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杂谈 |
分类: 评论天下 |
40岁没4千万不是我学生是师德贱陋
作者:吴永麟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四川在线》04月06日)
据报载,在这条发于4月4日16时34分的微博中,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对研究生提出要求:40岁时达到4000万身家,否则“不要来见我”。董藩称,“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北师大教授说:“40岁时没4000万别说是我的学生”,笔者不禁质疑,这说法是否恰当呢?这说法是否会造成学生的价值观的扭曲呢?
从励志的角度来看,北师大教授董藩面对网民的大量意见,昨日在微博上共发表了47条回复,进一步表达了观点。面对“胡吹乱弹”写来的讽刺打油诗,董藩还用打油诗回复,称“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从正面来看,这有励志的作用,教师唤醒学生的激情,重塑学生的梦想,给学生更多的希望,激励学生创造财富,鞕策学生不断进步,这确是有积极的一方面。
从理性精神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很很可能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大学精神的错位与迷失。崇尚财富没有错,但偏面崇尚财富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大学精神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社会责任、理性精神、科学的价值观等。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兼容的,多元的价值更能让大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实现自我,以金钱的多少来确定大学生人生的成败,这唯一的价值观是对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一种剥夺、践踏。扼杀价值观的教育,是大学精神的一种狭隘,更是大学兼容精神的倒退,直接地说,这是一种精神的屠杀,是一种公民意识的缺失。
作为一位教授,应崇尚理性精神,如果偏面崇尚财富,否定多元的价值观,是视野狭小、鼠目寸光,更会误导学生形成唯利是图,形成拜金思想,造成学生其他价值观的缺失,一个理性的社会,应倡导多元价值的存在。这种说法,让人感到一种轻浮、盲目与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位教授的思想境界、视野,看起来和乡村农妇没有差别,浅陋、狭小、轻浮。也和市井小贩没有差别,唯利是图。笔者真的担心,这样的农妇和小贩思维,怎能立身北师大?这样的思维能培养出社会精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