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报国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讲:中国文化不大关心灵魂永存的问题,而关心人生的不朽。什么是人生的不朽?三国时建安七子中的徐干说:“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左传》中讲,人生有三种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这便是中国文化中著名的三不朽理论。在我们中国文化看来,人生最大的不朽是建立崇高的道德,其次是为天下苍生建立奇功伟业,最次的是著书立说传于后世。三者中立德又是根本,只有立了德,才可能去为苍生建立功业,只有立了德,才可能留下名垂青史的著作。在立德中爱国主义又是一个核心。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无不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个思想的驱使下,世代的读书人在他们有机会成为王侯将相之时,便为天下苍生建立功业,在没有机会通达仕途时,便用自己手中的笔去书写他们的天下家国之情,这便是所谓的文章报国。
三闾大夫一篇忧国忧民的《离骚》,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华儿女;范文正公一篇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又不知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鼓舞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陆放翁的《示儿孙》、岳武穆的《满江红》更振奋着华夏民族的斗志。我熟悉的前辈学者,一百零三岁的国学泰斗、大诗人刘克生先生在抗战中作的骈文《同仇鼓吹创刊词》、《七七抗战二周年祭阵亡将士及被难同胞文》写得辞采飞扬,豪情万丈,至今读来仍叫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如“词场拟作战场,定相当之旗鼓;文会亦关运会,壮戡乱之风雷”,“促建国之成功,威加宇宙;听平倭之凯奏,气壮河山。慷慨激昂,成此日中兴之乐府,发扬蹈历,亦他年励世之元音也。”而九十六岁的国学大师、文字学家杜道生先生在抗战中为成都市立中学也写下了激励青年的校歌:“沃野千里,由来号称天府。子云相如,风流自古今。抗战于今五载,人增十万户,复兴民族系此土。文翁化雨,宏开庠序,辟地纯溪别墅。明礼仪,知廉耻,戈挥退日,廓清神州故宇,青年应自许。”文人表面上看起来柔弱无力,但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怀与横扫千军的淋漓笔墨,却能写出振奋人心的报国文章。诚如刘克生先生所云:“文字宣传,激人心之愤慨;精诚团结,振民气以发皇。”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很想到灾区前线去出力,但学校尚未放假,学生们还在操场上帐篷里,照顾安抚惊恐无措的学生也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且又听说为保证灾区秩序,政府让大家不要个人进入灾区,故终于未能成行,但心下一直系念灾区。看到年近古稀的温总理战斗在余震剧烈的第一线,看到没日没夜顶着烈日暴雨在灾区救援的解放军,看到勇敢、乐观、坚毅地与灾难作斗争的灾区同胞,看到全国人民对灾区的积极救援,又听到从灾区回来的同志讲述灾区儿童英勇救人的感人事迹,还有我身边那些善良的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崇高情怀,更想到读书人文章报国的传统,于是我决定也效法先辈,用我手中的笔为抗震救灾助威加油,为“时穷节乃见”的普通百姓讴歌礼赞,于是便有了这八篇《灾后杂记》。这些文章都是在灾后的匆忙与急迫中一气呵成,粗糙与不准确处在所难免,即使熟悉公文写作的母亲在录入电脑时给我作了修改与校正,但不尽如人意处必是有的。虽然,这一万多字仍表达了一个读书人的真切心声,表达了我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和对伟大祖国的祝福。
文章报国是我们中华读书人的优良传统,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共和国五十九年孟夏雨中渝州李里于川师东园
附:灾后杂记篇目
时穷节乃见
温总理的尧舜人格
也谈保护自然存养人性
卓立不绝
孟子笑了
否极泰来
时穷节乃见补记
文章报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