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细说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冷俊名

(2019-01-09 16:35:30)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苏东坡在黄州时

寄托救赎

冷俊名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细说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冷俊名

细说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

高二(13)班  冷俊名   星级:五星

 

    十余年失意的仕宦生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将身体寄托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中,于是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一场“乌台诗案”,苏东坡差点被杀,后贬谪黄州,面对这场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苏东坡是如何从悲愤至极的“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到旷达豁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这就不得不说到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了。

 

    一、寄托于诗词文书画的创作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持续了五个多月的“乌台诗案”终于有了结果,苏东坡被释放,却不得不立即起程前往被贬地黄州。历朝历代,文人都有着一颗玻璃心。被贬之后,他们将自己失意的情绪寄托于诗词文中,而这段时期也就成了他们创作的高峰期。苏东坡自然也不例外,他刚到黄州,便写下了一首《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诗篇,前两句一语双关,即说出自己因“口”获罪,也道出自己为谋生糊“口”,与下两句呼应。颈联写诗人面对迫害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最后再以自己对国家的惭愧为结尾,一副心胸开阔、个性旷达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苏东坡的第四个儿子(小名幹儿)诞生,洗儿时苏东坡写了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在我看来,这与其说这是以教育孩子为话题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还不如说这是苏东坡走投无路时发出的人生感慨。当政治失意、乳母逝世等很多坏事都发生在苏东坡身上时,他不求太多,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即便愚蠢、拙钝,只要平平安安的就好。还有两首很有名的词,一首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首是《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雄浑苍凉,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而《念奴娇·中秋》则一反前词磅礴的气势,作者展开遐想:月中楼台亭阁,晶莹壮丽,仙女们乘着鸾凤飞翔,月中山川如画,烟树历历在目,月下翩翩起舞,月宫尽情欢歌。境界辽阔高洁,清旷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与当时苏东坡的政治处境进一步恶化是分不开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他越发热烈地向往和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还要说说这一时期苏东坡写的的几首闺怨词。闺怨词大致来说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词,有的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还有一些是女人自己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词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加上些幽怨,就更让人哀怜了。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词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词的意味就更加缠绵,也更加动人心弦。那么可想而知,当一个男人也写出闺怨词时,他的心情是多么哀愁、失意。而这就不得不说到晚唐词人温庭筠了。这位与李商隐、韦庄、段成式齐名的词人可是位写闺怨词的能手,且看出自他之手的《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被称为“闺怨之首”。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温庭筠在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温庭筠试有司,不第。第二年,又因搅扰科场被贬隋县尉。政治上,温庭筠好讥刺权贵,常犯忌讳,与宰相令狐绹屡有摩擦。科举的不第,政治的压迫,温庭筠在此期间写下了影响文坛发展的十四首《菩萨蛮》,首首都饱含作者惆怅的情思。反观苏东坡,元丰三年二月刚到黄州,十二月便“杜门谢客”,在一家道士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无所收获后,写了四首闺怨词以解脱。这四首闺怨词分别是:

 

    《菩萨蛮·回文春闺怨》

    翠鬟斜幔云垂耳,耳垂云幔斜鬟翠。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细花梨雪坠,坠雪梨花细。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隔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豪放派的开山词人竟能写出如此香软哀怜的闺怨词。细细品味,《春闺怨》中,由发式的美写到耳垂的美,进深到由耳幔的美写到秀发的美,以至少妇整体的美;最后一句,到底是我在思念那个人而皱眉发愁?还是那个人发愁皱眉在思念我呢?缠绵至深。《夏闺怨》中,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柳庭二句,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上句“冰”字是名词,指冰块,下句就变成了动词,含冰冻之意。《秋闺怨》中,树与人的共鸣,花与人的对话,体现了绵绵的愁思;从影孤到孤影,从夜永到永夜,则反映了夜思的漫长过程。《冬闺怨》中,漫天飞雪扑面来,是雪暖了脸,还是脸融了雪,这一心理变化耐人寻味;“任单衣”和“任雪欺”坚贞如一的精神耐人深思。咀嚼着妙趣横生的回文,我们不难体会到苏东坡极度寂寞愁苦的情绪。回文闺怨词也只有像苏东坡这样对文字驾驭力极高的人才写得出来,他以写这种难度极高的词作为消遣的方式,实际上,这也是苏东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寄托了。

