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梅花诗词的特点及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高二(13)班 阮海晴
星级:五星
梅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花,虽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月季的妩媚,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小小的花苞在冬日里迎着风雪,悄悄地绽放,默默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给沉寂的冬日添一份希望与生机。千百年来,人们对梅花的认识早已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普通百姓喜欢梅花的吉祥寓意,文人墨客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精神无比敬仰,涌现出大量相关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受注入梅花诗、梅花画中。北宋的大诗人苏轼对梅花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本文主要从苏轼的梅花诗入手,说说其梅花诗词的特点以及其中反映出来的苏轼的性格特征。
一、苏轼梅花诗词的特点
在宋代,梅花深受诗人们的青睐,参与梅花诗创作的诗人数量众多,且名篇佳作应有尽有。而对梅花诗的发展值得一提的人是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北宋隐逸诗人林逋。他开宋代梅花诗创作的风气之先,通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使得梅花诗的创作在北宋形成了一种高潮。苏轼对梅花诗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他的梅花诗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集中在“乌台诗案”后
据《苏东坡全集》可知,苏轼现存梅花诗有42首之多,在北宋梅花诗中有一定的地位。但在苏轼早期的文学创作中,涉及到梅花的作品较少,他开始着重梅花诗创作的时间点,同时也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做知州时写《湖州谢上表》,讥刺得罪当朝小人,他们对苏轼的诗文断章取义,上书举报苏轼诽谤朝政,最终以“文字毁谤君相”罪将苏轼押入御史台狱共130天。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团练副使,被调往黄州,没有实际行政权,几乎与流放无异。当时已是年尽岁末,转眼便是元丰三年正月初一,别人都在家中团圆,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而苏轼却在去往黄州的遥遥路途中。无限的冤屈与无奈,劫后余生与前途未卜的难受填满心头,这时的他一定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理解。行至麻城春风岭时,在那幽谷草棘中,他突然中看见,有一株梅花傲然绽放,立刻就被这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这雨雪霏霏的冬日,梅花经受着风雪的摧残仍在山谷里坚强的绽放,诗人定是从这梅花联想到了自己,内心百感交集,注视着这株梅花,苏轼像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触景生情,当即吟作《梅花二首》。在诗人失意时,这株仍在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使他重新振作的力量,这也许就是苏轼作较多梅花诗的开始吧。
(二)多用拟人化的手法创作
对于梅花,林逋将它当作“妻子”对待。虽然苏轼在所有的梅花诗中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但因为苏轼的梅花诗多写于“乌台诗案”后,所以,我认为,苏轼的梅花诗主要是用以反映自己坚贞不屈的性格与清逸孤高的情怀。苏轼将梅花看作自己的一个知心朋友,在诗中总将梅花拟人化,将内心的苦闷以及自己的情感倾诉给它。这里,我们仅以苏轼的《红梅三首》“其一”为例: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首诗是苏轼到达黄州之后所作,尽管刚刚经历过“乌台诗案”,又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自己的意志从未改变。诗的首联便开始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梅花比作一位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美人,写美人迟起的原因,也是梅花迟开的原因。本诗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就如同当时的自己,借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诗人将红梅拟人化,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写出红梅凌霜傲雪、虽独占春先而不与众芳争春的特性。这也是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与孤傲,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借此表达了他傲骨未折,不愿随波逐流,不与现实妥协的意愿。
二、从梅花诗词中体现出的苏轼的性格特征
(一)坚强乐观
苏轼原本是朝廷中的重臣,却在“乌台诗案”后经历着无数的贬谪与流放,这种巨大的打击落在谁身上都会难受甚至堕落。没错,苏轼也有过不知所措与无奈,但幸好苏轼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他知道消沉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日子更加难过。于是。坚强的苏轼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如此,才能在被雨淋的狼狈时喊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才能在人生第一次被贬到黄州后,不是抒发沉闷心情,而是感叹:“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而这种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在苏轼的梅花诗中也有体现。我们来看看前文有所提及的《梅花二首》:
其一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这两首梅花诗是苏轼在去黄州的路途中,经过麻城春风岭时有感而作。第一首诗,表面上是在具体写梅花,实质也是在写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苏轼才高八斗,鹤立鸡群,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就和那株梅花一样,在山岭草棘的枯败中更加衬出梅花的夺目,在狂风暴雪之中更加显现出梅花的坚强。苏轼漠然地承受着风霜刀剑,同时期待着春天的来临。
