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义》:孔子也喜祷告?
(2009-04-25 03:05:59)
标签:
李里论语孔子老师勤奋教育杂谈 |
分类: 草堂国学 |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10)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生病了,这是在孔子七十一岁那一年,已经病得比较严重了。孔子生病是因为发生了西狩获麟这样一件事。那一年,鲁国的西边出现了一只麒麟,子路跑去告诉孔子,孔子很高兴,就骑着马去看。半路上,子路又跑来对孔子说,老师,麒麟被打死了。孔子立刻从马上跌下来,七天七夜不省人事。子路很着急,在旁边祈祷,求神保佑——可见子路对老师相当好,老师有个三长两短,子路是最着急的。虽然他有些鲁莽,但他最心痛孔子——孔子醒来以后问,我听他们说你在给我祈祷,有没有这回事啊?“有诸”,就表示: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是有这个事情,你生病的时候,我一直在给你祈祷。他连祈祷什么都说出来了。“诔”音lěi,是一种文体,向上天祈祷的祷文,哀悼死者的祷文也叫诔。“祷尔于上下神祇。”天上的神称为神,地上的神称为祇。子路说天神地神我都拜完了,只要是神我都拜,我不停地求他们保佑你。
孔子听了这个话以后奄奄一息地说:“丘之祷久矣。”我这个祷已经很久了,我天天都在祷。注意,祷是什么意思?古人说祈祷,祈是祈求,祷是忏悔。忏悔自己的过错,以求神灵的宽恕就叫祷。孔子说,我天天都在忏悔我自己,我忏悔了很久了,哪里需要你来临时抱佛脚啊。其实孔子是借此说子路临时抱佛脚,平时从来不祈祷,我这会儿病了你就祈祷,哪个神灵会保佑你呢?所以我孔丘天天都在反省我自己,天天都在忏悔。
这一段是很动人的,可以看出孔子师徒俩感情很深,很能够看出子路对孔子的真心,看得出子路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孔子的情操,随时随地都在反省自己。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这个句式在第三篇《八佾》里出现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一章又出现这种句式。“孙”,同“逊”。“固”,简陋、寒酸。孔子说,一个人过于奢侈就会不谦逊,一个人太节俭了,又会显得寒酸。奢和俭都不中道,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奢是超过了,俭是达不到。但是这两种行为比起来,是与其奢侈,还不如寒酸一点。就过和不及而言,宁愿不及,也不愿意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荡”就是平坦、宽广。“戚”是多忧多虑,患得患失。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随时都见得光明,见得天地日月,所以就是坦坦荡荡;而小人整天眼睛咕碌碌转,心里有鬼,就是愧,因此多忧愁,长戚戚。这是君子与小人的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君子做事皆合天道故不忧,小人行事皆依私欲故多忧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一句是第七篇的总结,和第一句相照应。孔子是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这是孔子身教的核心思想。温和而严厉是孔子的圣人之态,后来子夏说孔子是“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你看他很严肃的样子,你靠近他就觉得很温和,你听他说话觉得他很严厉,这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是在温和中透着严厉,威严但并不凶猛,谦恭而且安详。这一段最能展现孔子的德行,孔子的圣人气象,也是通过圣人的德行来教育人。
附朱熹《论语集注》: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诔,力轨反。祷,谓祷于鬼神。有诸,问有此理否。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辞也。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只。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