    在文章方面,他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情感真挚的《记承天寺夜游》。这里,我们先不说“两赋”,先看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开头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写出作者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的反应。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则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这两句既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其后,在《方山子传》中,苏东坡表面上写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以及对他隐居生活的向往,实则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对统治者的痛斥,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而在《答李方叔书》中则是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忧谗畏讥、纵情山水的感情,饱含了作者难言的愤懑和愁苦。

    历史上的天才很多,但全才却很少,苏东坡就是一个全才。他不仅会写诗词文,而且对书法绘画也很精通。元丰五年,苏东坡写下了对书法史影响极大的《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细细品味《寒食帖》,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跌宕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书法写得沉郁。全篇迅疾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细看“哭”字,好似一个面临挫折的孩子正在哭泣。而“纸”字拖长的笔画又可以看出苏东坡逐渐蔓延的悲伤情绪。生活凄苦而惆怅,心境悲凉而感伤,苏东坡将这些情感的变化,寄托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造就了这篇千古名作。除此之外,苏东坡还写下了挥洒自如、姿态横生的《新岁展庆帖》,倾注作者勃勃愤懑、悲凉心情的《梅花诗帖》,自然错落、丰秀雅逸的《啜茶帖》,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的《一夜帖》《京酒帖》和《职事帖》。再来说说他的文人画。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多取材于山水、花木,来抒发个性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它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苏东坡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文人画理论的人,对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潇湘竹石图》就是苏东坡在黄州时绘画完成的作品,是苏东坡传世之作两幅中的其中一幅。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随着一笔浓墨在纸上淡开,苏东坡心头的那片积雨云也慢慢散去。

    是啊,流落黄州,前境暗淡,苏东坡只能寄托于诗词文书画的创作,以获自救。

强力推荐:细说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冷俊名 

    二、寄托于荒草丛生的“东坡”

    苏东坡不会忘记那一年——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那一年,他真正务农了。《东坡八首》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段时期的事。苏东坡在开头小序中就说他贬官黄州两年,生活越来越贫困,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了废营地四十亩。然而,这片营地荒废已久,荆棘丛生,瓦砾遍地,又连年大旱,开垦的过程十分艰苦,经常弄得精疲力尽。于是,苏东坡放下农具,感叹着写下了这组诗。

 

    《东坡八首·其一》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东坡八首·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东坡八首·其三》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粘破块。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东坡八首·其四》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东坡八首·其五》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东坡八首·其六》

    种枣期可剥,种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计亦已悫。十年何足道!千载如风雹。

    旧闻李衡奴,此策疑可学。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遗我三寸柑,照座光卓荦。

    百栽倘可致,当及春冰渥。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东坡八首·其七》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

    家有一亩竹,无时容叩门。我穷交旧绝,三子独见存。从我於东坡,劳饷同一飧。

    可怜杜拾遗,事与朱阮论。吾师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东坡八首·其八》

    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

 

    这组诗描绘了流落异乡的苏东坡看到荒草丛生的“东坡”时的感叹。精密规划荒地用途时的细心,家童焚烧杂草时意外发现暗井时的惊喜,与妻子在风起云涌的麦田里抢收麦子时的兴奋,遇到困难时向农夫请教的谦虚,以及诗最后以开玩笑的口吻叙述马正卿跟自己的交往情形时的诙谐幽默。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不勾勒出苏东坡执着、朴实、旷达的心境。两年后,苏东坡写下了一首《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此时的“东坡”已不是两年前的那块蛮荒之地,而是作者灌注了热情与汗水、有着深厚感情的一片生活天地。开头一句,作者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雨后的清净,月光的皎洁,凸显出东坡对“东坡”的偏爱。后两句先写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再写他拄着拐杖,踏着矫健的步伐,听着拐杖点在地面铿锵的声音。一副不畏艰险、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精神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的,走着走着,他变得不再患得患失,“徨”州不再让他感到彷徨。他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随遇而安,苦中作乐。可以这么说,苏东坡将自己迷茫的身心寄托于“东坡”,久而久之便凝成了一种特殊的情结或者“符号”,这种自强且恬淡的“东坡”情结或“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也正是林语堂先生说的:“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强力推荐:细说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冷俊名 

