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广西师大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83
  • 关注人气:8,5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这两天,很多人都在问

#最受文化圈宠爱的天选之子#

什么时候产生

这一切,要从5月18日

我们在微博上

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开始说起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短短一天的时间

国内各大出版社、书店

以及部分文化类官微大V

纷纷加入其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样的场面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除了表白,部分官微

还想给这位天选之子

加码送福利

就在刚才

我们通过微博平台的抽奖系统

抽出了这位幸运鹅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幸运鹅得知自己获奖的时候

激动到难以言表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她将获得的福利清单有点长

我们请美编做成了一张长图

让你感受一下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从现在起,这场狂欢似乎才刚刚开始

难题丢给了我们的这几十家官微

毕竟,大家都要给这位幸运鹅

发布一条独家原创的表白微博呢

仿佛一场

#文化人的情人节

表白同题作文大赛#

正在上演

待会儿,你可以去这些微博上看看

文化人都是怎么表白的

我们先打个样

看看下面这张主题海报

藏着我们的七本书名

连起来就成了一段表白的话

@格林德沃随行日记,准备接受全国几十家文化类官微大V的集体表白吧!

没有成为

#最受文化圈宠爱的天选之子#

也来试着跟我们一起参与这场

#书名表白赛#吧

用若干本书的书名

串成一段表白的话

点赞前三名

以及我们随机挑选的两名

都可以获赠

我们为你准备的520礼包一份

其实,无论是这位读者

还是看到这条微信的你们

都是我们要感谢的读者

在5月20日这一天

也请接受

我们对你们每一位的表白吧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这行走的耳朵,走出了鲜活不样板的路,是彩色的耳朵、乐观的耳朵、犀利的耳朵、洞察的耳朵......是会走路会唱歌、会爱会给、又悲又闵、一双看得见的耳朵。盲者不盲,眼不“见”并非不“见”。

——齐豫《行走的耳朵》序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外出走走看看,近则去桂林、杭州、西藏,远则去东京和巴黎,有的人喜欢打卡经典旅游景点,有的会把“吃喝”当重点项目,还有的必须按下上千次相机快门并晒足朋友圈“一百八十帖”才算完成了一次旅游之行。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看”成为了一场旅行的主要活动,“拍照”也成为了必要活动。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去关闭“视觉”,打开更多的感官,用“听”、用“闻”、用“触摸”,去经历一场纯粹、专一的旅行体验呢?

01

声音里的纽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气味里的伊斯坦布尔呢?是否会充满土耳其冰淇淋的甜腻味,还是大海的湿咸味道?那么触觉下的耶路撒冷呢?只用双手感知“哭墙”,会不会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之感?

这些都是歌手周云蓬的旅行方式,

也是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的旅行方式。

熟悉周云蓬的读者应该知道,他在九岁那年失明,视觉被上天关闭,却让他打开了更多的感官。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在《行走的耳朵》里,周云蓬去到过大理,西藏,甚至还有更远的吴哥窟、纽约、波士顿、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你没想到的地方他都有去,而你不敢去做的体验他竟然也都干过。

他不怕迷失在吴哥窟的迷宫里,因为他觉得迷宫更多是视觉幻想,对他来说迷宫简单得就跟自己的卧室差不多;他不需要旁人的引导就能找到耶路撒冷的“哭墙”,因为他说来过一次便记得下坡的长度。

02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跟着周云蓬的脚步去旅行,不仅能获得更丰富的感官想象,还能收获到一份适合所有人的旅行书单。或许是因为阅读能够为周云蓬提供更丰富的旅行在地体验感,他会在旅行前或者旅行进行时阅读很多具有当地背景色彩的书籍。

他会带着《耶路撒冷三千年》去到耶路撒冷听朝圣者祷告;

他会读《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去到伊斯坦布尔,想象作家帕慕克的生活轨迹;

拿着《纯真博物馆》沿着大街小巷找寻实体的纯真博物馆、找小说里的大茶缸、蝴蝶胸针、小瓷狗……

他在华盛顿的中央公园里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深冬的波士顿瓦尔登湖旁听完《瓦尔登湖》的最后章节。

这是周云蓬的独家旅行书单,同样也适合想要出发去旅行的你,当阅读的小说中的场景真实地还原在自己面前时,想必会是一种既兴奋又特别的体验。

如果嫌旅行书单不够,你还能在《行走的耳朵》这本书里找到更多。

在书中,周云蓬说到自己每去到一个地方,便用手机或者ipad照相,因为看不见构图,便拍到啥算啥。有时会在分享会上拿出那些照片,让观众讲解自己的照片拍到了什么。

“我把想象带给别人,自己无缘看到,再从别人口中里感知这些景象,绕着弯回到那些废墟……如果我把照片拍歪了,也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一条标准的地平线,干脆没有视野,无观点无目的,我先感知到,再借用不同的眼睛努力回看。”

原来这个时候,他的旅行才算真正的完成。而对于我们来说,他提供了一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或者观察视角,这些照片可能才更加像是摄影师所追求的“决定性瞬间”。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图片来自于@周云蓬工作室

而这些旅行照片,你也都可以在他的这本书里找到。

03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周云蓬是很多人所喜爱的民谣歌手,写了很多为人喜爱的歌,比如《盲人影院》《沉默如迷的呼吸》。他没有活得悲天悯人,而是一众乐迷心中幽默诙谐、善良的歌手。同样,他的文字也充满了诙谐幽默。

歌手齐豫在为这本书作序时这么评价他的文字:“快哭的时候让你笑,正想笑,又给你一棒让你思。”

“记得那个时就连最尴尬的寻找公共厕所也要依靠耳朵,有一回误入女厕所,听到一声清脆的尖叫,马上迷途知返。听到没看到,不算流氓。”

“民谣音乐娓娓道来,赶上对台是个重金属乐队,长头发旗帜一样地狂甩,鼓敲得震天响,你根本听不到自己在唱什么,这时你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组建一个音量大的乐队,发挥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正碰上大群以色列军人,我跟一名以色列女兵拍了合照。她挽着我,做亲密状、背着的冲锋枪,碰着我的身体。真希望她背着的是吉他或者乌德琴。我把合影发到微博上显摆,并祝福她:服役期间无战事。”

——《行走的耳朵》

而关于旅行和人生的意义,周云蓬也在这本书里探讨到:“我们住过的那些陌生的床,将连接成为踏板,渡我们上船过河。那些日夜赶路的人,晨起留下空床,洁净的肮脏的床今夜会有别人安睡。也许我们行走的意义就是为别人腾空一间房子,腾空十字路口、路边的石凳、树下的阴凉。最后我们死去,认真地扫除自己的异味、污渍,为后来者腾空一小块儿世界。”

我们不仅会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周云蓬,还能够在书中看到他与民谣前辈、音乐朋友的对话与思考,他与齐豫聊民谣四十年,与胡德夫聊创作......还有那些音乐节上的歌手们的故事,以及周云蓬对于舞台、音乐的思考。

最后,如果此刻想要立即收获一份周云蓬的独家旅行体验,那么请关掉手机,关灯、闭眼,关注你听到的声音、空气中的味道......

因为周云蓬这本书,我们发现了许多更奇妙的旅行方式

《行走的耳朵》

作者:周云蓬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失明的灵魂更加自由——《行走的耳朵》,本书由齐豫作序,写的是周云蓬一直以来的歌唱、行走,以及读书,是酣畅淋漓的文字。

盲人以耳朵感知世界,声音所向,心之所向。在这些年中,于不知道哪个瞬间,周云蓬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对着他感兴趣的声音,固定了某个影像。这些影像偶尔不合常理,却是他经过的地方。或者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世,且与他错身而过的人和景。他以他的方式看见,并写出。有点像诺贝尔获奖作家帕慕克形容细密画:失明就是寂静……它是一个人绘画的极致:它是在黑暗中看见事物。

在本书里不仅可以看到周云蓬在大理、伊斯坦布尔、吴哥窟、耶路撒冷的游记,还能看到他与齐豫、胡德夫、老狼、马世芳、莫西子诗等人的对谈,以及一探究竟周云蓬的相机里面到底有什么照片。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拥雪斋系内蒙古知名藏书家王树田先生藏书之处。王先生爱好古籍收藏,为访求古籍足迹遍天下,国内著名藏书家黄裳、田涛、辛德勇、韦力等对其藏书活动多有积极评价。我们在2018年出版王树田先生《拥雪斋藏书志》的同时,也启动了《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工作,共从其私藏珍本秘籍中精选钞本、稿本、刻本古籍147种汇编为3辑共60册,现已全部顺利影印出版。

《拥雪斋丛书》所选文献内容涉及经学、理学、童蒙刻本、科举应试教材、劝善书、史著、政书、人物传记、日记、民族地方文献、诸子杂纂、农学、医学、数学、书法、碑帖、诗集、词集、书目、戏簿等。王先生把私家藏书视为学术公器,影印以广流布,嘉惠学林,功不可没。

《丛书》所收多有稀见文献,如:江昱撰乾隆间刻本《尚书私学》,国内仅国家图书馆藏一无批无校之清钞本;明末版《新刻精纂详注仕途悬镜》,据王重民《中国古籍善本提要》,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及今国家图书馆有藏,而后者查其书目又未见著录;《钓渭间杂脍》据《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国内仅上海图书馆藏一残本;康熙版《西岩诗集》及《突星阁诗钞》,国内仅一两家图书馆有藏;钞本《西泠闺咏》为陈文述稿本,由其妻妾数人代钞,卷内有陈氏亲笔批校,与刻本对照,文字多有不同。而道光间金陵甘氏津逮楼木活字版《仙机水法》《水法宗旨节录》,国内罕见,稀如星凤。清末木活字版《筹办秦湘淮义振征信录》亦不多见。其他如钞、稿本《太平天国杂抄》《天文军镜》《桂留堂诗集》《吴唐叔诗集》《四声等子》《药性便读》《宝汉楼碑帖题跋》《海蠡阁书目》《芯庐遗稿》等,名家批跋本如程瑶田跋《尚书释天》、翁同龢跋《妙法莲华经墨刻》、张朝墉跋《董其昌书杭州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王守恂跋钞本《莲品诗钞》等,皆属名家遗墨,尤为珍贵。他如刻本《户部收取应解饭银则例》《户部则例摘要》《昌谷集》《云谷琐录》《魏实斋刺史西川实政纪略》《好学为福斋诗钞》《廿二史纪事提要》《黻清斋试帖》《金陵赋》等等,存世无多,概为世间难见之佳籍,多具补史、证史之功,史料价值不可小觑。