而第二首诗更加着重对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描写,借梅花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重大的打击和前途未卜,苏轼的处境确实有些“无聊”与“愁苦”,但他并没有一味地哀叹,他开始省识自己,吟出了“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的诗句。在过了这春风岭之后有一个水码头,经过长途跋涉,历经攀爬辛苦的苏轼就可以乘船直接去往黄州了,在忧愁之中又有一丝惬意,诗人觉得这也是一种幸运,正也是他乐观性格的一种体现。而这个“幸”字同时也包含了当时苏轼对自己的省识,以及对人生路途的思考。他和那株梅花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梅花在冬日的山岭中饱经风霜,自己踏上了被流放的路途。纵然如此,能不陷泥沼已是梅花的幸运,能摆脱如樊笼的官场,获得一些自由也是自己的幸运。诗人在对自己的得失进退进行反思后,终于看开了,终于清醒了,之后,坚强的苏轼带着乐观的心态继续踏上了自己人生的路途。
(二)坚定不屈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在官场之中,都有官员认为随波逐流是最简单最轻松的方法,跟着大多数人在同一条道路上拥挤的走着,不在意这条道路是对还是错。但是苏轼和他们不一样,他总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对错,他是个坚定不屈的人,坚定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个性。随波逐流,或许他从未想过,他的这个性格特征在《红梅三首》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其中的第一首。
前文也有讲到这首词将梅花拟为一位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美人,首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写它因为“怕愁贪睡”而迟迟开放,而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像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于是不和百花争相开放,而选择了“独开迟”。颔联“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句中的“故”字,表明红梅和桃杏同色,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都是为了和谐入俗。在诗人的心里梅花一直都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而红梅那桃杏般的颜色,是因为“恐”而故意做出的从众的姿态,但是红梅终究还是梅花,它依然保持它的品质,无论是何种颜色,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中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像凡桃俗李那样去展示自己的美态。“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首诗是苏轼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而石延年在诗中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来分辨红梅与桃,杏。苏轼认为这样太简单、太乏味了。他觉得不能只从表面来区别梅花与桃李,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来品评,真正将梅花与桃李区分开。这是苏轼在到达黄州之后所作,着重表达红梅从未改变它的内在品质,不愿意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这正是苏轼尽管身处厄境,也坚定不屈,仍旧冰清玉洁,不愿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意志的写照。
(三)重情重义
在苏轼的人生中,有很多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如兄弟、朋友、妻子等。在查阅苏轼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时,有一首苏轼写给侍妾王朝云的词,让人动容,深切的感受到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而这首词是《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为悼念随自己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苏轼给自己最重要的三位妻妾都写过诗词,但借梅花描写的似乎只有王朝云一人。且明代杨慎《词品》卷二中说道:“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看出苏轼对梅花十分看重,也看出王朝云对苏轼来说十分重要,苏轼诗十分重视这份感情的。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当时的惠州瘴气弥漫,而这梅花生长在这种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仍旧傲然开放,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短短几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而这不仅是对岭南梅花的描写,也是对朝云美丽姿容的回忆。同时,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写梅花的形貌,岭南梅花有天然的美丽容貌,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称得上是绚丽多姿。而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流露出苏轼对王朝云的深重情义。
古时为妻妾作诗词的本就较少,借梅花写的更是少之又少。但苏轼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这篇《西江月·梅花》,词虽咏梅,但一字一句中满满的都是对侍妾王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重情重义者,苏轼也。
本文主要对苏轼的梅花诗词部分特点的进行分析,以及说说在苏轼的梅花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无论过了多久,苏轼的梅花诗词都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闪着它独有的光辉,而乐观勇敢,重情重义,极具个性的苏轼的形象一直铭记在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
1.关于苏轼梅花诗在历代咏梅史中的地位分析
2.浅论苏轼梅花诗的特征
3.苏轼梅花诗及《梅花诗帖》欣赏
4.百度相关诗词赏析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