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折射的家园文化和精神困境
作者:吴永麟
在广东省电白边垂和清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南﹑安徽的黄山、江西省分宜县昌山峡水中﹑贵州省贵阳市北谷顶埧﹑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漓江、香港沙田西南面等地方均出现望夫石,望夫石几乎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夫石的传说在中国的民间盛行,望夫石衍生出来的人文思想成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
在古代,各部落领袖为争夺更多的利益,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各国君主为了更扩充权力和土地,南征北战,烧杀掳掠,尸横战场,哀鸿遍野。当时的人们,为了保家为国,男人纷纷纷参加战争,于是,男人离开妻儿,奔赴战场,有多少男人,战死疆场,客死他乡,有多少女人,日思夜盼,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但梦一场,空一场。于是,山上的一块站立的石头,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在人们的想象中,山上一块站立的石头,被人想象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成为望夫石,以悲凄的姿态,表达出人们对于爱和家园的深情守望。
为什么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会有那么多的望夫石,为什么它们不称为望妻石、望儿石、望母石、望父石、望兄石……
中国在远古时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各地域之间存在文化和风俗差异,为什么异域差距的不同石头会有一个共同的命名——“望夫石”。在古代的中原,许多成年的男人被征为士兵,身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他们驰聘疆场,洒血荒野,有多少男人尸卒疆场,魂断他乡,多少女人成为战争的遗孀,然而,在那个草管人命,咨讯落后的社会里,遗孀无法听到丈夫的音讯,她们只有等,在漫漫的等待中憔悴、苍老和死去。由于古代的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的现象,人们总是以想象的方式来解释自然现象,战争的遗孀不断重演,在人们的想象中,一块站立的石头成了望夫石,一个美丽而凄迷的故事也诞生出来。望夫石以一种等待、希望、悲凄的姿态,阐述了人们渴望家园的心灵期盼。由于中原人不断向四方迁移,望夫石的传说也带向了四方,传遍了全国的大江南北。
望夫石是一位爱的守望者,是一位家园文化的守候者。在远古时代,身在异乡的男人,经历人生的漂泊与命运的沉浮,他们的内心会有一种对家园的渴望,即使不远离家的男人,他们的内心也有一份渴望心灵世界的守护,望夫石以一种深情等待的姿态,正是男人心灵世界里一种永恒期盼心灵归宿的标志。战争中的男人,他们身在异乡,血战沙场,他们的世界里缺乏家园感,情感的荒凉,性欲的饥渴,望夫石成为他们灵肉世界里的精神寄托。古代的女人,丈夫征战沙场,远离故乡,她们面对着情感孤独和肉体饥渴,她们希望寻找生活的支撑点,即使丈夫不离家的女人,她们也有一份对丈夫的关注和寄靠,望夫石成为女人守望家园的心灵寄靠点。望夫石的内涵里具有迎合、等待、渴望、爱意、归宿的文化元素,这一种文化的内涵,是人类共同的心灵渴望,这是望夫石流芳异地、遍布全国的文化元素。
但是,望夫石以一种石头的姿态守望家园,等待爱的回归,这是一种单边的文化,它注定面对残缺和僵化,于是,贞节坊的丑陃与残酷噬食了许多美丽的肉体和心灵,也就有了一群群亡夫女人要操守一辈子的灵肉桎梏,女人也就有了被煎熬、被摧残的历史。望夫石的文化忽视了肉体,压榨了人的灵魂,它在狭隘中沉沦,成为一个个压榨人性的桎梏,给女性的解放制造了漫长的黑暗的历史。
望夫石的伟大面是哺育了中国的家园文化,它的黑暗面是让亡夫女人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权利,望夫石以一种悲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凄迷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女人没有自由和权利,她们只能是男人的守望与等候者,现代社会,人性的觉醒,男女的平等,望夫石不再感动人,通常成为城市人口头的笑话,然而,望夫石内涵的一种美的价值正在消亡。
我主张维护女性在爱情上的自由和权利,但我不希望彻底的摧毁望夫石所哺育的家园文化,那一首《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歌,让许多经历爱情快餐的都市人感动,生活于爱情荒野的城市人,听到这一首情歌,如久经干渴的土地,面对着甘霖,如雨水,如春风……
位于广东省电白边垂的望夫石(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