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巨婴”社会电影的票房时评吴永麟 |
分类: 评论天下 |
6月18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刘震云、冯小刚、陈可辛、戴锦华、张大春这几位知名编剧、作家、导演、学者共同出席,讨论在当今的电影市场中,怎样秉承工匠精神,拍出好电影。不过,不想当主持人的编剧不是好作家,主持人刘震云机智地把主题改为“关于中国电影的不吐不快”。面对如今过度浮躁,烂片好卖的中国电影市场,冯小刚表示,生产很多垃圾电影是观众最爱说的话,那是不是因为有很多垃圾观众,才形成了这么多垃圾电影?(《观察者网》06-18)
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冯小刚说:“中国电影现在这么地让观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你如果不去捧场,它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作人也就不去制作这垃圾电影。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当前,中国垃圾电影遍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究竟是因为中国的垃圾观众太多,才导致中国的垃圾电影多,还是另有其他的原因呢?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把中国垃圾电影多,归因为中国垃圾观众多,这种逻辑太偏激。虽然一些垃圾电影拥有许多观众,并赚得盆满钵满,是一些电影观众养活了一些低俗电影,但笔者不认为这是因为垃圾观众遍地,而是导演的眼光太狭隘了,中国的电影观众有不同的层次,只能说,低俗电影抓住了某一层次观众的趣味,但其他层次的观众,是不会卖低俗电影的账的。因此,冯导这个观点过于偏激。
二、从电影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巨婴”社会,造成偶像电影拥有庞大的市场。许多年轻人,从小就缺乏思想的独立性,也不注重追求思想。许多人成为只有皮囊而缺乏思想的空心人,在此称这些人为“巨婴人”。因为这样的一些年轻人,由于思想不独立,同时追求思想太危险,明星的收入又十分丰厚,在舞台上流光溢彩的形象又很有魅力。因此中国流行电影明星崇拜,偶像崇拜,歌星崇拜,崇拜往往是缺乏自我的表现。在中国,偶像拥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因此,偶像拍的电影,唱的歌,尽管不怎么好,甚至有的只是垃圾,也会受到粉丝的追随膜拜,市场因此而生。
笔者认为,没有观众是垃圾观众,只怪当前一些电影人的电影素养太低。好电影不管是那个层次的观众,他们都会为电影感动。好电影还有审美启发,社会教化的功能,可以提升观众的素质和品味。相反,低俗的电影也会降低人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趣味。
中国电影的出路,需要关注和反映现实问题,宣传普世价值观,挖掘人性等,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健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