清雍正十一年(1733)刊印《户部收取应解饭银则例》,系拥雪斋主人修补所藏嘉靖原刻《历代史纂左编》时从书中衬纸中发现,经重订,为一全本。此书未见著录,视其刊刻风格、水平,或为殿本。饭银,即清代京官正薪之外的补贴,以及供“十四司纸张笔墨书役人等应差饭食之用”,由户部掌理。户部设饭银处,掌稽饭银之出入,即管理各省解缴户部饭银之收支。饭银处专掌收支内阁司员饭银,“酌量司务之繁简,甄别官员之勤惰,均匀派给堂司各官”。这种饭银由各省总督、巡抚等缴送,以充官员飨食费用,亦即养廉费用。

辛德勇先生对《户部收取应解饭银条例》给予高度评价,但由于未得获见该书,怀疑该书是否属于《钦定户部则例》的一部分,而非单刻之本。然考其实,《钦定户部则例》始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经部奏准编纂,至四十一年(1776)告成,此后五年一修,成为定例。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同治四年(1865),先后修订过十四次,主要内容除规定户部职掌外,分立户口、田赋、库藏、仓庾、漕运、盐法、茶法、参课、钱法、关税、廪禄、兵饷、蠲恤、杂支等门类。而《户部收取应解饭银条例》则成书于雍正十一年(1733),其缘起是雍正四年(1726)怡亲王对饭食银两收支确定数额,至雍正十年,出现加增收取、私相收受、各司分得数目参差不匀等现象。为此,户部奏请皇上,列举应留饭银、应革条款,得旨后行文直隶各省一体遵行,并刊刻木榜晓谕。书中开列十四司应解应革饭食银两清单,以见各堂司官员饭银收支以及各省饭银负担情况。此外,该则例明确规定各堂司官员要恪守成规、循章办理,如有违者,“官则照例参处,吏则严行治罪”,故该书对研究清初法律制度、司法实践亦自有其价值所在。

又如《符瑞堂塾课摘钞》稿本八册。题“古塞山人温省堂手选”。卷前有嘉庆戊辰(1808)山西名士王楷苏墨书序言,后有省堂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之白云书室自序,云:“爰将读过诗文录两帙,次为八集,分十六卷。首选明文,正入门也;次选名稿,学大家也;次选时墨,观风尚也;次选读本,专所好也;诗赋今古并选,工而求稳也;试策采选檀本,博而反约也;疏论、诏诰、表判分类选之,俾知其体式也。”各集卷前另有序文。撰者温氏乾嘉时人,字迺新,号古塞山人,山西右玉人,约生于1757年。嘉庆三年(1798)举人,曾管理山东邹平盐务。温氏检选生平所见八股、诗赋、试策、疏论、诏诰、表判等文体名篇,编次为读本,以便家中应试子弟学文、熟悉科场制度与风习,内中保存了大量清代科举考试资料,如熊伯龙、章光岳、汪起凤等制艺名手所作都有收录,从其编选思路及过程中颇可窥见乾嘉时期北方普通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应试经验及心态。

再如《拥雪斋丛书》所收一种拟名为《太平天国杂抄》的文献。书衣墨书“吕五桂抄”,封面上方横写“天朝己未”,中间竖写“天情道理要书”,右上方竖写“静天候(侯)卢”,右下方竖写“参峰”,凡收录《天情述序》《太平天国三年新刻起事来历真传序》《太平天国圣营格言必读》《真天命太平天国九门御林忠正京卫军李劝四民投诚归顺谆谕》《劝四民投顺以保生命谆谕》《滚单》《二次滚单》《大英国平清王布告》《杨秀清晓谕》《扬州城内扶乩》《咸丰十年二月十七日长毛破杭城告示》《真天命太平天国靖忠报国觉天燕黄暨渠帅黄、姚、谢劝四民勿惊师旅事诲谕》《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五月日训谕》《太平天国抚安良民训谕》《七日礼拜奏章》《天王万寿奏章》《真忠报国静天候(侯)卢劝谕》《真天命太平天国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劝四民各安常业诰谕》等数十种抄件文献,除《太平天国三年新刻起事来历真传序》等数篇见诸已刊太平天国史料集外,其余均为首次刊布。

细绎其详,或为太平天国时期的一本宣传读物,拟名宜作“天情道理要书”,《天情述序》即其序言,述编纂原委甚详,该本小册子的编者是一位卢姓静天侯,惜其生平事迹失考。

对照太平天国“旨准颁行”的官书,这本小册子内容驳杂,收录的文章,有疑似天地会的文献,如《太平天国三年新刻起事来历真传序》,吴善中、韩荣钧认为是天地会人士制作的反清宣传品。《大英平清王布告》也不是太平天国告示。另外有一件诏书,两份告示以及一份以杨秀清名义发布的晓谕,从行文和内容来看,均为天地会的反清宣传品。此外,该册也杂入清方的记载,如一份《探报》、《扬州城内扶乩》和《咸丰十年二月十七日长毛破杭城告示》等,从标题以及内容来看,显属官方语境。尽管如此,这本册子仍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太平天国圣营格言必读》,对太平军的军规、军纪等有详细的记载,可与《天条书》《太平条规》《行军总要》等官书相互参证,丰富太平天国法律制度、军事思想的研究。另如《滚单》以及太平天国将领发布训谕所附的四、六言“警谕”“军令”“训民”“安民”训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既是研究太平天国制度史的材料,也是研究太平天国宣传工作的史料。总之,对这批资料细致梳理、深入探析,或可在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得到新的启发和创获。

除了上举数例外,其他图书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清稿本《诗牌偶录》,内容独特,对研究民间游艺颇具价值。更为奇特的是,卷前有序八篇,依次为马松、彭藴章、陈偕灿、刘枢初、夏三埞、徐宗干、李联琇等,皆墨笔所书并钤印记,多为当世名流,其所作序或为佚文也未可知。此稿本不仅未见著录,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而且诸多名家墨宝集于一钞,从书法艺术角度看,也颇具观赏性。又如:《好学为福斋诗钞》六卷。清俞樾撰,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萱荫山房藏板,白纸,大开本,二册。此诗钞,国内仅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三卷残本,而《拥雪斋丛书》则为全帙。此书与咸丰八年(1858)刊刻于吴门的《日损益斋诗钞》八卷互有出入,收入《春在堂诗编》时又大加删削。此为俞氏早期诗作,存世甚稀。如今得以面世,将对研究者认识俞樾早年社会思想、创作风格及江浙地域文化大有帮助。它如《户部则例摘要》之于清初财政、司法研究,《筹办秦湘淮义振征信录》之于晚清灾赈研究,《魏实斋刺史西川实政纪略》之于魏煜研究,《云谷琐录》之于桂林历史文化研究行等等,均各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

日本关西大学内田庆市教授认为,被人阅读,是书籍的最大使命,“个人的私藏、图书馆的秘藏就是毫无意义的死藏”。王树田先生对个人珍罕藏书不自私秘,将其中的嘉善、珍稀之本编次出版,以期充分发挥其服务学术、服务社会之功能,善莫大焉。我们相信,《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将以其独有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

把私藏视为公器,将秘籍化身千百 ——《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及其价值

《拥雪斋丛书》

(第一、第二、第三辑,全60册)

作者:王树田主编

每辑定价:16800.00元

开本:16开  精装

把私藏视为公器,将秘籍化身千百 ——《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及其价值

书号:978-7-5598-0304-7(第一辑20册)

出版时间:2018年6月

把私藏视为公器,将秘籍化身千百 ——《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及其价值

书号:979-7-5598-1118-9(第二辑20册)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把私藏视为公器,将秘籍化身千百 ——《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及其价值

书号:979-7-5598-1181-3(第三辑20册)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每日福利时间 

把私藏视为公器,将秘籍化身千百 ——《拥雪斋丛书》的出版及其价值

从本周起(2019.3.11)

每周【精选留言次数前三】及【分享次数前三】

均可获赠礼物一份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只要静下来凝视,诗意自然会显露

当沈勤的画作与桂林山水相处

沉默对话,静静交融

这个春天,可以是水墨的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2019年3月9日,水印书院与广州华艺廊联合举办的“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在水印书院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沈勤近几年创作的水墨作品35幅,展期将持续至2019年5月18日。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3月9日下午,漓江畔,在全球最美河流岸边的中国山水会客厅——水印书院,“HIS INK AND WASH·他的水墨”沈勤个人画展如期开展,来自全国众多行业领域的名流嘉宾莅临了开幕现场,在水印书院漓江畔的山水实景中与沈勤所创造的的水墨空间里,感受到了妙不可言的梦幻气息,体验到了山水 水墨的实体空间与虚拟场域的浑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山水之间的相聚

策展人陈炜(水印书院)主持了这次开幕式,关于水印书院为什么要做这场活动,他说道:“我在想是怎么样的一种力量,让平时如此繁忙的这一群人,从全国各个地方一起聚到这个小小的展厅,聚到漓江边,聚到山水之间,来赴这样一场聚会。”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中国山水画有如代天说话,最有太古之心。唐人山水画境高古明净,北宋山水画高旷雄浑,元代山水画萧散简远……但唐诗宋词与山水画中的这一切,现在几乎都在被消费浪潮裹挟着的现实中遍寻不见。很庆幸有水印书院这么个地方,拥有1.2千米的江岸线,一个不受干扰的,一个很原始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可能上亿年前到现在它都存在在这里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我想大家前来的最大的一个推动力,就是我们对山水都发自内心的热爱。”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与其他画家相比,沈勤更像一个潜行者,潜溺于'水墨'中自我修行。不同于那些习惯用繁复的色彩和技巧去呈现作品的人,他摒弃掉僵化如活字泥板的传统技法,剪裁掉累赘的学院派立意,推演'水墨'的本质,只将抽离出的极简元素保留于纸面上。通过层层叠加的晕染,远近疏密的视觉关系,一步步让水墨抽象、透明,直奔空灵而去。”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水田·没日没月(二)》,纸本水墨,63×89cm)

