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唐丽婷

(2018-12-26 10:43:04)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苏轼的朋友

对其性格的影响

唐丽婷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唐丽婷

浅谈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

高二(13)班  唐丽婷   星级:五星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受喜爱的诗人,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也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不仅仅因为他作诗绝,也因其性格饱满,可亲、可爱、可敬。余光中先生也是非常的喜欢和敬佩苏轼,在一次节目中也是直言说道:“我常常跟朋友讲,我如果要去旅行,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轼他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如此有趣、真实的性格为何不爱?而这性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浅谈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

    一、布衣之交

    在所有的交往中,我认为,苏轼与布衣的交往是他身上最为可贵的一点,也是形成他本真性情的重要因素。苏轼身为官员并没有什么架子,甚至还和百姓们做朋友。

    我们都知道,一般官员和百姓相处时是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和架势,苏轼能和百姓做朋友却是源于他本性中的善良,并且他是真正的关心民生的。苏轼一生数次贬谪,在这些人身上,他得到了在落魄生活中基础的温情,使得他在困难时不至于对人生丧失信心,也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在谪居黄州时,“身耕妻蚕”的苏轼夫妇,与四邻的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大嗓门村妇,都成了互相帮助的朋友。旧时汉族有溺女婴的陋习,苏轼于《与朱鄂州》中记载:岳、鄂之间,田野小人,便养二男一女,过此即杀。尤讳养女,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之,率常闭目以手按之水盆中,咿嘤良久乃死。何其残忍!苏轼后来帮助他们改掉了这一陋习。他还为他们寻找水源,而他们则帮苏家盖茅屋、种麦子,《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其一)》中写到:“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离开黄州,士绅、乡亲、怀抱女婴的村妇等多人把苏轼送到船上,依依惜别。苏轼学识渊博,当时名声鹊起,到哪他都是受欢迎的。苏轼在晚年从海南被赦回时,父老乡亲们含泪送别,苏轼也感慨万分,留恋不舍,不知何时还能再见,还为他们题了首诗名曰《别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与此同时,与下层民众的交往使其诗中增添了本真生活的趣味,更具人情味,也为其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苏轼是个性情中人,性格中的诙谐幽默也由此而来。

    二、君子之交

    苏轼最为有名的政敌便是王安石了,而王安石的变法迫使对立阵营的苏轼接连贬谪。这两人在政见上水火不容。在新旧党之争中苏轼个人政见与新党南辕北辙,站在了旧党一边,而王安石则是新党的,两人免不了发生冲突。王安石位居丞相,关于政事苏轼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常在神宗面前进言希望能够贬黜苏轼,还说他是邪险之人,但神宗并没有予以理会。而在我看来,王安石身为年长十五岁的前辈和位极人臣的宰相,这样对待持不同政见的苏轼,确实有失公正,更谈不上厚道。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脱离政见他们依旧是互相赏识的,对各自的做人和文采大加赞赏。苏轼的诗文被政敌曲解污蔑被囚于牢中,自以为不免一死。百姓无处上书转而为其祷告,朝廷上也有许多官员为其求情。而最后令其释放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苏轼在狱中写的诗,二是王安石罢相后为他求的情。关于苏轼的诗,是在阴差阳错之下他自以为“命休矣”后写下的绝命诗,由御史交给了神宗,就是这首《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的绝命诗:“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被宋神宗看到了,觉得他在将死之时不仅对自己不怨恨,反而是肯定、赞扬的情感,甚至将这次的牢狱之灾归于自己行事不慎而十分感动。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没有迫害苏轼的企图,看了这诗心就软下来一半了,任凭新党小人如何挑唆都没有定苏轼的死罪。

