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浅谈祖父苏序对苏轼的影响--曾晓桐

(2018-12-23 16:28:46)
标签:

苏轼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祖父苏序

对苏轼的影响

曾晓桐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浅谈祖父苏序对苏轼的影响--曾晓桐

浅谈祖父苏序对苏轼的影响

高二(13)班   曾晓桐   星级:五星

 

    在宋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都无愧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他对文艺创作有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存世诗词3000多首,文章4800多篇,居北宋之冠,且多为精品,流传至今。除文学成就之外,苏轼人生中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百年难遇的。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乐观、旷达、善良、洒脱的精神,而这些精神除了与苏轼自身跌宕起伏的经历有关之外,还离不开祖父苏序对苏轼的人生影响。

    对于苏东坡来说,祖父苏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可以说,没有苏序就没有苏东坡。苏序豁达潇洒,仗义疏财;放荡不羁,不拘小节;率性而为,逍遥自在。这些品质都潜移默化着当时年龄尚小的苏轼,对苏轼的人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苏序豁达乐观的品质潜移默化着苏轼

    苏序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的幸存者。字仲先,排行第七,人称苏七君。娶妻史氏,生子三人:苏澹、苏涣、苏洵。在那个环境恶劣、瘟疫丛生的年代,八人夭折,只有苏序存活下来,此可谓天意。毕竟,豁达乐观的人快乐,快乐的人则常常健康长寿,这是情理之中。苏序从先辈那里遗传到了最强健的基因,而且是决定性的基因,就是豁达乐观。他不仅赐肉身于后世子孙,更将这强健基因注入后代肌体。在子孙后代中,数苏东坡最像苏序。祖孙两人,相貌酷似,性情相近,亲密无间,文脉相承。用现代生物学术语说,叫做隔代遗传。苏东坡说:“公幼疏达不羁。”(《苏廷评行状》)说祖父苏序从小就旷达,狂放不羁。苏洵则说父亲“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苏氏族谱》)。说他疏达,表里洞达,二者都是说豁达。事实确实如此,他常骑着小毛驴,提着酒葫芦,哼着小曲,边喝边唱,伴着驴蹄踏在青石板上清脆的嗒嗒声,随处行走。碰着路人,不管男女老幼,经常开个玩笑,语言诙谐幽默,常在花间、绿地、林里、溪边、路旁、田垄、地头留下他一串串爽朗的笑声。这点无疑与苏轼最像。当苏轼贬谪黄州时,面对境遇的陡落,尽管他心中苦闷难当,但更多的是悲愤而笑的自嘲和随境而适的旷达: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移情于物,耕作于田间,自得其乐,自号东坡居士。当苏轼贬谪杭州时,他没有抱怨,反而能高兴地欣赏西湖美景: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当苏轼贬谪惠州时,他能在苦莲中嚼出甜味,他能够随遇而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数十年的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压垮苏轼,反而还更加锻炼了他的从容乐观,心胸旷达。苏序的豁达乐观在儿时的苏轼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日后长成了大树参天。倘若没有祖父苏序自身性格的豁达乐观,也不会有身遇困境仍自得其乐、心胸阔达的苏东坡。因此,祖父苏序的豁达乐观的品质潜移默化着苏轼。