“这就是沈勤的画作最打动我的地方。这跟我们如何做企业或者生活里也一样,在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推向你的时候,如何去抽离掉、过滤掉那些对你来说其实根本不重要的一些事物,留下最本质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沈勤的画给我的最大的启示。如这个纷繁的时代,如何澄明和简化自己的内心?剥离那些干扰你的枝枝蔓蔓?最后保留那些对自己最有意义、最宝贵和最必要的元素,它们才能构成一个更轻盈、更通透、却更有力量的你。”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园·雨中的房子》,纸本水墨,138×69cm)

“艺术零距离”讲座

本次沈勤个展开展活动,特别邀请了华艺国际执行董事、艺术总监——王野夫先生,并在开幕期间,主讲了一场艺术品收藏专题讲座——《艺术零距离》。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王野夫先生有着二十年艺术品经纪人职业经历。其经手的靳尚谊先生的作品《牡丹亭》以4830万元成交;赵无极先生的作品《16.12.2001》 以3220万元成交,创造华南地区单幅作品的最高价值。

王野夫先生在水印书院的讲座上,与大家分享了这几十年来创作艺术与运作艺术品市场的有趣故事,对于艺术和艺术品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品收藏、鉴赏、投资的经验建议。到场嘉宾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在场,离场,未来 ”

王野夫先生分享了他对沈勤的解读,以及华艺国际代理沈勤这位艺术家的缘由。他说:“我们华艺国际这次在水印书院推出的这个展览,实际就是华艺国际未来对沈勤及其作品推广的第一站。我们今后会设立一个项目,我们不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拍艺术家。我们给出沈勤的三个核心词就是‘在场,离场,未来 ’”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首先,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高等院校可以自主招生的时候。江苏画院向教育部提交了报告,由于停顿了很长时间,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停滞,后备无人,教育部同意江苏画院面向社会自主招生8人,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承认其大学学历。所以说沈勤他们这一批人被招到江苏画院,是江苏画院那些老先生经过报名、淘汰、考试、录取,然后大家一起授徒,学制四年。沈勤就是这8人中的一人。沈勤他还经历了整个‘85’美术运动,并且是运动核心人物。沈勤至今都是江苏画院的一级画师。”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园·临水的廊》,纸本水墨,69×85cm)

“85年以后,到95年,再到2005年,这20年,艺术家经历了很多事情。特别是到2005年,中国开始有了艺术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沈勤在这20年里,他虽然是江苏画院的一级画师,但很少在南京这个地方待着,因为沈勤在这20年当中,娶妻生子,定居石家庄,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家庭。这二十年来沈勤沉静下来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园·偷看小树的石头》,纸本水墨,70×84cm)

“那么,未来 ,就是我们对沈勤给出的一个定义。我们这个机构,在众多的艺术家里面对比、研究、发现,根据各路批评家对不同艺术家的见解,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沈勤起码在我们心目当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本次水印书院“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展期将持续至2019年5月18日,欢迎各位朋友们前来参观,亲临现场感受别样诗意。

他的水墨 · 沈勤作品展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Time

2019年3月9日至2019年5月18日

主办机构 / Organizer

华艺廊 Holly's Gallery

承办机构 / CO-Organizer

水印书院 Shanshui In Book

展览地点 / Venue

中国·桂林·水印书院 GuiLin Shanshui In Book

艺术总监 / Art Director

张向东 Zhangxiangdong

策展人 / Curator

陈炜 Chenwei

观展预约 / Exhibition Reservation

(86)0773-2662222

关于沈勤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沈勤

1958年生于南京,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78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中国画研究班。

“85思潮”时期因其绘画创作的突出表现,与谷文达一起被誉为水墨革新的代表。

2003年赴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他的作品被美国布鲁克林美术馆、德国汉堡美术馆、苏州博物馆、武汉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重要展览

2018“玄”沈勤个展,UNAC,东京

2016叁拾年?沈勤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零度”沈勤、陈琦双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

2015“洇?氤?霪?滢”沈勒个展,苏州博物馆,苏州

2009“净界”沈勤水墨画展,华艺廊,广州

2011“风月同天”井上有一书法、沈勤水墨画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

1992后89中国现代艺术展,汉雅轩,香港

 每日福利时间 

艺术动态丨他的水墨:沈勤作品展开幕

 忠实粉丝排行 

每周一更新上周排名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绝对是图书的海洋,编辑人的盛会。短短五天,整个展厅是一座真正的巴别塔,各个语种的图书都在此展示,并且试图相互“沟通”,达成版权贸易。


而2017年,无疑会成为格外特别的一年,因为在往年n个语种的书展上,今年绝对是“n 1”:多了一种“虫子语”——


广西师大出版社国际出版品牌“艺术之桥(Arts Bridge)”的独立展位首现2017法兰克福书展6.1馆欧美馆。朱赢椿先生作为艺术之桥的首位年度艺术家,其英文版《虫子书》(The language of bugs)由英国ACC出版集团出版。


一个品牌,一名艺术家,一本书,一个展位,探寻国际文化传播的路径。法兰克福书展一向以商谈与展示为主要业务开展模式,在艺术之桥的起步之初,我们更愿意强化现场展示与现场互动的业务模式。与每一位现场读者的亲密互动,是最为深入人心的传播方式。与读者的现场接触,让我们更领会到了不同文化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必要性,彼此的致敬是文化传播的情感基础。


这本虫子写的书正在被世界所阅读。主页君在这里摘录摄影师记录的若干镜头,让你一睹人与《虫子书》的相遇瞬间。


书展纷纷扰扰,惊艳遇见“虫子书”


每天早上,随着地铁的人流——呃,其实是编辑的潮海——步入Messe Frankfurt。顺着长长的玻璃走廊前行,一路拐到书展的重镇6馆,刚进门就能看到一个相当抢眼的展位。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5VwE6kKlWKP4sI5LRCVibDqIPsr2TvIfJZgF0M46NSx3ZNzb22DQVV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或许这也是是第一次,整个展台只展出一本书。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qOnzfcia5zdn9xm2VicKol8BeicKKyrC19ZdicwQac85ic4CgXfv7DFxRv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VH4MTHRlShVqKCT6xibOZ3rAwFEJmEiaIlQrv0BWEibhQMLgQYQv8QTu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虫子书》英文版


用小编的话来说,这本书是无声也动人,在巨头林立的欧美出版大佬的展台之间,一眼吸睛。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vAeV9ibqZAKaHjiaKumjJSIvlD4G51z3eb0AoHupxJGoCAMBdYMP9eJ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gjhk6ibR1K3wenzmYWLNMl0qjthGtoV2QQCicCtmLzwID3nnCZWhmuW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虫子书》,由朱赢椿先生在五年的漫长时间里慢慢地创作而成,全书无一字不是“虫子”所为,仿若天书——几千个弯曲缠绕的字,似字非字,这是虫先生们的足迹,也是它们的语言。书中,就连目录、序言、注解、页码,也都是虫子的行为艺术。恰恰是这本书,得到了西方读者的共鸣。面对如宋画一般虫蚀的痕迹,一位老先生说:“我懂,我懂,我在花园的叶子上见到过这种痕迹。”

可以说,我们的展台几乎是6馆里最人头攒动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GIiatXLL8YuJ9VyGhoX0qgD2e41mmXh4P0n6q2zOpp6JOZJBTMxfMu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一个姑娘冲过来感谢朱先生:“谢谢你,创作出这么感人的作品。我整个儿被触动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mEYlkYq3qIWWq7IQOD4YkKo19EiaE2ibwba8bHbst0I2kh9K53Ke8ov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26Xtzeia0l1CkSwKSEibDRu28fcbKsZtO4oBO6QlFqu3JHXxN3yYibyR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icQ89DpwYz3npR256CFlOvaVAmnSFaeMnzbR0H0nqF19n7zKeP9Ezl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er4J3ia3gB1M3yu6r4FBQVljb5rSBvs00b4vEurib6NO4T5kv8NP9hic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有一对夫妻,先生问:“虫子在说什么呢?”小编告诉那位先生,虫子的语言可以任意解读。老先生立刻笑眯眯地回头对妻子说:“我知道了。它在说,我有一个美丽的婚姻。”(太感人了,有木有?)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7Y0yia8y2wIvZQ9jLaClMXmILBVOdcbQseMdZZp5JtHIX1aLKvvb8M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除了老人家,小朋友们也来凑热闹。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jkGFvgVbR7Yza0ZicTbVJibdyskWjdYLEYia2YGPwxCHiaBQQBEnnxMq0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大家都被迷人的雕版艺术和古老的水墨印制迷住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Ehbmx4El0QnAtOa8RwgNa6FaaFVuPxias3iaOmP0E1fh2be1WfRVUkR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N15DRhIcFShibicrdJa0pGvwusIo5F3iaJPadnFXh6R0iaXooqWtVNOqo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真是人气十足。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ENgmc2ViajaibicdoUiakibiaL9t5zTSOANibxiciciaQVUibYo6Zn5UyCyJbytO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nDiaCjjCwCP8njHGukXFiaVXDnTvpeUSziacjibhXE6UtLuiaOAcT4gib8VvGJu5VCibzsibzyROgwC8JH8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nDiaCjjCwCP8njHGukXFiaVX5ibktOpldXicAl8Ojib39UP5vxvNw0WKtyUZTQ07RHfCOcQSwQFClKHL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nDiaCjjCwCP8njHGukXFiaVXg4l0ThPP72pjcTARNdUscC7rA65ttLXs2PDhpzggLPHzg5GZK3TGo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nDiaCjjCwCP8njHGukXFiaVXGJULnPut8hMde755wsgHiagU6ov8WPUEThUqcvE8fB6uST8CRwG3A7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世界多姿多彩,静心书写“与虫共语”


苦恼的是,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水墨印刷的是中国的古老技艺。还是不停地有读者来问:请问你们是哪个国家的人?莫非我们真是欧美馆的“奇葩”?(囧)