    关于王安石为苏轼求情,是在王安石罢相归隐江宁后,等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此偏僻地,苏轼早已定下罪名,只争个早晚,他人头是否落地。野史中的记载是,王安石忙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交给神宗皇帝。据说信中就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历来对王安石十分敬重,因为王安石是他的老师,虽然先生早已退隐,但在看了王安石的信之后,犹豫再三的宋神宗不再犹豫,马上下旨将苏轼放了。且后来苏轼出狱在山东做地方官,苏轼还专程去南京探望了处于极度失望和郁闷中的王安石。两个人一起在南京玩了一个多月,写下不少相知相和的诗篇。王安石甚至想资助苏轼一笔钱,让苏轼也在南京的半山园附近买地盖房子,好好做一回邻居。可见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之深厚。王安石在苏轼人生这一重大事件时给予了帮助,而后两人还释然前嫌,成了好朋友。王安石性子直,直言勇谏,有远见卓识,苏轼在他身上学到的可谓是更加坚定自己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为官公正清廉。

    三、佛门之交

    苏轼一生所交朋友甚广,其中不乏修行佛道之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应是以砸缸闻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新当上了宰相,王安石变法遭到全盘否定,新法全部被废。但原本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抛弃,应该区别对待,把好的留下,不好的摒弃。于是苏轼被贬谪到瓜州,在瓜州时结交的佛印和尚。他们之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有趣味而富有哲理。要知道,苏轼虽然信仰儒学,但也喜欢道家佛教,却不喜和尚。

    初到瓜州,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他。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都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修理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大笑。苏轼不解其中玄机,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都不知道!东坡听后恍然大悟。佛印这便给苏轼上了一课:心中有佛才能眼中有佛,宽容他人。之后两人交往密切,苏轼和佛印的家隔了一条江,有一天苏轼作了一首诗赞佛,也隐喻自己参禅境界之高:“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差人将这首诗给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赞赏,然佛印只回复了二字放屁,这可把苏轼惹恼了,自己写的诗作为好友你尚且不称赞,反而还进行如此评价。他立即渡了江要找佛印理论,没料想佛印早在江边站着等他了,佛印见了苏轼,慢悠悠地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轼这才知晓,自己哪有那么高的境界,别人一句话都能乱了他的情绪,要做到真正的八风吹不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佛印和尚也好吃,苏轼好吃又会做,两人也常在一起论佛、品美食,相处之日甚多,佛印的乐观豁达、幽默风趣、通晓哲理等性格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苏轼。

    四、莫逆之交

    何为莫逆之交?莫逆之交是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陈慥,他是苏轼一生的友人。

    苏轼最初是先认识陈慥的父亲陈希亮。陈希亮是苏轼在陕西凤翔时的上司。苏轼当年二十多岁,年轻气盛,不会官僚滑头,而做事却勇于负责,意见不同时,便要据理力争。在日常工作中苏轼与陈希亮常有分歧,作为下属的苏轼却总不愿服从,在陈希亮眼里的他想必是一个在官场上初出茅庐又不守规矩的小子。陈希亮还向朝廷说过苏轼抗命不从。后来陈希亮建了座观山的高台,请苏轼就此作赋一篇刻于石碑上。苏轼哪肯放过这次解气的机会,作了篇《凌虚台记》,先是嘲讽陈太守此前居然不知城外有山,然后借助历史兴衰的典故,说别看这高台现在修得漂亮,指不定哪天就变为一片废墟,要是有人想借此夸耀于世,满足自我膨胀感,那就大错特错了。按理说陈希亮应该十分愤怒且弃这篇记于不顾,但他最后居然真的将这诗原封不动的让人刻在了石碑上,并慨然道: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原来,陈太守此人并不坏,面冷心热,看到这个老乡后生年少成名,怕他太骄傲,所以有意挫他的傲气,实则是有心爱护,东坡也从中意识到了一二。苏轼与陈慥便于这时相识。

