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三年高考政治全国卷经济主观题之设问(原创)
(2020-02-23 17:32:38)发现三年高考政治全国卷经济主观题之设问
主观题设问三要素
1.课本知识范围限定
2.材料实际问题限定
3.答题思维角度限定
2019年
1.全国一卷: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14分)
〖分析〗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和问题;实际问题是进口影响国内经济;思维角度是如何并且是积极影响,也可以理解成是分析为什么要进一步扩大进口。
设问是典型的“对”字句,看准谁对谁,难点在于什么是国内经济。
2.全国二卷: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该航运企业比港项目获得成功的原因。(14分)
〖分析〗知识范围不具体,根据材料和问题判断属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知识;实际问题是某航运企业比港项目获得成功;思维角度属于找原因的为什么,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分析如何成功的。
设问从字面上来看属于原因类题,要善于在材料中找原因。
3.全国三卷: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公司为何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14分)
〖分析〗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和问题;实际问题是某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思维角度属于原因、意义等都在内的为什么,不可以转化成如何来思考。
从提出的问题上看有三点,一是该公司,二是在中国,三是新能源汽车。
2018年
1.全国一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14分)
〖分析〗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和问题;实际问题是我国出现了马拉松热;思维角度属于找原因的为什么。
设问从字面上来看属于原因类题,要善于在材料中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破解马拉松热属于什么经济现象。
2.全国二卷:(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10分)
〖分析〗一道大题两小问,先概括经济信息,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再分析实质、原因意义、如何做等。
第二问的知识范围根据问题属于财政和税收关系的知识,实际问题是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思维角度属于极少考的是什么类。
3.全国三卷: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14分)
〖分析〗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和问题;实际问题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影响中国制造业;思维角度属于为什么中的意义影响类,也可以处理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的。
设问是典型的“对”字句,看准谁对谁,简单来说就是技术影响了产业。
2017年
1.全国一卷: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14分)
〖分析〗一道大题两小问,先归纳问题再说如何解决问题。
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问题;实际问题是企业应对我国消费品供给问题;第一小问的思维角度属于归纳是什么,第二小问的思维角度属于演绎如何做,应如何具有推断性。
2.全国二卷:(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分析〗一道大题两小问,但是该题第一小问分析影响,第二小问回答应对措施。
(1)知识范围不具体,看了材料问题就知道是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实际问题是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影响了农产品玉米市场;思维角度属于为什么当中的影响意义类,更侧重于如何影响,具有推断性。
(2)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和问题;实际问题是政府和种植户采取措施应对玉米价格下降;思维角度属于如何做中的措施类题,也具有推断性。该设问是先明确了问题再明确双主体问措施。
3.全国三卷: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 “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14分)
〖分析〗一道大题两小问,该题第一小问分析作用,第二小问提建议。
知识范围不具体,取决于材料和问题;第一小问的实际问题是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小问的实际问题是加快高铁 “走出去”;第一小问的思维角度是分析为什么当中的作用意义类,可以转化成如何来思考,还是典型的“对”字句,要看准谁对谁的作用,而第二小问思维角度是如何做当中的建议类,要注意的是政策和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