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体人有云,高中生也会写新闻。就拿传统纸媒而言,许多实习生从消息起步,学会了倒金字塔结构,2、3个月就写得和正式记者区别不大。虽然行文经验、角度选取亦很重要,但不得不承认,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得以将竞争对手一击致命的利器。
自做首席以来,工作范围由发挥较自由的国内领域回到本地,仿佛在外面野跑惯了孩子,坐到自家书桌跟前接受家长规整,一开始很觉得别扭。就拿信源来说,国内新闻线索,有的第二落点新闻,本身就是全国范围内精选出的重磅信源,新闻性连狗熊都要拍手叫好,只要本地媒体还没怎么做过,追到现场一通猛挖,往往能够有所发现,占据新浪头条不在话下。但在上海做新闻,面临的是市内同行的地毯式挖掘,本身就限于一城一地,仿佛一亩地的土豆,成百同行在热线电话、报料人的辅助下挖了又犁,想再找到大个儿的“好货”真是难上加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却发现是个“空壳开心果”,这种时候的感觉是最酸涩的。
有一回编前会上报了个选题,是一个老外朋友给的信源,说是人民广场某公厕英文说明把女厕所门上挂了“MEN'S”标志,害得他老大不小被人当作洋流氓。牺牲了周末冲到现场找了个遍,也没发现肇事的公厕。后来老外分析,可能他抗议之后公园及时更匾,让阿拉扑了个空……郁闷!
又有一回,有网络线索说有乘客在虹桥机场坐到调剂航班XU998次——从虹桥飞往浦东。虽然觉得网络信源耸人听闻可信度不高,但联系上报料人后对方信誓旦旦,于是又托人询问,最后竟然得到这样的答复:“调剂航班是有,但不可能搭乘客,因为这样是违规的。即使有人通过关系坐上飞机,但也无法证实”——不是么,既然有外人能装飞行员混上飞机,那为什么内部人士不可能顺带稍1、2个亲友上去呢?但是这个线索又告空壳……当天上午是跟新闻总监请假的,说有好选题,到下午却无题可报,恨不得找地缝钻下去。
绝大多数的空壳新闻线索,则是时下恶搞之风的产物——纯属子虚乌有,连上述两个例子都不如,直气得我等唉声叹气,恨不得将造谣者食肉寝皮。最抓狂的是一次本来有独家信源,因为前一天线索发现得晚,且两个当天的信源同时开工耽搁了,第二天上午已10点55分赶到报社正穷追猛打该线索报稿单,突然发现当天的东早已经抢先见报,开心果果实被人从壳里强行挖去,变成了“人为空壳”,直是肠子悔青也哉!
当首席已经半年,习惯了天天找线索天天报选题的紧张节奏,甚至有点当年高考的勤奋感觉。心里只求好不容易得来的线索明天不要成为空壳,尤其是,新闻线索的出现有时不得不说是看天吃饭,如果再遭此横祸,那真是不忍卒闻了!想起中青报副总编刘健上次在培训班上的勉励之语:今夜让我们喝一杯酒入睡,明天再上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