    三、寄托于有滋有味的饮食

    有着“天下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出了名的喜欢喝酒,而这位“天下第一才子”苏东坡则是个出了名的“吃货”。厉害的是,苏东坡不仅会吃,还会自己做;不仅会做,还懂得在此基础上创新。最有名的莫过于东坡肉了,经过了九百多年,这道菜依然出现在我们现代人的餐桌上。关于它的制作方法,苏东坡专门写过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文采虽不及《赤壁赋》等,但也完全可在中国的烹饪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东坡肉的选材就是黄州人不吃的猪肉,然后把肉和锅子洗干净,放少许水,燃上柴木,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切忌心急,不要催它,静静地等待它熟透,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我们结合苏东坡的遭遇就会发现这首诗很不简单。当时的苏东坡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执政者,想挽救朝廷,却被关进了监狱,后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块蛮荒之地。这里生活条件窘迫,环境恶劣,尤其是苏东坡这种闻名全国的大文豪,这种狼狈的处境足以让他心烦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要是换做一般人肯定从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但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他能在逆境迅速调整状态,将自己愀然的情绪寄托于烹饪中,在反复的尝试过程中抚平自己悲伤的情绪,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籍。如此,我们也不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坚韧、乐观的精神了。

    也许是“吃货”的名号太出名,大家都忘了他还是个“酒鬼”。有趣的是,苏东坡虽然喜欢喝酒,但酒量却很小。在耕作之余,他喜欢到城里喝酒,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了,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夫把他叫醒。有一次,苏东坡与诸友往来临皋雪堂间,途经黄泥坂,大醉于道旁,衣服全被沾湿,写下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为《黄泥坂词》。还有一次,他晚上到城外杀耕牛,喝私酒,在城门关闭之后才醉醺醺地爬过城墙回家,还写下了一篇小文记录这次夜游: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侑酒,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鼓矣。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条小船中喝酒,夜晚的星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将船靠于江边并吟唱了一首《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辖境。他立刻出门寻找,结果发现苏东坡还躺在床上,鼾声如雷。

    除此之外,苏东坡还是个种茶、烹茶、品茶的能手。在“东坡”上,苏东坡不仅有种自己吃的粮食,还有种茶树。

 

    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诃叱,筐筥未敢睨。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

    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

 

    在这首《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中,苏东坡展示了他种茶的本事。他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这样写: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

    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苏东坡说,在松树间种茶,不易衰老但生长瘦弱,于是移植于白鹤岭,那里土壤肥沃还有连日春雨滋润,很快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长势良好。他还创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首词记录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时的全过程,把诗人的潇洒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玩着手中精致的小盏,品一口上等新鲜的好茶,遭遇贬官的不快早就抛之脑后。饮后至于唇齿留香,飘飘乎若遗世而独立,像是得了仙人之气,飞升蓬莱仙境!

    他做鱼的方法也是今日中国人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点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还要趁热吃。看着妻儿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听着孩子的嬉戏之言,吃着自己动手做出的“东坡鱼”,苏东坡一天的坏心情在此时都化为乌有了。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作“东坡汤”。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放在菜汤上煮,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还要放点姜提鲜。他还将这种汤推荐给和尚喝。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生活。也许在苏东坡看来,吃饱了才有力气去生气吧。

 

    四、寄托于佛道儒

    苏东坡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亲授儒书,以书中贾谊、陆挚等人为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年轻的苏东坡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和信心,全心全意投身于这股政治洪流中。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政治上他扬弃了儒家绝对忠君的缺陷,他忠君的目的是维护君国民生切实的社会利益,为了人民,他勇于发声,敢于死谏。思想上,他汲取了儒家经世致用、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这在造就他的同时也将他推入深渊。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他潜心研究灵魂的奥秘,逐渐从痛苦中体验出生命的实相与妙谛。苏东坡从佛家那里吸收了抛弃名缰利锁的束缚、从内心感悟中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他批判了佛家沉醉于四大皆空的寂灭情绪、寄希望于来世和天堂的缺陷,他始终是积极乐观地拥抱现实,在现实中奋斗,在思想上超脱。他还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募捐,用这些钱买米、买布、买棉被。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即使生活困难也会每年捐出一笔不小的数目。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精义。

