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讲义》——公冶长第五(1)

(2008-07-02 17:00:47)
标签:

论语

孔子

人才

婚嫁

文化

分类: 草堂国学

要治理天下,要实行仁德,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有人才。什么是人才呢?《公冶长》这一篇就是专门谈人才的问题。孔子对他的弟子一一进行了点评,看这些人能够对社会有怎样的作用。所以,这一篇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人才论、人才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妻”读qì,名词作动词,做妻子,即“嫁”。“缧绁”,“缧”读léi ,黑绳子;“绁”读xiè,用……捆绑。在春秋的时候,用黑绳子来捆绑犯人。公冶长是被黑绳子捆起来的,说明他在坐牢。“非其罪也”,但这不是他的罪过。“以其子妻之”,公冶长身陷牢狱,但孔子仍然把女儿嫁给他,为什么呢?孔子看出他是个好人,他的坐牢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过错。这一句的深意是:圣人 和君子不是以一时的成败得失来衡量人的。不是说一个人进了监狱,就否定这个人。我们一般人,看到一个人不得志,往往就不和他交往,更不要说和牢房里的人谈论婚嫁了。不以一时之得失成败,不以外在的条件来衡量一个人,而要看他内在的品格,只要这个人品质是好的,哪怕他现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待他。

我们四川崇州上古寺有个登宽老和尚,活了一百零五岁。登宽老和尚的祖父是前清的举人,他的父亲是个刀马客。什么是刀马客?古代骑马打仗,刀马客就是专门砍马腿的。清朝末年时,成都混乱。登宽老和尚的曾祖父就带着他逃难到崇州去了。当时他才五岁,就遇到上古寺的老方丈,老方丈很喜欢他,觉得他年少聪慧,就叫他出家。登宽老和尚讲公冶长这一段讲得非常好。他说公冶长这个读书人,有一次在南山上行走,看到两条蛇在交配。他怕蛇来伤害他,就用棍子打蛇,把其中一条蛇的尾巴打断了,那两条蛇就跑了。断尾的那条是公蛇,它逃回去以后,它的妻子——第三条蛇看到它就说:“相公啊,你的尾巴怎么断了啊?”公蛇说:“是被公冶长打断的。”母蛇说:“我要去给你报仇,要把公冶长吃掉。他竟然敢把我相公的尾巴打断。”母蛇就跑到公冶长家的窗户下。这时公冶长正坐在窗前按孔子讲的君子“三省吾身”的要求来反省自己。他说:“今天我走到南山,遇到两条蛇在交配,我实在不应该打它们,还把一条蛇的尾巴打断了,我应该绕开它们走,不应该伤了它的尾巴。”母蛇一听,就说:“该打!打得好!”它不但不报仇了,还感激公冶长帮它出了一口气,想报答公冶长。怎么报答呢?它就爬到公冶长的窗前,公冶长吓坏了,以为蛇来报仇了。母蛇对公冶长说:“我就是今天被你打断了尾巴的蛇的妻子,你打得好,帮我出了口气,我要报答你,我要送给你一件法宝。”公冶长说:“是什么法宝呢?”母蛇说:“我要让你听得懂鸟儿的叫声。”母蛇在公冶长耳边吹了一口气就走了,公冶长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人怎么能听懂鸟儿的叫声呢?他不相信,也没在意。

 

《论语讲义》——公冶长第五(1)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共和国五十五年春,于成都崇州上古寺听百岁住持讲公冶长故事,妙趣横生,五十八春忆而绘之。李里于川师东园天人轩。

 

 

第二天清晨起来,公冶长坐在屋里读书。读了一会儿,就听见一只鸟在咕咕咕地叫。公冶长清楚地听到这只鸟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他就跑到南山上,一看,果然有一只羊,羊被老虎咬死了,而且有鸟儿正在吃羊的肠子。公冶长很高兴,就把羊的肠子掏出来,让那些鸟儿吃,自己则把羊扛回家。可是,牧羊人看到他扛着羊就说:“公冶长,你是孔子的弟子,怎么还偷我的羊。你有什么道德?”牧羊人就把公冶长告到了官府,差役就用黑绳子捆绑了公冶长,把他押送到官府里去了。这下大家就不理解了:公冶长一直是孔子很称赞的弟子,怎么干起偷鸡摸狗的事来了?孔子听说以后就说,这一定不是公冶长的问题:“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到了公堂上,长官就问公冶长:“你一个读书人,怎么干出了这等事来?”公冶长就把自己怎么遇到蛇、打了蛇、母蛇来传授法宝,自己怎么听懂鸟儿说话等等经过一一道来,长官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公冶长疯了:说什么蛇啊、鸟儿啊、鸟说话,简直不知所云,还敢戏弄本官。恼羞成怒,就要杖罚他。长官旁边的一个幕僚就说:“此事蹊跷,儒家向来是讲诚厚之德的,公冶长应该不敢胡说,何况这件事确实有点神奇,不如试验试验,看他是不是真的听得懂鸟的叫声。”于是就让人把公冶长拉到官府门口,这时恰好有两只鸟儿飞过来,叽叽喳喳在叫,长官问他它们说了什么。公冶长听懂了,就说:“鸟儿说,东街口有家人正在娶亲,办得好热闹。”长官马上派人去看,那人回来报告说东街口果然有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娶亲,迎亲的队伍排了很长。长官一听,看来公冶长是真的能听懂鸟儿的叫声,看来羊不是公冶长偷的,而是被老虎咬死的,就放了公冶长。孔子听说以后就很高兴,他说:“你看,我说对了嘛——虽在缧绁中,非其罪也。”就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南容也是孔子的弟子,叫南宫适。孔子说南宫适这个人,“邦有道,不废”,国家处于盛世,政清人和,他能够为国家做事,为江山社稷出力;“邦无道,免于刑戮”,国家混乱的时候,他能够谨言慎行,全身避害,免遭刑罚。“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宫适。当时就有人说,南宫适比公冶长要好。为什么呢?儒家讲礼让,把好的让给别人,把差的留给自己。人们看到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南宫适,先人后己,那肯定是南宫适更好。其实非也。程子说不是这个道理,因为婚姻这件事是各有缘定的,要从年龄、长相、才华、性格方面考虑,看哪个合适,就许配给哪个。

这两段话有什么深意?我讲过,《论语》每一篇开篇第一句就是这一篇的纲领。在《公冶长》这一篇里,孔子评点了很多弟子,对每一个弟子的点评都不一样。第一个点评的是“可妻也”,可以做女婿的人,这里就包含了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人才观。什么人是最高的人才?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人。为什么?前面给大家讲过舜的故事,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舜,考察舜的家庭关系,结果娥皇、女英和舜恩爱和谐,十八年如一日。孔子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跟尧的标准是一样的:先齐家,而后治国。所以开篇就是嫁女儿、嫁侄女,用嫁人来考察。“可妻也”,这是儒家对人才的最高评价。中国历史上许多大学者、大师都是以嫁女儿来作为对人才的肯定。什么人是最好的人?可以让女儿托付终身的人,就是最好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