不过,终于来了一位懂行的先生了,一来就比划:“你们的书是无为。无是没有,为是要做事情。”(厉害了,我的哥。)朱老师的《虫子书》,可不就是无为而来的吗?这位热爱中国汉字的先生,勇敢地涂抹了两行“字”——他心目中的方块字,不成笔画,没有意义,却刚好和《虫子书》形成强烈的共鸣。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rgpibafeyUF90kXa034B7qoLvyNhZ4qqCPb0JQIUPUxr85MVVhyxWf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朱赢椿老师手捧的可是这位老外先生的赠礼:汉字书写咯。

倒是一言启发了朱老师,既然读者都来阅读“虫子语”,不如让诸君也写下他们想对虫子说的话?于是有了更多的感人一幕欸——世界的语言在此汇集,等待留言的观众一度排成长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wCohTOibtdPPQ0M5Ibr7TSaqbR0790TFt32CSVOcbIGKY2E41Nj37L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Tc9tRFGxib62n2HDW10ZficzptVqqvtzZeO4jH5ibobpMGMhTQahTPD3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t38XJwPIs4kpqqr7SPqiapNp9ibVJ2ibm2gRLMZwiaEVuosDTGws8yPAD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0ru0K8iaib2sdnlQAp4rvL91V0VZJwroYkUx6LYh5ThYcMQ4gQibLYZq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VH4MTHRlShVqKCT6xibOZ3rAwFEJmEiaIlQrv0BWEibhQMLgQYQv8QTu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SOAFkHfvShS69y9FfArod8sSKfW6yCXjWqsm9ADWkSSbdHElx7Y3BJ52Ctm3avt9Le9dyFERzCogsMjSvbfVh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延伸阅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FzJV5ARCysegcVRt5bSykGVaSsTfuUXt2O22cpg4Eu2HvffKTickibicwZ7oHXwEichOWQTyxGqVeLkaj8wcr4XCx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虫子书》中文版


朱赢椿 著

朱赢椿  皇甫珊珊 设计



【世界最美的书 颁奖词】


这部外语作品在形态学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它展示出科学方法的所有特征:“半亩田地,五年时间,邀请百种昆虫,搜集千类足迹,最终,我们拥有了一本书。”


形态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生物学上的意义:通过清晰的图像处理把不同昆虫形形色色的足迹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一做法或许前无古人;而且这些足迹似乎本身就显示出巨大的书法特性。另一方面则是语言学上的意义:各种足迹既像潇洒自如的毛笔字,又像史前石刻的残片,也像欧洲的墨迹联想图(Klecksographie),图片经过处理,散发出强烈的美学启示,这些足迹足以被当作异域的、陌生的文字语言。


一张张图片变成了文本,变成了文字组成的神秘字符。这些新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字体有着鬼斧神工之妙,对它们的编排蕴含着教学法的意味,又将种种现象和观察充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图片展示的处理手法,对于理解各种自然科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制成栩栩如生的图片,从而显示出成象后的现实性。这些图片让人难以察觉,这其实只是一种展示意义的处理方式。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性,在这本寻找足迹的作品中以绝妙的方式被揭示出来。最终这项极具艺术意味的研究成功地展现了某种充满哲理的隐喻:世界就是一部书写自身之作。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了解朱光潜先生的读者朋友一定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不陌生,此书作为民国青年的案头书,自印行以来就销量大好、多次重版,直到现在仍被很多青年读者捧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pInACGFXU3liaeXjibhsXBvstnMpB17ypSoD2jWBuyvfl3oehlNg6oo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然而朱光潜先生自己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不满意的,他认为自己写时也还是个青年,那本书是“不成熟的处女作,不能表现我的成年的面目,而且掩盖了后来我比较用心写成的作品”,且觉得在作品里说的话“很有些青年人的稚气,写时不免为一时热情所驱遣,有失检点,现在回想,颇有些羞愧”。


是以十年后,朱光潜先生又写下一本给青年的书《谈修养》,并说这是他“多读了几部书,多接触了一些人情世故,也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填补了之前漏洞”的一部作品。虽时过境迁,然而《谈修养》一书中所言的那些道理,如“谈读书”、“谈立志”、“谈学问”、“谈体育”等篇章如今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P1Qartja8VYKJhrlzorwTD9cwe4pHhZfsA4pYUah8XAszG4o3oTiaw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今日分享给你《谈修养》一书的精彩段落,欢迎在评论说说,朱光潜先生写下的哪一句话有触动到你?



谈读书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FgGYGtNibB6Wg4Tib5O6GaXEBjGnT6riavRIVVhdibzeDZeYxrjFcwwTk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谈立志


志气成就了许多人,志气也毁坏了许多人。既是志,实现必不在目前而在将来。许多人拿立志远大作借口,把目前应做的事延宕贻误。尤其是青年们欢喜在遥远的未来摆一个黄金时代,把希望全寄托在那上面,终日沉醉在迷梦里,让目前宝贵的时光与机会错过,徒贻后日无穷之悔。


我自己从前有机会学希腊文和意大利文时,没有下手,买了许多文法读本,心想到四十岁左右时当有闲暇岁月,许我从容自在地自修这些重要的文字,现在四十过了几年了,看来这一生似不能与希腊文和意大利文有缘分了,那箱书籍也恐怕只有摆在那里霉烂了。这只是一例,我生平有许多事叫我追悔,大半都像这样“志在将来”而转眼即空空过去。“延”与“误”永是连在一起,而所谓“志”往往叫我们由“延”而“误”。所谓真正立志,不仅要接受现在的事实,尤其要抓住现在的机会。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尽管在很远的将来,而那件事的发动必须就在目前一顷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dsR6oLalMaibmibiaTkW8UAXw6ZPurlmd9hxce7vvkp3rpqkp3URoVPe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朱光潜青年照


想到应该做,马上就做,不然,就不必发下一个空头愿。发空头愿成了一个习惯,一个人就会永远在幻想中过活,成就不了任何事业,听说抽鸦片烟的人想头最多,意志力也最薄弱。老是在幻想中过活的人在精神方面颇类似烟鬼。我在很早的一篇文章里提出我个人做人的信条,现在想起,觉得其中仍有可取之处,现在不妨趁此再提出供读者参考。


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像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谈体育


生命是有机的,身与心虽可分别却不可割裂;没有身就没有心,身体不健全,心灵就不会健全。这道理可以分几点来说。第一,身体不健全,聪明智慧不能发展最高度的效能。我们中国民族的聪明智慧并不让西方人,但是在学问事业方面的造就,我们常常赶不上他们。原因固然很多,身体羸弱是最重要的一种。普通欧美人士说:“生命从四十岁开始。”他们到了五六十岁时,还是血气方刚,还有二三十年可以在学问事业方面努力。但是普通中国人到了四十岁以后,精力就逐渐衰惫,在西方人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我们已宣告体力的破产,作告老退休的打算。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VFBeCyZAPUZDSxqZveOh4ibfWTEuiaIdCjXcUlQm3OEUE9gm0Q9icsb5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普通西方人,头三四十年只是训练和准备的时期,后三四十年才可以谈到成就与收获;在我们中国人,刚过了训练和准备的时期,可用的精力就渐就耗竭,犹如果子未成熟就萎落,如何能谈到成就与收获呢?无论是读书、写字、做文章、演说、打仗或是办事,必须精力弥满,才可以好。尤其是做比较重大的工作,我们需要持久的努力,要能挣扎到底,维持最后五分钟的奋斗。我们做事,往往开头很起劲,以后越做越觉得精力不济,那最后五分钟最难挨过,以致功亏一篑。这就由于身体羸弱,生活力不够。


其次,身体羸弱可以影响到性情和人生观。我常分析自己,每逢性情暴躁,容易为小事动气时,身体方面总有些毛病,如头痛牙痛胃痛之类;每逢心境颓唐,悲观厌世时,大半精疲力竭,所能供给的精力不够应付事物的要求,这在生病或失眠时最易发生。在睡了一夜好觉之后,清晨爬起来,觉得自己生气蓬勃,心里就特别畅快,对人也就特别和善。我仔细观察我所常接触的人,发现体格与心境的密切关系是很普遍的。我没有看见一个真正康健的人为人不和善,处事不乐观;也没有看见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在身体方面没有丝毫缺陷。我们中国青年中许多人都悲观厌世,暮气沉沉,我敢说这大半是身体不健康的结果。


第三,德行的亏缺大半也可归原到身体的羸弱。西谚说:“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这句话的意味实在深长。我常分析中国社会的病根,觉得它可以归原到一个字——懒。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懒的原因在哪里呢?懒就是物理学上的惰性,由于动力的缺乏,换言之,由于体力的虚弱。比如机器要产生动力,必须开足马达,要开足马达,必须电力强大。身体好比马达,生活力就是电力,而努力所需要的坚强意志就是动力,生活力不旺——这就是说,体力薄弱——身体那一个马达就开不动,努力所需要的动力就无从产生。所以精神的破产毕竟起于身体的破产。生命是一种无底止的奋斗。



谈交友


我从前研究美学上的欣赏与创造问题,得到一个和常识不相通的结论,就是: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与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现在我思索这比较实际的交友问题,觉得它与欣赏艺术自然的道理颇可暗合默契。你自己是什样的人,就会得到什样的朋友。人类心灵尝交感回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有损缺。你不必责人,先须返求诸己。不但在情感方面如此,在性格方面也都是如此。


友必同心,所谓“心”是指性灵同在一个水准上。如果你我在性灵上有高低,我高就须感化你,把你提高到同样水准;你高也是如此,否则友谊就难成立。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你自己如果不是一个好朋友,就绝不能希望得到一个好朋友。要是好朋友,自己须先是一个好人。我很相信柏拉图的“恶人不能有朋友”的那一句话。恶人可以做好朋友时,他在他方面尽管是坏,在能为好朋友一点上就可证明他还有人性,还不是一个绝对的恶人。说来说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句老话还是对的,何以交友的道理在此,如何交友的方法也在此。交友和一般行为一样,我们应该常牢记在心的是“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谈美感教育