    苏东坡对道家的长生不老术也很痴迷。从元丰三年冬至开始,他就在一家道士观里闭关七七四十九天。在他写《黄州安国寺记》里可以看出,他大部分时间都练习打坐。他在天庆观深居不出,练习道家的绝食和气功。他曾向武昌太守请教炼朱砂的方子,还在临皋亭里辟室一间,设炉火,以备炼丹之用。关于炼制丹药,他还写了两篇札记,一篇叫《阳丹诀》,一篇叫《阴丹诀》。思想上,他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在个人进退得失和利害荣辱上无欲无争、随遇而安的态度,追求在精神自由解放、无往不乐的性格。政治上他反对在任何问题上的无为,也不主张盲目地跟随王安石和司马光,而这早已为他现在的生活埋下了伏笔。其实,苏东坡只是把他任性逍遥的性格寄托于修道上。

    最终,佛道儒三种思想在苏东坡身上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正如林语堂说的:“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体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自己本人,则是在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在玄学上,他有印度佛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五、寄托于山水万物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文人们都钟情于自然山水,一些失意的文人更是将郁闷的情绪寄托于山水,借山水以消愁。苏东坡就是代表人物之一,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时写下的《赤壁赋》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该赋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此时作者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第三、四段分别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和苏东坡对客人们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苏东坡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应对客人们“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的愿望。第五段则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赋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三个月后,苏东坡再次泛游赤壁,写下了《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此赋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重在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第一段写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平缓舒展中曲折起伏。第二段为全篇的重点,“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等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作者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露了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东坡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体现了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苏东坡对蕲水亦情有独钟。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与《西江月·顷在黄州》: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两首均是作者初春时游蕲水写下的作品。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作者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清美的风光和自然明丽的景色,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是全词的中心,是苏东坡不服衰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体现出苏东坡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而作者在《西江月·顷在黄州》中却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元丰四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苏东坡在临皋亭上倚栏观江,见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暂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致,心神激荡,便将这美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写下了这首《南乡子·春情》: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上阕写词人在临皋亭上看到的黄昏景致。起首两句新奇突兀,用比喻与夸张两种手法双管齐下,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营造出新颖生动的意境。后三句作者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联想到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一丝乡思之情。下阕由静景转向描写动景,写春雨骤降骤停,更为满江春水增添了新的情调。全词表现了苏东坡被贬之后不得自由、无所适从,只能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者有着对自然环境超乎常人的感知能力,字里行间不经意散发出饱满的乡思愁绪,似有自得之趣,又有千回百折的情感波澜。

    第二年,苏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在赶往沙湖的路上遇上滂沱大雨,朋友都深感狼狈,苏东坡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缓步而行,吟咏自若,写下了他黄州时期乃至整个人生的巅峰之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两句为全篇的枢纽,“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既是对前一句的延伸,又引出下文的词情。“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下片的“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更是写苏东坡心情上的放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场雨,洗涤了苏东坡的心灵,使他的灵魂发生了蜕变。

    除了游山玩水,苏东坡对海棠等事物也情有独钟,最喜爱的莫过于海棠了。他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中这样写到: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复刻画海棠,极力形容海棠幽独、高雅、美丽、清淑的品格,后半写诗人访海棠,见花生感,抒发了“天涯沦落俱可念”的情怀。全篇赞美海棠,悲叹海棠,实际上也就是寄托作者高尚的情操,悲叹自身的遭遇。而另一首《海棠》就比较具有浪漫色彩: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写出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花人交融,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苏东坡何不想成为一株海棠,虽然花儿盛开就意味着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他觉得自己像只孤鸿——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孤鸿与词人浑然一体,凝练而空灵,含蓄而生动,黄庭坚对此词有很高的评价:“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东坡也颇爱杨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便能体现: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精品。

    梅花自古都是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代名词,如《红梅三首》: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和《定风坡·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而另一首词《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与前几首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橘树与梅花均有清新高洁的品性,这也正是苏东坡的品性。

    黄州四年,苏东坡醉心于自然山水,寄情于海棠鸿柳梅橘。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寄托。

    人之一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根源在于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古往今来文人士大夫,大都背负灵魂重压,或明哲保身,或隐居山林,或以死报国,而苏东坡则不同于他们,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以旷者的胸怀,达人的修养,哲人的睿智面对逆境中的苦难生活。他那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为这段郁郁寡欢的黄州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里,黄州不再“惶”州,苏东坡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蜕变,一次人生的自我救赎。

 

参考资料:

1.《苏轼在黄州》—陆蓉华 陈小龙

2.《苏东坡传》—林语堂

3.百度百科

4.苏东坡种地—祝勇

5.古诗文网

6.《苏东坡诗文词选译》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百度文库

强力推荐:细说苏东坡在黄州时的寄托--冷俊名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