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全国卷主观题设问中的“对”字句(原创)
(2020-02-28 10:40:55)高考政治全国卷主观题设问中的“对”字句
2019年:【课标1】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
【课标2】40.(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其美多吉先进事迹对我们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课标3】40.(2)弘扬焦裕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18年:【课标1】40(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实质上也是“对”字句)
【课标3】38.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课标3】40(2)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加以分析。
2017年:【课标2】38(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课标2】40(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课标3】38(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很明显,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主观题非常突出。
一、“对”字句明确了谁对谁,A对B,从A出发说到B上去,有了明确的开头和结尾的限定。如果仅仅问A的意义作用影响少了对谁的限定,方向不明确,就只能靠前面的材料限定了。
如: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改为“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的积极影响”就可以包括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限定不明确或者太宽泛会带来试题的科学性问题。
二、“对”字句也可以就理解为一个肯定句, A对B有意义有影响有作用,要求答题人分析说明的是有哪些意义作用影响,要把这一个肯定句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句子来说。这时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是需要分析说明A的什么对B的意义作用影响,还是需要分析说明A对B的什么的意义作用影响,就看材料或者课本的支撑了。近三年全国卷经济题都属于后一种情况,而文化生活题都是先把A套到课本的理论上去,然后再分析说明对B的什么的意义作用影响,思路和哲学题一致。
三、“对”字句从思维角度来说,看似用了意义作用影响之类的词,但是完全可以转化为怎么样和如何类。
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是如何影响国内经济的。
谈谈其美多吉先进事迹启示我们如何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
弘扬焦裕禄精神如何促进打赢脱贫攻坚战。
分析先进文化是如何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
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如何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如何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会如何影响玉米市场。
说明弘扬创新精神是如何推动创新发展的。
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会如何带动中国相关产业发展。
这样,就和很多政治生活和哲学的主观题想通起来了。
2019年【课标1】(2)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可转化为: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是如何体现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
【课标3】(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外商投资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方略的。(12分)
可转化为:说明外商投资法的制定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