我们每当愁苦无聊时,费一点工夫来欣赏艺术作品或自然风景,满腹的牢骚就马上烟消云散了。读古人痛快淋漓的文章,我们常有“先得我心”的感觉。看过一部戏或是读过一部小说之后,我们觉得曾经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像世界中得解放。最好的例子是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经过。他少时爱过一个已经许人的女子,心里痛苦已极,想自杀以了一切。有一天他听到一位朋友失恋自杀的消息,想到这事和他自己的境遇相似,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他埋头两礼拜,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把自己心中怨慕愁苦的情绪一齐倾泻到书里,书成了,他的烦恼便去了,自杀的念头也消了。从这实例看,文艺确有解放情感的功用,而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情感要有所寄托,才不致苦恼烦闷,文艺是大家公认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处所。所谓“情感有所寄托”还是说它要有地方可以活动,可得解放。



谈冷静


成熟的“古典的”文艺作品特色就在冷静。近代写实派不满意于浪漫派,原因在也主张文艺要冷静。一个人多在文艺方面下功夫,常容易养成冷静的态度。关于这一点,我在几年前写过一段自白,希望读者容许我引来参证:“我应该感谢文艺的地方很多,尤其它教我学会一种观世法。一般人常以为只有科学的训练才可以养成冷静的客观的头脑。……我也学过科学,但是我的冷静的客观的头脑不是从科学而是从文艺得来的。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们的本来面目。所谓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就是丢开这副望远镜,让‘我’跳到圈子以外,不当作世界里有‘我’而去看世界,还是把‘我’与类似‘我’的一切东西同样看待。这是文艺的观世法,也是我所学得的观世法。”


我引这段话,一方面说明文艺的活动是冷静,一方面也趁便引出做人也要冷静的道理。我刚才提到丢开“我”去看世界,我们也应该丢开“我”去看“我”。“我”是一个最可宝贵也是最难对付的东西。一个人不能无“我”,无“我”便是无主见,无人格。一个人也不能执“我”,执“我”便是持成见,逞意气,做学问不易精进,做事业也不易成功。佛家主张“无我相”,老子劝告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都是有见于“执我”的错误。“我”既不能无,又不能执,如何才可以调剂安排,恰到好处呢?这需要知识。


我们必须彻底认清“我”,才会妥贴地处理“我”。“知道你自己”,这句名言为一般哲学家公认为希腊人的最高智慧的结晶。世间事物最不容易知道的是你自己,因为要知道你自己,你必须能丢开“我”去看“我”,而事实上有了“我”就不易丢开“我”,许多人都时时为我见所蒙蔽而不自知,人不易自知,犹如有眼不能自见,有力不能自举。你本是一个凡人,你却容易把自己看成一个英雄;你的某一个念头,某一句话,某一种行为本是错误的,因为是你自己所想的、说的、做的,你的主观成见总使你自信它是对的。执迷不悟是人所常犯的过失。



谈学问


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的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与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与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锐敏,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向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来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一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SibQCaGXGnhtxrQjU907I7eYbPhJU9vjiay4GE33VC1QXYkumef8Wj4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一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谋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谈休息


最刻苦耐劳的是我们中国人,体格最羸弱而工作最不讲效率的也是我们中国人。这中间似不无密切关系。我们对于休息的重要性太缺乏彻底的认识了。它看来虽似小问题,却为全民族的生命力所关,不能不提出一谈。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脉搏一起一伏,呼吸一进一出,筋肉一张一弛,以至日夜的更替,寒暑的来往,都有一个劳动和休息的道理在内。草木和虫豸在冬天要枯要眠,土壤耕种了几年之后须休息,连机器输电灯线也不能昼夜不息地工作。世间没有一件事物能在一个状态维持到久远的,生命就是变化,而变化都有一起一伏的节奏,跳高者为着要跳得高,先蹲着很低;演戏者为着造成一个紧张的局面,先来一个轻描淡写;用兵者守如处女,才能出如脱兔;唱歌者为着要拖长一个高音,先须深深地吸一口气。


事例是不胜枚举的。世间固然有些事可以违拗自然去勉强,但是勉强也有它的限度。人的力量,无论是属于身或属于心的,到用过了限度时,必定是由疲劳而衰竭,由衰竭而毁灭。譬如弓弦,老是尽量地拉满不放松,结果必定是裂断。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常像满引的弓弦,只图张的速效,不顾弛的蓄力,所以常在身心俱惫的状态中。这是政教当局所必须设法改善的。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动。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是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办法。我们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前挨,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名色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


我们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作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做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点钟,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西方新式工厂大半都已应用这个原则去调节工作和休息的时间,结果工人的工作时间虽然少了,雇主的出品质量反而增加了。


一般人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此外还有精力的损耗更不经济。拿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可工作的年龄至少有二十年的差别,我们到五六十岁就衰老无能为,他们那时还正年富力强,事业刚开始,这分别有多大!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5eVeicFticdI7ZdBc8emlfMP1Qartja8VYKJhrlzorwTD9cwe4pHhZfsA4pYUah8XAszG4o3oTiaw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谈修养》

朱光潜 著

《谈修养》系其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著作,半个多世纪来却淹没在其美学著译之底下,光芒不显。本次新刊,正着眼于其关于人生诸般极精微又极精明的见解。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广西师大出版社”公众号(bbtpressbook)




http://mmbiz.qpic.cn/mmbiz/mFSXYKrQyKd3uzCsKukZHicKIJ8Us8hYibtUBW30YniatQHiavYLOI0eE8ibrjAwKe3QKoOYBrRaIfwBloTvzGNEzL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阅读    收藏 
(2017-09-18 09:58)
标签:

杂谈

​

1926年夏天,邵洵美从欧洲留学回国,途中在新加坡上岸时偶然看到滕固等人编辑的《狮吼》半月刊,极为欣赏,一到上海即去拜访狮吼社同人,与滕固等一见如故,并很快成为狮吼社的一员。于是,这年8月出版的狮吼社同人丛著《屠苏》上立刻引人瞩目地刊出了邵洵美的4篇著译,这是邵洵美回国后首次发表作品。从这时起,即标志着狮吼社从以滕固为中心的前期阶段开始逐渐过渡到以邵洵美为中心的后期阶段。

邵洵美和狮吼社一拍即合绝非偶然。他在欧洲生活、学习过几年,最初崇拜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以后又对唯美主义诗人斯温朋、罗赛谛、魏尔兰、波特莱尔等顶礼膜拜,写过不少追求官能享受的诗篇,甚至模仿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花一般的罪恶》。邵洵美主持社务以后,凭借其经济实力,先后推出了“狮吼社丛书”和《狮吼》月刊(1927年5月—1928年3月)、《狮吼》半月刊复活号(1928年7月—1928年12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LiaOVlia8qzWQCDc2qEQXdfrHUIfDAdHXtLEjVQEHibLQP0adZ5S8ibrtrBg0oErXIjibFbn5G2PbicKibtmFSD8m9o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就在邵洵美创办《狮吼》月刊的同时,金屋书店也宣告诞生。书店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邵家住宅对面,虽只有一开间门面,但却布置得富丽堂皇。至于“金屋”这名字的来历,章克标晚年曾回忆:“‘金屋’这名字的取义,既不是出于‘藏娇’的典故,也不是缘于‘书中自有黄金屋’诗句,而是由于一个法文字眼,即‘La Maison d’or’的声音悦耳动听,照字义翻译过来便成了‘金屋’。英国十九世纪末有一种刊物被叫做Yellow Book(黄面书),是唯美派文学的滥觞,邵洵美十分爱重,就模拟仿效,也出了这种用黄面纸作封面的杂志,叫作《金屋月刊》。”( 章克标《邵洵美与金屋书店、时代书店》,载1987年7月《出版史料》1987年第3期)

邵洵美开办书店自然因为这是其喜欢的事业,但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也不容忽视,即书店是结交朋友的极好场所。文人之间,志趣相投者往往容易形成圈子,圈子中也必有一二充满智慧和风趣的中心人物,而邵洵美正是朋友圈子中这样一位人缘极好的核心人物。郁达夫在《记曾孟朴先生》一文中说:金屋书店开在邵洵美老家的对面,“我们空下来,要想找几个人谈谈天,只须上洵美的书店去就对,因为他那里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LiaOVlia8qzWQCDc2qEQXdfrHUIfDAdHXHXUrSPeQqTg8Bz9cerh6EO7cqoL38kk09MjG35wTX3ic6Q6s3BkS74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邵洵美一生倾力倾心从事文化事业,也热心结交意气相投的朋友,虽然彼此之间交情的深浅、熟识的程度各有不同,但他为人豪爽,慷慨潇洒却是当时尽人皆知的。1928年,夏衍在上海生活困难,托人将译稿《北美印象记》介绍给“金屋”,邵洵美热诚相待,安排出版,并立即预付稿酬五百大洋,解决了夏衍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胡也频被杀害后,沈从文护送丁玲回湖南老家,也是由邵洵美支助路费后才成行的。


当时文人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名言:不管是茶室小酌,还是酒店聚会,只要在座有邵洵美,最后付账的就一定是他。(参见上海市文史馆《上海最早的文艺沙龙——“新雅”》,载1991年2月16日《新民晚报》)。可能有人把这归结于富家子弟的有钱,但其实恐怕更和他天性率真,生就一副侠义心肠有关。

金屋书店出版了几十种书,范围大致包括这么几类:1.狮吼社同人的著作。2.朋友的作品。3.朋友相托之书。这些书均属文学范畴,多为小说、理论、诗歌和译著,大都具有唯美色彩,很少有畅销书。有研究者认为:“从金屋书店的书目看来,邵洵美办书店,根本不图经济利益,只是为自己出书方便,为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出书方便。有朋友求他,他会豪爽地给予帮助,有些书稿接受下来,书还没有出他会先付稿酬。金屋书店虽然没有出版轰动一时或在文化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书,但也没有出不堪一读的书。”(倪墨炎《邵洵美的事业也有其辉煌的时期》,载《文人文事辨》,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


1929年,邵洵美在其编译出版的《琵亚词侣诗画集》的扉页上印有这样一句话:“献给一切爱诗爱画的朋友。”这可视为他开办“金屋”,赔钱出版众多书刊的心声。

“金屋”之后,邵洵美接办“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出于偶然,但从其维系一生的性格秉性来说,却又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当1930年张光宇他们找到邵洵美,恳请他接下《时代画报》续办下去的时候,邵洵美的心里可能已经浮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出版宏图。他毅然关闭了自己的金屋书店,开始一点一点描绘心中的那张图纸。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LiaOVlia8qzWQCDc2qEQXdfrHUIfDAdHX3bCmaunrWeASwo6iaQM1KK0wplWr2z12Ex6tDXr3PZK7iabSK3ot4EY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经过一番筹划,1932年初,邵洵美将出卖房产所得的五万元美金巨款,向德国订购了全套影写版的照相、制版、印刷设备。为了运输安装的方便,他在虹口杨树浦地区靠近公兴码头的平凉路上租了一排房子,成立了时代印刷厂。


为了更好地做事,邵洵美甚至把自己的家从市中心搬到了远离市区的杨树浦麦克利克路(今临潼路),距印刷厂仅隔一条马路。德国机器运到上海后,经过一番试印,时代印刷厂正式开张,那是1932年9月1日,这也是我国印刷界正式使用的第一部影写版印刷设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准。邵洵美出巨资购买这套设备也显示了其一贯的做事准则:要做就尽量做最好的!


