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3)
(2009-10-22 00:23:57)
标签:
论语孔子老师儒家朱熹杂谈 |
分类: 草堂国学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句话很关键,历朝历代、各家各派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的解释。一种讲法是孔子很少说利、命和仁这三个命题。为什么呢?因为儒家重义轻利,轻视功利。命不可把握,众生本迷信,多讲反使他们沉溺其中,不知如何。仁则是德之全,很难做到,所以孔子少说这几个问题。这符不符合事实呢?《论语》中这几个问题都谈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谈命。仁就谈得更多了,“仁者,爱人也”,“先难后获为仁”,“智者求仁,仁者安仁”,等等。所以按上述那种讲法就不太讲得通。
那么这一句的关键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在“言”字,“罕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直接说的话就叫言,和人家讨论的话就叫语。这就好理解了。“子罕言”,就是孔子自己很少说这几个问题,凡是说这些问题都是在和人家交流。人家来问他,他就回答。很多弟子都来问仁,于是孔子作答。命也是如此,利也是如此。“罕言”,孔子自己很少说这些问题。人家来问,他才答。为什么孔子自己很少说这些问题呢?因为对于孔子来讲,仁者安仁,孔子已是仁者,何必时时刻刻都说仁。命,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自己已经知天命了,所以他也不用一天到晚谈命。至于利,孔子更是不愿意谈,所以这句话的关键是孔子自己很少说这些问题,但是和人家交流他还是要谈的。
还有另一种讲法,把“与”字当赞许讲,说孔子少谈利——因为儒家轻利,但却赞许命和仁——因为孔子知道天命的重要意义和仁德的伟大。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附朱熹《论语集注》:
《论语讲义》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