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讲义》:孔子为何不语怪、力、乱、神?

(2009-05-01 06:44:53)
标签:

论语

孔子

文化

分类: 草堂国学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9)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说怪、力、乱、神这四种事物,这里的“不语”也不是从来不语,是指不多讲。我们把这四种事物的对立面找出来,就能知道孔子重视什么、轻视什么了。怪的对立面是常,怪异的就和正常的相对。力跟德相对,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治和乱相对,治世和乱世,治理好了的就是治,治理不好的就是乱。神和人相对。反过来说,孔子好谈常、好谈德、好谈治、好谈人。所以孔子的常说首先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谈人生的问题,儒家的学问都是讲人生的,都是关于人伦道德的问题。孔子一生是希望出现太平治世、太平盛世,不希望有乱世,所以孔子谈治而不谈乱。春秋以后就是乱世,这是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他希望出现周朝的盛世。孔子强调德行,不强调武力,所以孔子谈德而不谈力。孔子讲常,是行常道,而不讲非常道。常道就是日常生活人伦德行之常,所以孔子谈常而不谈怪。这一段反映了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对弟子们说,同学们啊,你们觉得仁德很遥远吗?其实仁德并不远,我只要自己想立志求仁,那么仁就来了。只要你想有仁德,你就会按照仁德的要求一点一滴去做。做一点算一点,长期积累你就有仁德了。能不能仁,都在于自己,成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这段指出儒家教人,关键是教人要有向善之心,有了向善之心,身体力行,从身边事做起,仁德就在你身上充实起来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这是孔子和弟子公西华交谈,孔子说,说我是圣人和仁者,我哪里敢当啊。只不过有两件事,就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个我还敢当。“云尔”表示这样说,“可谓云尔已矣”,意思是可以这样说的。我向着仁德方向努力从不厌烦,我以此来教诲别人也从不疲倦,这两点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不厌倦地向着仁德的方向努力,不知疲倦地教诲人也向着仁德的方向努力。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是万世师表的道理所在了。

 

   附朱熹《论语集注》: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