《时代画报》的印刷质量确实更上了一层楼,但精明商人所后怕的印刷业务不足的问题还是难以避免。有一段时间,机器停顿的时间远比开动轰鸣的时间要长,加上邵洵美讲人情,心肠软,制版印刷的款项时常收不回来。如此这般,营业情况当然不会见好,但邵洵美没有太在乎这些,他还是那样乐观,那样整天忙碌。自从接手《时代画报》,办起印刷厂,他的雄心愈来愈大,对出版的兴趣也愈来愈浓。他创办第一出版社,出版各种丛书,尤其以其名下的多种刊物引人瞩目。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LiaOVlia8qzWQCDc2qEQXdfrHUIfDAdHXjqjl4Nd9wbsUJvnIPia2zYASklU46YmcVe5ico9XT9GhQ7yng9j9BOq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当时“时代”系号称有九大刊物,这些刊物装帧漂亮,内容丰富,有些在当时堪称独树一帜,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如《时代漫画》出版时间长达三年半,拥有百人以上的作者队伍,发行数量达一万册,是民国期间我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的漫画刊物。


《时代画报》出版周期长达九年,基本涵盖了抗战爆发以前的整个三十年代,在动荡的现代中国是一个奇迹,它刊发的几万幅照片、几千篇文章堪称一个巨大的宝库,任何领域从事研究的人都能从中发掘出宝藏。《论语》提倡幽默闲适,以“旁观者”、“超脱派”的立场洞察人间,发表自己见解。作者很多为文坛名家,文章笔调轻松,信笔写来,娓娓而谈,富有艺术感染力。


由于刊物风格特立独行,《论语》问世不久即一纸风行,成为一本畅销杂志,且历久而不衰,不但分流出众多跟风模仿的杂志,还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论语派。邵绡红在《我的爸爸邵洵美》一书里说:“洵美作为诸多刊物的主人,每一份他都要关心,尤其在刊物创办之初,他更是费神,从制定编辑方针到挑选编辑,从组织撰稿阵容到分头约稿,乃至具体的编务、出版,他都事必躬亲,有时连封面设计、广告词都参与意见。编辑们常常到他家里来跟他讨论到深夜。”可以想象,邵洵美当年那忙碌的身影,而这也正是他感觉最充实的生活。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LiaOVlia8qzWQCDc2qEQXdfrHUIfDAdHXOloVPstz0bXMNITgLF2rm6g0ua5pM40cpbeicqVHlaoBKHUMWzk3xF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邵洵美并不单纯以出版物的数量多而满足,而是追求出版物有新意,对文学艺术有贡献。他主持的《声色画报》、“论语丛书”、“自传丛书”、“新诗库丛书”、“时代科学图画丛书”等,都是苦心孤诣、辛勤策划的出版物,耗费了大量心血。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付出难以得到回报,最终以亏本告终。


就这样,邵洵美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失败,尽管被现实撞得鼻青脸肿,但却从不懊悔,而且为中国出版界留下了一批精美的出版物。1933年,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倾心表白自己对文学的真情喜爱:“我喜欢文学,我知道我是一个天生喜欢文学的人,在任何环境之下我总没有把它冷淡过。即使我在做生意的时候,吃党饭的时候,一有机会,我就飞过去接近它。有人奇怪我为什么一天到晚手里要带本书,原来他们没有知道我的苦心。从这个出发点看出去:有许多朋友,起初费了十多年工夫学艺术,结果是丢了油画板去批公文;还有几个曾立誓要成为大哲学家的,眼睛一霎竟挂了皮带在做纪念周。环境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志向失节,我只有对他们表示怜惜。”


言为心声,邵洵美虽然不拘小节,天性率真,但却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他没有像他的许多朋友那样被名利战胜,而是决心永远保持一个“真实的自己”!

今天,人们提起邵洵美,首先就会想到他是一个诗人,其实,他最有功于世的还是出版事业。他办过那么多的报刊,有不少都在现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痕迹。邵洵美手中报刊如林,他自己又是文人,喜欢写文章,也不善回绝别人的邀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他伏首书案,疾笔奋书的情景。

注:此文为《邵洵美作品系列-随笔卷》序(有删减),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ALiaOVlia8qzV4j1J8CFPT1Y7JcgEPPPB8hzdzPVKs0UBkZ9b7Q7vJT09L6M6X94icwXvFA3ziaZLzorEhD5UJl8S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纸边闲草》 张伟 著

闲述纸片上的上海滩风情

从片纸只字出发,做历史的细节研究

钩沉大上海往昔的人、事、物

风情浓郁 轻松好读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本月16日在广州KTK艺术空间揭幕的《钟国康文人印鉴赏展》,向观众展示了钟国康最新作——《当代中国文人印谱》中三十五方印拓,这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应邀为当代中国文人篆刻的姓名印章,莫言、金庸、贾平凹、王蒙、阿来、余光中、饶宗颐、黄永玉、王朔、余秋雨等中国文艺界首屈一指的学者大家都位列其中。当然,也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文学家、艺术家,共76位。纂刻的内容既有人名,也有书名、书斋名、雅号名闲等,每一方印章都浓缩着钟国康对印章主人的仰慕或情谊。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uibP7uBPWqBTdrvmXdLMl2Tk7OibWYsD7afDibsfNu1WYfUAUia8eBNkkp0RfWYsXQHk2WVqJDGm6a0PALc0JSuM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贾平凹在《我也送他一幅书法:木鸡养到》一文中这样形容钟国康:“他凹目翘鼻,胡子稀疏,头发长,卷而油腻。老是穿黑衣。似乎背有点驼,前襟显长,后襟短促,一条线绳从领口拉挂在腰间……行走飘忽,有鬼气”。文章题目来自《庄子》中的一个故事:“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历久乃成,其鸡望之若木鸡,盖德已全,它鸡无敢应者。”在贾平凹看来,钟国康在书印一途上,已是“德已全”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uibP7uBPWqBTdrvmXdLMl2Tk7OibWYsD7Or1oXrNVZvBydpxRuR0G5ggddRkEVekiaxu9OP5p5HpWW4zSI8o0oa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贾平凹眼中,钟国康形容孱弱,却丝毫不输气魄,说与笑都是带着潇洒的。作书法时是泼墨淋漓,气势纵横,撇捺间是山风海骨,衣衫上是团团墨渍;治金石时则目光炯炯,大刀阔斧,节奏铿锵;得佳作后又好为人师,哇哇大叫,得意洋洋。贾平凹文字里的钟国康有一种的“疯”气和一种“鬼”气,这也许就是他“杀石如挥毫”、洒脱豪放、雄浑大气的源头。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uibP7uBPWqBTdrvmXdLMl2Tk7OibWYsD7icI9tjgMOQQnC6mUE1GQt2iaWALgVCbLkZCiaqdUUsz0u8Bc5tT20Wic4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他从来都是自负的,眼里无一人无一物能碍,却同时又都为他囊括。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他正经地告诉我,他要活到九十以上,他要年年把一些东西加进他的艺术里。我不能准确地读出他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局限,但我在他的书法里读出了金石味,在他的印刻里又读出了毛毫、水墨甚至宣纸的感觉,其宣纸上、印石上的作品雄沉豪放,感情充沛,生命蓬勃。”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uibP7uBPWqBTdrvmXdLMl2Tk7OibWYsD7thxq4aaLeXdgNMKUVISIQZ108faKd08QEcb2ZohM3icb1Y85FYP0icP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话题作《金字招牌》之后,钟国康这一部《当代钟国文人印谱》更加凸显了艺术之间的交融互通。文学名家与篆刻大师用一方小小的印章建立起了对话关系。在印章的旁边添上名字主人的文字精华、往来趣事,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只有寥寥几字的印章仿佛也沾染了主人的性情,变得富有生机。以纸笔书写的文字和与刀石刻下的文字在此有了“气”的相融,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文气互通。用文勒石,以石说文,惟篆刻家可为。文人印章,是藏在纸上的中国文化史。文人的精神、文人的傲骨、文人的隐喻、文人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文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批判,统统藏在印面上、边款里、闲章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NuibP7uBPWqBTdrvmXdLMl2Tk7OibWYsD7LNP0IHib6PpnhtjiaIXA0ibdiaWXibKsJQmye1jhr3u6ibmG0ImaHM7Fsmic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陈文在书序中写道:“如果说,文化是让野蛮的人穿上礼服,提升人的文明程度,文学是脱掉文明的外衣,洞见人性的话,钟囯康的《中国文化名人印章》显然是一本文化书,刻画了当代中国部分文人的文化脸谱。只是不可思议,这样的工作,是由一个出生在雷州半岛的野孩子钟国康来完成的。


我想,百年之后,人们在图书馆里再看到这本书时,也许会说:雷州半岛出现过一个印仔钟。


文人的愿望,不过如比。”




《当代中国文人印谱》

荣获第26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银奖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kjOKxPciccIbQDd7FdkHEr8r8JY7ZU352zrwTBI46zDd1dy6AHBYTuB7xbvibgkURkk6VMprqpJpw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作者:钟国康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定价:22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篆刻家钟国康的印谱,收录钟国康为中国文化名人所制的印章180余枚。这些名人包括莫言、金庸、贾平凹、余光中、黄永玉、王朔、余秋雨等76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钟国康出于对他们的仰慕,或与他们的私交情谊,欣然为他们操刀篆刻,既刻有人名章,也有书名、书斋名、雅号名闲章。为了加深读者的认识和理解,每枚印章都附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包括印文、名人简介和名人作品节选等。这本书既让我们认识了钟国康的篆刻,也认识了众多文化名人。