    二、苏序乐善好施的品质潜移默化着苏轼

    苏洵对父亲的印象是:“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曾巩在《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序)墓志铭》这样评价苏序:为人疏达自信,持之以谦,轻财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一般人都是喜欢替自己打算的,苏序却能“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李廌在《师友谈记》中也有佐证:苏序家院周围有好大一块园地,他便在园地种了芋头,秋天丰收了,窖藏起来,待到来年春天青黄不接闹春荒的时候,他就用大蒸笼蒸下热腾腾的芋头,任饥饿的人们各取所需。家里有不小的粮仓,可储粮四五千石。恰逢灾荒饥馑年,苏序便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灾荒之年,他还曾卖掉田产来救饥,田产可是苏家一代代辛辛苦苦挣下的。父亲死时,田不满二顷,房子破烂不堪。苏序持家节俭,田产亦不丰,但为了救急,他愿意卖掉田产。乡亲们记下了他这份情谊,到丰年之时,想报偿他,他却笑着拒绝,说:我本来就打算卖掉这些田产,跟你们没关系的。乡亲们被苏序感动,流下感激涕零的泪水。祖父苏序轻财好施的美好品质同样也被苏轼所继承。苏轼为了及时赈济灾民,常常预支自己的俸禄,却往往弄得自家两手空空,吃不上饭。在密州时,他除匪患,灭蝗灾,救助婴儿;在颖州时,他治理颖州西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他与太守陈襄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在担任杭州太守时,他疏浚西湖,茅山、盐桥二河,筑西湖堤,建安乐医坊,三年医愈千人;在徐州时,他率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九百八十四丈,洪水稍退,于城西南白土镇发现煤炭,解决了徐州燃料问题;在惠州时,他心系百姓,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又打凿水井,方便民众;在海南儋州时,他教当地人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又传学于当地学子,苏轼的学生姜唐佐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多少人在贬谪后郁郁而终,难有作为,死于贬所。苏轼却用自己的一生,温暖了无数百姓的内心。仗义疏财,豁然大度,祖孙俩何其相似乃尔。苏序的乐善好施在儿时的苏轼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倘若没有祖父苏序自身性格的乐善好施,也不会有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仍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人的苏东坡。因此,祖父苏序的乐善好施的品质潜移默化着苏轼。

    三、苏序洒脱不羁的品质潜移默化着苏轼

    眉山当地传说有个叫茅将军的神要降临,装神弄鬼的阴阳先生趁机推波助澜,很快,一座茅将军的大神庙拔地而起。人们畏惧,纷纷前往烧香求助,装神弄鬼者趁机捞钱。苏序不信这个邪,一天,乘着醉意,叫上二十几个村民直捣神庙,将茅将军塑像砸得粉碎,扔到水中,并将神庙拆毁了。苏轼比爷爷胆子还大,徐州修河治堰时,衙门处有一栋建筑,据说是西楚霸王项羽所建,经常闹霸王显灵,人们谁也不敢拆除,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一般人不敢得罪神灵,苏轼却想:“自古以成败论英雄;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你西楚霸王项羽,自喻力拔山兮气盖世,妄称一世英雄,没能力战胜刘邦,却痛别虞姬,自刎于乌江;千万将士,生灵涂炭。死后仍不老实,显灵吓唬百姓。我要修河治堰,给百姓造福祉,你又挡道,又不能利国泽民,你算哪路英雄?不除你的建筑,保证治堰工程顺利进行,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别人怕你,我苏轼可不怕。”苏轼毫不犹豫,立即拆除,保证了修堰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对待写诗的态度方面,祖孙二人也可谓是一脉相承。苏洵在《族谱后录下篇》载:先子(序)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苏序不好读书,却能在中年开始写足几千首诗,他已经把作诗当成一种习惯,写诗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命的有机物。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生活即诗,生命即诗。他是一个行走在乡间、经常能和老农交谈并习惯于以诗表达内心的人,是真正的扎根生活、深接地气的诗人。苏序作诗简直是立马可待,非一般诗人可比。一般诗人通常是苦吟苦作,真可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苦作,严格地说已脱离本真状态。诗应该是生存与生命的本真呈现。比起苦吟苦作的诗人,苏序更像是位真正的诗人。苏洵说其诗不工,考虑更多的是雕琢与修饰。他能指出其诗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总算抓住了关键。诗如其人。诗能如其人,从生活深深的根基出发,有所感而直抒胸臆,又何必究其不工?他是有满身的诗意,他有飘飘然的仙气。诗意催生仙气,堪称诗仙了;是无比的可敬、可爱。他的孙子苏东坡人称坡仙,显然,在东坡身上不难看到爷爷遗传基因的神奇效应。苏轼用诗表达内心对亡妻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用诗表达内心对胞弟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与爷爷一样,都能一面和田间地头的老农们亲切交谈,密切相处,一面又能随口吟出音韵和谐的诗句,他们都是憨态可掬、潇洒不羁的老头。苏序的潇洒不羁在儿时的苏轼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倘若没有祖父苏序自身性格的潇洒不羁,也不会有如今以洒脱闻名天下的苏东坡。因此,祖父苏序潇洒不羁的品质潜移默化着苏轼。

 

参考资料:

1.简书:《一蓑烟雨》

2.博客:《东坡世家——祖父苏序》作者:假如爱有天意2046

3.博客:《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颖剑斋

习作推荐:浅谈祖父苏序对苏轼的影响--曾晓桐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