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清冽”还是“清洌”?

(2012-02-23 20:26:12)
标签:

杂谈

要教徐霞客的《蝴蝶泉》了。

本学期发放的课本中如此刊印

(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可鉴。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备课相当认真的同事读过本课之后,讶然道:“怎么以前《蝴蝶泉》中的‘清冽’一词,现在变成‘清洌’了?”浅酌闻听,大吃一惊,道:“啊?‘清冽’、‘清洌’,词义不同的呀!‘清冽’之‘冽’两点水带有凉意,‘清洌’之‘洌’重在水质清澈透亮。徐霞客老先生早就过世,难道从哪里爬起来改了?”

百度《蝴蝶泉》,内中用词乃是“清洌”。暗自寻思:难道记错了?本就是“清洌”?想想也是,徐霞客说那泉水可鉴。鉴乃是镜子之意。比如电影《大话西游》中的“月光宝鉴”,比如《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都是镜子的意思。蝴蝶泉清如镜子可鉴,未尝不可呀!

 

可问题是,徐霞客当年写《徐霞客游记》时,究竟说的是“清洌”还是“清冽”呢?如果是“清洌”,那以前课本中咋成“清冽”了呢?若是“清冽”,那编书的专家怎么可以随便更改前人原文作“清洌”呢?这岂不是就像台湾学者作家薛仁明老师说的,是对古文化之不敬,是对古人用字之不敬,是对徐霞客之大不敬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家找出自己以前买的、由徐弘祖(即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著、褚绍唐与吴应寿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本精校的《徐霞客游记》,准备一探究竟。孰料,翻开这本厚厚的大块头书籍(35元),我一看,我的妈呀!里面的字小五号不说,还密密麻麻的连篇累牍,跟我们现代稀稀拉拉的分行诗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再一找徐霞客老先生写云南的《滇游日记》,竟有十三篇,从231页一直到376页,147页之多呢!叫我人眼一时如何找得到所要探究的那一处呢?情急之下,立即询问还在学校流连的那位同事,让她赶紧帮我找课本和教学参考,查出是否标注《蝴蝶泉》出自《滇游日记》的哪一篇。同事查过后说两本书里都没有标明具体出自徐霞客滇游的哪一篇日记。我浩叹:“那只得读一读徐老先生全部的《滇游日记》了。”“你慢慢读吧。”她不无幸灾乐祸地说,“我也要回家了。”

 

看着长达147页的《滇游日记》,我想:即便快马加鞭,读完这些蝇头小字,也要好几天呢。咋办?这几日非得将《蝴蝶泉》教下去不可呀,到时我是按着现在的课本说“清洌”,还是根据以前的课本讲解“清冽”呢?按我自己想当然的看法,泉水若不是温泉之类,都是带有清凉感觉的吧?或者,也给学生们一个悬念,容我找到原著怎么说以后再分解?看来,若没有朋友们的帮助,浅酌也只能如此了……

 

唉!不敢误人子弟的话,真要增添白发三千了啊!还好,因了遗传,浅酌还不用染发,不然,不单要为“清洌”还是“清冽”纠结,更要为该不该使用染发剂以及使用何种染发剂对头皮伤害最少而发愁了。

 

http://s2/middle/4e6dabfdgb9a0bbfd28c1&690
     (这是浅酌网络上找的,网址就在图片里。谓予不信,请看事实。)

 

后续:

 http://portrait6/1315810301/blog/50

对薛仁明的</>博文《礼乐风景·敬字亭》发表评论

2012-02-23 17:11:22

呵呵,《滇游日记》好长啊,一共十三篇呢。找日记几呢?课后没注释清,参考教材上也没注释清楚。百度都找不到答案。不过,百度上查出来是“清洌”。不知原著是不是。

 
 
薛仁明 回复说:
2012-02-24 06:27:00

康熙字典曰,“冽”、“洌”相通。

 

对薛仁明的</>博文《礼乐风景·敬字亭》发表评论
2012-02-24 06:59:42

多谢薛老师帮我查找,继续向您求教:康熙字典相通的字,是否后人就可以对前人当时使用的字进行随意的更改?
薛仁明 回复说:
2012-02-24 17:18:31
尊重原作。

 

2012-02-26 18:27:10    [删除]

 

循着逍遥兄的足迹过来的。
这段文字出自“滇游日记八”之“十一日....”那段。我手上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为“冽”,从冰,非从水。
从字义来看,许慎的《说文》讲的很清楚,冽,凓冽也;洌,水清也。由于这两个字字形和读音的关系,导致历史上文本中就有很多混淆。如,《诗经。曹风。下泉》中就有“冽彼寒泉”,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堪记》中说到,唐石经、相台本‘冽’作‘洌’,孔《疏》以为字从冰,故明监本、毛本改成了‘冽’。从这个层面来讲,康熙字典将这两个字视为通假,就很容易理解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泉香而酒洌”,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有清洌”,多数版本取“洌”,但是朱东润先生在其《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对于前者收为“冽”,对于后者的注解中,又写道“清洌,又作清冽”。
你手上古籍出版社的版本应该是不错的版本。有时间的话,可以去上海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查看那里的善本,应该就会更加胸有成竹了。

 

你回复说:
2012-02-26 20:12:07   [删除]
呵呵,你真是及时雨啊。我眯着眼睛找也还没找到呢,按着你的提示,一找就找到了,是“清洌”。想想也是,徐霞客是明朝人嘛。如果哪天路过上海图书馆,我倒要去看看你说的那个善本了。
真诚地感谢你,也感谢逍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