编辑推荐

钟国康的篆刻学吴昌硕、齐白石,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篆刻之中,其篆刻时“以刀为笔”,作品给人刚健雄强、浑厚古朴之感。贾平凹曾称赞其“玩的是小刀,使的却是大刀的气势”。


​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1925年,鲁迅和丰子恺差不多同时翻译完并准备出版日本学者厨川白村(1880—1923)《苦闷的象征》的译作。当时丰子恺在文坛还名不见经传,而鲁迅已经名扬天下,鲁迅担心自己的译本一旦上市会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售,便向出版社提出缓期发行。

丰子恺看到鲁迅的译本上市后,颇有些难为情,于1927年11月27日经学生介绍前往鲁迅住所拜访。丰子恺不无歉意地说:“早知道您在译,我就不会译了。”而鲁迅的回答是:“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此事传开后,便成一段文坛佳话。后来,丰子恺曾三次为《阿Q正传》配插图,还陆续出版了《绘画鲁迅小说》等作品,颇有投桃报李之意。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EqYVxheptTjUcWYibkdNe9XIKo5ykbBjjJ2SVo53OQMNoia7VDVntqR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这样的文坛佳话在丰子恺广阔而丰沛的一生中还有不少:1914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国文;1922年自日本考察回来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共同参加的人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1943年,丰子恺在五通桥卖画,结识指点李道熙。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raFtp4q2C3dQn4AjyT68mxoITGcRfUuicFa9Rc9nTPlTlYkmlndtDS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从丰子恺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不仅可以一窥先生的学识风度,更可以看到他与和他交集的人身上共同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文人风范,让人心驰神往。


“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丰子恺艺术资深研究者吴浩然,因痴迷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以丰子恺生平及其思想为主题写下了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丰子恺的故事》,书中还配以雅致的插图。对这部作品,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说:“这是我们家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烙印。”


今晚分享给你此书的精彩段落,带你从先生的生平体味那个让人向往的时代。



负笈从师


科举制度废除后,各地纷纷办起了小学堂。于云芝的私塾也得以逐渐改良,后来学堂改组,丰子恺被分到了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1914年,“小画家”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母亲钟云芳请来沈蕙荪做参谋,开始为他谋划前程。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gkdenSiaiaUd6J3vjFLNsja7u4bNLQec737N7eLHImswUribOxdnv3fa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沈蕙荪时任第三高等小学校长,曾参与主考官调阅试卷之事。1913年,崇德县举行学校作文会考,丰子恺的文章曾得到县主考官徐芮荪的赏识,徐芮荪不仅亲自调阅了他的文章,还专程到第三高等小学查看了他平时的作业,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沈蕙荪也认为丰子恺天资聪慧,是可造之才,便建议他到省城杭州投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是师范毕业后可以做教师,且家乡多为新办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紧缺。


二是丰子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师范学校学费相对低廉,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恰巧,沈校长的儿子沈元也要去杭州考试,钟云芳便拜托沈校长带着丰子恺一同前往。

去杭州投考那天,钟云芳一早起来就为丰子恺打点行装,准备了点心、米糕和粽子,希望儿子马到成功,高中凯旋。丰子恺吃过早饭便和沈家父子一道启程了。


到了杭州后,丰子恺第一次走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被学校的良好氛围所吸引。这里环境优雅,教学楼巍峨矗立,宽敞明亮;图书馆藏书众多,品种丰富。丰子恺唯恐考试落榜,担心母亲失望,便同时报考了三个学校。不久,学校发榜,丰子恺名列商业学校第一名、师范学校第三名、中等学校第八名。


最后,丰子恺选择了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仅规模宏大,师资力量也相当雄厚。校长经亨颐倡导“人格教育”,传播新文化,吸引了夏丏尊、马叙伦、姜丹书、张宗祥等一大批名师学者来此任教。为充实师资力量,经亨颐还特意让姜丹书从上海请来李叔同。李叔同与其他老师有所不同,极力推行美育教育,认为音乐和绘画课程可以涵养人心,同时特别注重德育。李叔同的想法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推崇,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迎来了艺术教育的春天。


李叔同是天津人,出身富贵,性喜金石,诗书画印皆精。早年在上海发展,后留学日本。在日本编辑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又与好友曾孝谷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是把西洋绘画、音乐、话剧等引进中国的先驱。回国后,应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之聘,在该校任教。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wTy4v5UH8n2p8Oke6x9RbCgJicS3ozn0wSH0ftGfVuEuTjpAep7ZXw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李叔同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从不打骂。学生犯错,他当时不说,课后单独把学生叫到房间,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地进行开导,学生常被感动得不行。李叔同的个人品格和魅力也使学生钦佩不已。丰子恺曾撰文《我与弘一法师》,专门描述他心目中的李先生:“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仅能教图画、音乐,还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来教他的图画、音乐。夏丏尊先生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敬呢?而我崇敬他,更甚于他人。”


在绘画上,李先生教学讲究直接写生,每次画石膏像,他总要自己先画一张,再让大家按照他的方法练习。自从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受到李叔同教学方式“温而厉”的熏陶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丰子恺对图画课表现出极大热忱,他体会到了艺术与数、理、化课程的不同滋味。“在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兴味忽然集中在图画上了。甚至抛弃其他一切课业而专心图画,或托事请假而到西湖上去作风景写生。”


有一次在西湖上写生,他看到同行的老人眼睛生得特别高,脸型很适合作为绘画对象,便竖起铅笔测量老人的五官比例。老人看到丰子恺拿着铅笔对着自己,以为是要把铅笔给他,笑着对他说:“这不是我的东西。”这让丰子恺很是尴尬。


对于丰子恺在绘画上的进步,李叔同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说:“有一晚,我为级长的公事,到李先生房间里去报告。报告毕,我将退出,李先生喊我转来,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对我说:‘你的图画进步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你以后可以……’”老师的这番话如绵绵春雨般滋润着丰子恺的心,此后他决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MymAicWQMXjqDyt64Q9U1o7v619XThM5ZoVHBtytRjWj3rJgLtf8He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东渡日本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习奠定了丰子恺一生的艺术道路。1919年夏,五年求学生涯结束后,丰子恺应吴梦非、刘质平之邀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教授西洋画、日语课程。同年冬,与姜丹书、刘质平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版会刊《美育》,丰子恺为编辑之一。在这一时期,丰子恺兼任多所学校的美术老师,不过在任教过程中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些老旧落后甚至破绽百出。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8r37X2q1LEL65Rrf5S4TNId0CJgACrib1FgZC25hfXU7ggQL2v40Yu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随着上海美术事业的发展,留学归国的西洋画家越来越多,宣扬西洋画的机构也逐渐增加。丰子恺从上海的日本书店内购得几册美术杂志,从中窥见了一些最近西洋画界的消息及日本美术界的盛况,发现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太过陈腐和狭隘,他时常反思:“……我对自己的信用已渐渐丧失,不敢再在教室中扬眉瞬目而卖野人头了。我懊悔自己冒昧地当了这教师。我在布置静物写生标本的时候,曾为了一只青皮的橘子而起自伤之念,以为我自己犹似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现在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作习画标本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丰子恺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去日本留学,了解西洋艺术,成为美术家再归国。


可去日本需要一大笔资金,怎么办呢?所幸丰子恺的想法得到了亲友们的支持。二姐夫周印池开着洋行,生意还不错,他为丰子恺筹集了400元。母亲钟云芳知道儿子有抱负,是做大事、成大才之人,便忍痛卖掉了一宅祖屋。丰家卖祖屋的消息在小镇一经传开,石门湾顿时如炸锅一般。大家认为丰子恺是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都败光了。丰子恺听到议论后暗下决心:“将来我一定要在石门湾造一座新屋。”


去日本的资金有了保障,丰子恺便告别母亲和亲友,于1921年早春搭乘“山城丸”号轮船只身去了日本东京。


到达东京后,他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一方面在洋画研究会学习绘画,到东亚预备学校进修日文;另一方面大量阅读日本和欧洲的古典文学名著。不过,后来他感觉到自己所带的费用难以维持这样广泛的学习,也觉悟到各种学问的深广,倒不如在东京到处走走看看,呼吸一下这里的艺术空气。于是便打定主意,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展览会、游览名胜古迹及跑图书馆等。


有一次,他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梦二画集·春之卷》,被画风深深吸引。他后来回忆说:“寥寥数笔的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我不再翻看别的画,就出数角钱买了这册旧书,带回寓中仔细阅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Aq0RnU2PgKH7EkQYu9rAMhlyk6P23gXEoRfYsG1PGcOAKCE0pgLGz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梦二画集·春之卷》的作者竹久梦二是在日本被誉为一生“追求美和爱的漂泊的抒情画家”,以画美人蜚声日本画坛,并不以漫画著称。竹久梦二幼时家境富裕,喜欢绘画,但从未受过正规的绘画教育。家道中落后,他的生活一落千丈。于是他运用自己长期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验,以意味深长的笔调描写人间万象,画出了众多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的画作。而正是这些作品深深打动了丰子恺。竹久梦二的代表画作有《出帆》和《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四卷。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HicqE17z9ibAezbn9DI8fW04crVEaCITcl33HKyrEpLa5eiaKznrYqub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竹久梦二画人物采用西洋速写技法,画趣极具乡土气息,笔墨简单却饶有诗趣,简直就是无声的诗。丰子恺喜欢竹久梦二画作的意趣:“他的画风,熔东西洋画法于一炉。其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他还有一点更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以前的漫画家,差不多全以诙谐滑稽、讽刺、游戏为主趣。梦二则屏除此种趣味而专写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使人看了感悟人生,引发遐想。”


在日本待了十个月后,丰子恺所带费用基本消耗殆尽,不得不回到国内。丰子恺在日本时,竹久梦二在画坛已渐沉寂,作品集早已绝版,不易购得。归国后他便托好友黄涵秋购得《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及其他画册。


