塔的重建。因这时在地宫中瘗藏了舍利与佛牙,遂又得“阿育王塔”之名(这里的阿育王塔应是一个埋藏有“真身舍利”的佛塔的泛称,其实海清寺塔并不在《敦煌文献》记载的那19座经过“权威认证”的阿育王塔之中,所谓“佛牙”经鉴定为马牙,或许这也是国保列项时只写海清寺塔而没提这事的原因)。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六批)

当年海清寺的规模应也不小,据《供僧记》载,天圣年间有曾荣阖家先后三次“设供僧”1850人,故有学者认为那时海清寺里有几千个和尚。我虽不太精通这佛教术语,但觉得实情未必如此,因为这个人数搁在古代实在太惊人,在个海岛上供养这么多僧人所需的场地和物资也难以想象,一家之力焉能为之?如有这么多钱,塔也早建起来了。而且文中还有一个“设”字,看起来倒更像是供养的佛像。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8:50年代未经修缮的海清寺塔
(照片引自《江苏之塔》)

康熙年间那场改天换地的大地震足有8.5级(震中在距此不远的郯城县),海岸线都因此向东退了十五公里,而海清寺塔岿然不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缮宝塔时在塔内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里面脆弱的玻璃瓶都未曾被震碎!由此足见,当年海清寺塔的选址和设计牛逼到爆表——这还是在十余年间或许都不是由同一批工匠断断续续建成的情况下,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我想,一层塔门上方所书的“根深固蒂”,正是它最真实的写照了。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9:根深固蒂言之无虚

海清寺塔塔室中空,惜现已不让登临,塔门设木栅栏拦起。拜毕,默默绕塔三匝。今年正值海清寺塔千岁华诞,此行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一日之不快皆散尽。我在寺中悠哉了许久,随手打电话问了下夫人是否已上B11,说车还没来呢。我心想若不是自己过来逛,岂不也是一番傻等,正在得意间电话又响,说是车马上就到,若能赶上就一起走,我也担心赶不上的话下一班要再等这么久,慌忙(负重)跑了个五百米,压哨上车,哪还顾得上去大圣湖那边再拍一张远景呢?

国保寻踪(123):沧海漂泊终成陆,强震难撼浮屠根——连云港海清寺塔|静思斋

图10:廊下小憩观塔顶

这是最小的一个遗憾,大遗憾则还有三个:一是没有登顶,花果山相当于没来过;二是最后也没去成连云港市博物馆,没看到海清寺塔的出土文物;三是在我在海清寺心平气和之际,实已大致查出了郁林观摩崖石刻的位置(百度地图坑爹啊!),就距此不远,若非跑去赶车,便也去寻访了。其实我对连云港(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印象极好,在花果山这也只是没赶对日子“非战之罪”,我自是愿意某天再来一趟,把这些遗憾一并“清算”一遍。当然,一定不会再是各种小长假了。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5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