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一位很喜欢的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看《恨嫁家族》,这正好发生在和妈妈在电话里因为结婚和理想而大肆争吵后的几天,所以买了票且开始了解林奕华老师。与其说了解,不如说关注他的微博,于是追他到了今天在北师大的讲座。
老师很阳光,比宣传画像来得更活泼。在他安排的“为相亲做准备的集体瞬间自拍”之后,邻座北师大的小姑娘送给我的描述是:“笑容露齿-开朗;双眼皮-智慧;长刘海-知性”。第一次听说双眼皮是智慧,难怪好几个朋友去割双眼皮。她肯定不知道,在她拿我手机端详照片时候,我一直担心的是她会笑话我的鱼尾纹。但是我拒绝用美颜,就像我一直不太喜欢化妆。我想你看到的就是我,一个真实的我,哪怕是丑陋的,不过我尽可能保持美丽。
我想,这就是林老师所提及的“自我形象”设计吧。我最喜欢的有关自己的照片,几乎都是在疯狂的笑或者忘我的哭。那种,全身心地去感受的状态。
当林老师问到“你为什么值得别人喜欢”的时候,我的笔静止了。当他再问到“你觉得你是Ruby还是崔莺莺(《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话剧之角色)”的时候,我困惑了。我看着《在西厢》里面Ruby跟她妈妈吵架的时候,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在跟妈妈无尽的争执。我当然知道妈妈是最爱我们的,不然也不会每次从家里千里迢迢过来北京看我们的时候,都会背上满满一袋最新鲜的蔬菜,年轻时候那么爱美,年纪大了却愿意为了自己女儿能吃上不带农药的新鲜蔬菜不顾形象,只有妈妈才能做得到。但是我却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她所期待的。
其实她肯定不知道,当我还是很小的时候,我最大的理想不过是幻想自己能马上长大,做一个“合格”且“温柔”的妈妈,以至于身边的朋友经常笑话我的“妈妈”情节。但是,等我真正长大,我却恐惧了,因为那个我幻想中的妈妈总是莫名地强加给她的孩子各种要求:譬如,她的孩子要学钢琴,她的孩子要到最好的大学念书,她的孩子要会打网球,要是她的孩子是男孩就一定要健硕,是女孩就一定要窈窕……似乎她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她的孩子就必须要做到,控制欲望也愈发强烈。而这些,都跟现实中自己的妈妈越来越像,那个我曾经想摆脱的“严格”的妈妈的形象。
所以我矛盾了,我退却了,我在成为曾经不想成为的角色的道路上越来越近,在理想中的自我修炼的道路上越来越远。我迷路了,也没有人能够告诉我,我该怎么走。我参加读书会,希望能从书里面和朋友的言语里面找到方向;我跑步,希望能跟自己的每一个细胞交流,倾听它们的想法;我游泳的时候会试着闭上眼睛,感受水里面的自己像鱼一样恣意;我看到美丽的文字会哭,我也会感激自己在哭,好像感受到了自己还活着;我还会在镜子里面看着自己,一遍又一遍,每天。
我苦苦地挣扎,为自己争取再多一点点时间去追逐自己曾经放逐过的理想,以为可以更近一点,哪怕只有一点。
等有一天,我能够更好地跟自己相处了,也许,他就出现了,干净、温和地说:“请问,我能不能进去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