丰子恺对竹久梦二的画作情有独钟,“因为这种画兼有形象与意义的美的原故,换言之,便是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的原故”。他崇尚这种画风的“言简而意繁”,其早期部分画作形式甚至直接取法竹久梦二,临摹痕迹明显。但丰子恺并未完全生活在竹久梦二的影子里,他结合中国的生活现状,描绘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取材越发宽广,意境也越发深邃。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ssw1P4ctLZSibEiaEERlytvW9sv08sA4zTzic39lwKE5wmkRQfLUOEPP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十个月的日本生活,称为“留学”太短,称为“旅游”又太长。丰子恺戏称其为“游学”。虽然时间不长,此行的所见所感却使他受益终生,更为他的绘画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子恺漫画


从日本回国后,丰子恺应老师夏丏尊之邀来到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这里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特别是春天到来的时候,拂堤杨柳醉春烟,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丰子恺也在自己的住所旁栽了一株杨柳,给住所取名“小杨柳屋”。授课之余,他努力研究艺术理论,并尝试用毛笔作简笔画。


在校务会议上,他无心参与烦琐的议案,对诸位同事慵懒的姿态和会场上的各种人物表情却尤为感兴趣。回到家后,他便根据回忆,用竹久梦二式的笔法把他们一一描绘出来。


丰子恺不仅喜欢竹久梦二的画风,同时也特别钟爱陈师曾的作品。陈师曾家学深厚,才气过人,善诗文、书法、篆刻,尤长于山水画。他的画笔墨精炼,人物形神兼备,富有情趣,是中国新文人画早期的代表人物。丰子恺曾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我小时候,《太平洋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余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


在小杨柳屋,丰子恺起初主要是为春晖中学的校刊《春晖》及其他报纸杂志画插图、题花。后来,他借鉴竹久梦二和陈师曾的画风直译古代诗句,画好后贴在自家门后和墙上。一日,邻居夏丏尊喝了老酒到丰子恺家里,看到了这些小画,很是欣赏,嚷着:“好,再画,再画!”得到了夏老师的赞许,丰子恺信心大增。1924年7月,他创作的古诗新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立即引起《文学周报》编辑郑振铎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被这幅简笔画的意境深深吸引,便托胡愈之向丰子恺约稿,请他为《文学周报》画插图,并在目录中冠上“漫画”的栏名。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iaUcg3167gSNqMYpia9n2oID9YI0uuN9WP3BYkZk7eZ1lgSm2ibModibS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不久,郑振铎积极倡议为丰子恺出版画集。他在写给丰子恺的信中说:“你的漫画,我们都极喜欢,可以出一个集子吗?”丰子恺听到此消息,很是兴奋,他急忙回信答复:“我这里还有许多,请你来选择一下。”没过多久,郑振铎便约请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前往。就这样,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于1925年12月出版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11qIdeMO2K9PoSEZMQRxrBDDdHia0rWze6FRMCJ4yvIIfx4glNPgkt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画集一经出版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再版多次。丰子恺也因漫画一举成名天下知,世人称他的画为“子恺漫画”。此后他边编译教科书、写散文随笔,边画漫画。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子恺画集》《儿童生活漫画》《学生漫画》等。


丰子恺在创作上一直在探求自己的艺术语言。画集《子恺漫画》封面所刊《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幅漫画尽管模仿了陈师曾及竹久梦二的画作,但模仿不等于没有创新,他在模仿中加入了新的理念。三位画家的三张画作虽然物象基本一样,意境却不尽相同。“子恺漫画”中不乏此类作品,但丰子恺巧妙勾画人物的动态形象,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更注重心理的刻画,某些画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竹久梦二和陈师曾。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CRKpL0ehRXchSIr4TSHX3LF00VSC8B5XRJPS1k63TxtTeCYEBAHicf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美术界相对低迷,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形形色色的美人画和低级庸俗的娱乐图片。中国画仅限于梅兰竹菊、古代山水和人物;西洋画则限于景物、风景和模特,几乎没有描写现实生活、亲近大众的绘画艺术。而“子恺漫画”由于取材新颖别致,画法生动率真,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俞平伯、朱自清、郑振铎等学者和文学家都推崇不已,均为丰子恺的画集作序题跋。朱自清在序中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俞平伯在跋中这样写道:“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mfXQELXwzr3qCsl7jCJ4kbmWKYuJJu9kdhnvFQMJeus5z7JMk2gqz2GwZIxNbaeL9cTxzbYHTeia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子恺漫画别具一格,开一代新风。不管是笔墨造诣、构图技巧,还是画中蕴含着的人间情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坛。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HibtDfOR74BnJwKtfHmIiavJBJ7yf3PBxibZnMcicTFXFF9rQ0icqCIqnP43WKZDXDg4NAXpDTFV751OVlbaJcpG5g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丰子恺的故事》

著者:吴浩然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写给少年儿童的关于丰子恺生平及其思想的传记文学作品。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雍容恬静,广为流传。本书作者吴浩然研究丰子恺著作及生平多年,写出了这部作品,并创作了雅致插图,带领小读者走近丰子恺的人生。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在你心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手艺人” ?


依靠自己手艺吃饭的铁匠、木匠;修缮文物的修复师;数十年如一日将一种点心做到极致的点心店老板;为了一本书的写作耗尽毕生心力的作者;精益求精去做成一本书的编辑……每个人心目中手艺人的样子可能都会有些许不同,但其实,只要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发挥更多价值而努力的那些人,都可以称之为手艺人。


我们做了一份“手艺人主题书单”,致敬那些兢兢业业的美好。欢迎你在评论里也说说你读过的手艺人相关的那些书,或是来聊聊你曾遇到的那些有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吧。



手艺人主题书单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lBY6NVIyAbibhkichIwGZLcic6vpyUbO0ibFAfhs23wK5gO4kGjiat9bZx1fGgKmia9zBe8zFmQicCoRxQ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树之生命木之心》

[日] 西冈常一、小川三夫、盐野米松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中不仅呈现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日本古建智慧与匠人之魂,而且纪录片式地讲述了一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的传承。小川三夫的木匠工舍以其独特的管理方式,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的宫殿木匠,修建了遍布日本各地的寺庙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9lbznP3uNPLEhm264c0r3Qao9lPOgsRLrMSnKiaiaQ3iaO6dibMrpX0HlVIrvdSpATnI7Or4LAKjUzCDnRzNAibxWv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纳棺夫日记》

[日] 青木新门 著

南海出版公司


电影《入殓师》的原著。落魄诗人青木新门于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辍学后,因缘际会踏入殡葬一行,一做就是近四十年。每天见识各种各样的死者,以及与他们生离死别的亲人,青木从最初的心怀恐惧,到泰然自若,再到心生慈悲,最终在生死边界大彻大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luEJ96QZcXT7XTdn1hMP5UsnrD2p5GlotVRCSkLv7JXMyn9xiazEhITZ28TKnKib7rTsF08LTw2Y8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留住手艺(增订版)》

[日] 盐野米松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留住手艺》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9lbznP3uNPLEhm264c0r3Qao9lPOgsRLWMwuhICUzFvxQdeu1RzrCJ2wTYNWg21bUBpibXdYVicfufJREtl0rVK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工艺之道》

[日] 柳宗悦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最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在这本书里,第一次有人耐心又系统地告诉我们,何为工艺之美,我们如何误解工艺,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9lbznP3uNPLEhm264c0r3Qao9lPOgsRLdENbsuAEnLoGXAY848TIPkFGKlUb1LV8EQ3tOYrEbRqSILkWx5wcA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有味》

汪涵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持人汪涵的散文随笔,记录了十种美好的老物件、老手艺,他说:“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东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说的。他们有时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lAIqMMOdh8XyBaXyibglweGs5fGNog1GH5AN7fCDqBezjImH7auuZVqSttXO4QfI4PK8ibwWZRIDV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王向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撷取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分匠作、加工、服务、文娱、其他等5类加以叙述。从童年视角、个人记忆切入,并通过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有场景,有人物,有加工技术,有风俗习惯,血肉丰满、生动鲜活。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kdnmt0XplfX6O5wTSqLoKfGFibSzss63gRlBSpa7IKYDXtic2aoYfZkmBY59CGS5uLcFaAfY8u9jE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美] A.司各特·伯格 著 彭伦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最具传奇 色彩、最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 出其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lAIqMMOdh8XyBaXyibglweGcjba11nLMUy2JEiaoZNeOSe9VI97wRhnVLjzVtFdibYicx6FfYNSnI3P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美] 马修·克劳福德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手工劳动,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这是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9lbznP3uNPLEhm264c0r3Qao9lPOgsRLvOFwK2o3PQk9rDav8mW9ybTFVGQG0AHHlKl3koYOOTKRsQ1ricIvCf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我在故宫修文物》

绿妖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首次集体亮相。他们在故宫修文物,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绿妖贴身采访,严明摄影,记录下这一切。不一样的人,会做出不一样的作品,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和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lAIqMMOdh8XyBaXyibglweGC0kknITbYjgMUbSRW80XGzc28d7UL9eqcaic5pr8WFgAgvhax6sY4h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编舟记》

[日] 三浦紫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玄武书房拟定出版一部面向当代人的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这项工作由阅历颇丰且行事一丝不苟的学者松本老师主持,谁知他最为器重的编辑荒木公平却到了退休的年龄,选择回家照顾病中的妻子。此时编辑部中仅有做事浮躁的西冈正志和临时工佐佐木。荒木和西冈多方物色,终于相中了营业部内不善于和人交往却对词语有着敏锐认知度,并且做事极为认真投入的青年马缔光也。浩瀚的词语海洋,马缔与同事们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制一艘驶向彼岸的小船。他们甘于寂寞,却也收获着弥足珍贵的幸福……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HibtDfOR74BkmVOt3UIXb3wvYn7iafUup2wDfXFWRs4Zsp7NZSpQ0V3AOksXWez7HecuDHyoS0ibNVpgarc1Db0q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造物之美》

周华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书所涉及者,大至著名企业松下公司,小至京都的一家点心店;既有工匠精神的典范——日、德制造,也有国内绵延不绝、坚守匠心的守艺之人。阅读此书,如同踏上一次追求造物之美的旅程,使人感悟到用心生活之意义。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