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孔子教的,不是中国农民自创的

标签:
文化 |
今天的中国人富足了,但反倒不如贫穷的父辈有德
曾经有一段癫狂的岁月,既打倒了孔夫子,把农民阶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农民阶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赞赏有加。这种人格分裂的社会思维让我难以理解——中国农民并未自创过勤俭节约这样的美德,勤俭节约、安贫乐道的社会价值观本来是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总结的,本身又与周礼这样的上层建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农民阶级有什么关系呢?打倒了孔夫子,又说勤俭节约,这不是人格分裂是什么?
说起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从原始社会一路走过来的,游牧民族有牧民,农耕民族有农民,作为社会的基本生产者,他们作为人的本性都是一致的,并不因为民族或者血统属性而会有什么差异。我去过世界上许多国家,见到过不同肤色、信仰的普通民众。与中国农民相比,我认识的许多民族的基本劳动者,并没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大多过着没有积累,赚多少花多少的生活。而在当地,中国移民尽管起点很低,往往凭借勤俭的美德迅速站稳脚跟,并位居社会上层。
今天的世界,本身是日耳曼工业文明占主导的世界,这种文明本身,就是抢夺、消耗资源,提前消费,枯竭自然界的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欲望的文明,这种文明与中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爱惜山泽,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传统文明根本不是一个路数。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文明世界”里,华夏民族如何坚持自己的传统美德,能不能坚持住自己的传统美德,都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人的本性,就是欲望无限大,而自身能承担的又无限小。儒家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克制自身过分的欲求,还内心以清净,从而创造更好的提升自我品质的氛围。《论语》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克制自身,关怀社会,要求读书人安贫乐道,不因为他人的富贵和权势而心态起伏,安守自己的书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论语》开篇后第一句涉及勤俭节约的话是,要求国家“节用而爱人”,要求国家审慎使用财富,爱惜官吏百姓的人力。
学而篇第十则,是负责的两个弟子的对话,说孔夫子“温良恭俭让”,又提到了“俭”这一重要的美德。
第十四则,夫子又训诫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与今天大学按论文评级别涨工资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其核心还是勤俭二字。
到了第十五则,即——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原来,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自得其乐,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论语》可谓地球上第一篇教人“贫穷不可耻,富贵未必可贵”这样高尚精神的文字,而在孔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这种精神一直指导着中国世俗社会的每个层面。在宋代,名妓李师师在听说微服私访的宋徽宗是个商人身份后,立刻拂袖而去。而今天的中国电视上,到处都是一些脑满肠肥的贾人在“商海论道”,我们的媒体和公众与妓女比恐怕都还有不如的地方。
中国传统社会按照周礼分封、昭穆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了从国家到郡县再到宗庙的治理的结构。宗庙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是一个按照“孝悌”这一“人之本”而组建的稳固集体,而作为一个宗族的领袖的族长,或曰里正,本身是一介通儒,他按照儒家的精神,把勤俭节约这样的圣人之道传播给家族中的每一个人,从而使底层社会不断积累、发展。
记得我所在的解放集团一位领导一次在在谈到孔子时说,“他把我们中国人引入了文明社会”,我对这种说法是赞同的。连董仲舒这样的大学者都要感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这样没读过多少书的现代人,更是会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只是,在一些时候,农民阶级被无端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一些根本就无力阅读夫子经典的匹夫,指着自己并不了解的孔子一通乱骂,把自己根本无力去分析的古代文物砸得稀烂,这就是我们的近世社会的中国人,一群挺胸凸肚的蛮牛群。引来全世界嘲笑和不齿的在外国丢人现眼的中国游客,就是他们中的一部分。
我无意贬损农民阶级,在传统文化中,其实农民是受到很大的尊重的,他们的地位,仅仅排在“士”的后面,远远高于工商业者。其实中国的传统社会的好处就在于,如果一个普通的农民阶级仰慕文化,是可以通过努力入仕的。在宋、明等华夏王朝成熟时期,苦出身的士大夫,更受到社会的尊重,而受到父辈荫庇而得到俸禄的公子哥儿,往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歧视。在一些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态其实是很健康的。通过努力得到官职的中国读书人,并不像今天这样为了一纸大城市户口的“终身福利”而让子孙不努力进入城市,而往往解组归田,在卸官后回归故园。这种社会各阶层的健康流动,在世界封建国家历史上绝无仅有。
但是,在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教训之后,社会人心的迅速堕落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流失,没有了家庙和圣人学说的培育,勤俭节约的思想就失去了根基。私欲和贪心导致社会关系的失衡,在今天中国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居民中十分常见。而过去大家庭中的礼让,更是已经沦丧。今天,在中国一些有殖民史的大城市,城市居民大多正是最下层的农民阶级的后裔,但是没有见到他们有勤俭的美德,他们往往唯利是图,不知礼让,夫妻在房产证的署名问题上也要争得头破血流。而在更广泛的农村,城市化和打工潮正在让人心恶化,勤俭节约这样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流失直至消亡。
如果现在在传统文化恢复方面再不有所作为,华夏就真的要沦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