    陈希亮家底殷实,陈慥算是出身于显赫世家的公子哥,他喜欢饮酒骑马,击剑打猎,并且慷慨大度,挥金如土。他曾与苏轼在马背之上谈古论今,探讨兵法,一见如故,都以一世豪士推许彼此。双方虽互有欣赏之意,但交往应该并不深入,毕竟当时苏轼与他父亲整天是剑拔弩张。在轰动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此时的他已然是戴罪之身,极少亲朋好友愿意与他主动联系,害怕被连累,唯恐避之不及,他便是在这段艰苦的时期在黄州再见到陈慥的。苏轼在《方子山传》中这样写他们的他乡遇故知:“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在陕西凤翔时,两人并不算太熟,但在此种可能被牵连的情况下陈慥却完全不介意,反而还亲自驾马迎接苏轼,可见陈慥真是豪士,十分有胆量。苏轼在陈慥家受到了热情款待,一住便是五天。苏轼常与陈慥出门游玩,回家后两人相对而坐,相谈甚欢,时常忘了时间,有次聊得太晚,陈慥的妻子柳氏就在隔壁房里用棍子敲墙,大声提醒,骂不绝耳,陈慥对她颇为畏惧,也是个妻管严,东坡对此还作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首,戏说他对陈慥的同情:“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慥好谈佛法,狮子在佛道里是威严的象征,苏轼用此比喻柳氏,可谓十分巧妙。自此河东狮吼就成了悍妇的代名词,但若是没有柳氏的强势,玩性大的陈慥也未必能够有现在的成就。就像林语堂说的,陈慥的家庭生活没有什么不睦之处,柳氏也许只是嗓门太大,苏轼不过是借此跟好朋友开开玩笑罢了,且不小心还酿成了个千秋美名。苏轼可以和他开这样的玩笑也可窥见他们友谊至深,他们之间的交往状态便是真正的朋友之间那无须矫饰、松弛自然的状态。岐亭距黄州百里之遥,苏轼谪居的四年中,陈慥曾七次来访,苏轼也有三次前往岐亭做客,每次相聚,往往盘桓十多天,总是远送数十里。在《陈季常见过三首》其二中苏轼写道:“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此行非远别,此乐固无穷。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这样相知相契的友谊,使苏轼不再寂寞,是落魄时期的一簇火花,温暖着他,他祈祷这种友谊能够地久天长。后来苏轼于花甲之年被贬惠州,陈慥担忧,寄信数封表示想去探望他,惠州黄州之间距离相隔岂止千里,东坡马上回信劝阻了陈慥。在苏轼被贬惠州、儋州时,朝廷下令将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的文字一概禁绝,不准流通,哪怕家中旧藏的也要毁掉。这其实是一次文字狱,牵连很广。陈慥在这样的情况下,却主持、刊刻了苏轼的《苏尚书诗集》。当时黄庭坚也在贬谪中,听到这个消息,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到黄州索要这本书。这也说明苏轼结交者,都是有胆有识、不畏权贵的人中豪杰。复旦大学陈果教授曾说过,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无用的——没有任何功利之用。陈慥定是这样真正的朋友了,在苏轼落难时的陪伴是难能可贵的。东坡在与他的交往中必然是受影响极深的,那种侠士气概、直爽性格、惬意人生也是为东坡所欣赏且影响至深的。

    综上所述,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大概来自四个方面:布衣之交、君子之交、佛门之交、莫逆之交。其中,布衣之交给他带来了本真的性情和生活的趣味;君子之交让他坚定了为百姓着想的信念;佛门之交教会了他淡然处事、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莫逆之交让他感到了逆境中的温情,那种侠士的豪迈性格也影响了他。也正是这些来之不易的关爱和善良,使得苏轼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了一种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轼传》

2.《苏轼诗文词选译》

3.百度百科

4.吴泓工作室-苏轼专题学习课程

5.大道知行知行堂

6.《苏轼的朋友圈》-乐朋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唐丽婷

强力推荐:浅谈苏轼的朋友对其性格的影响--唐丽婷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