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为海南留下了什么?
高二(13)班
何欣怡
星级:★★★★★
公元1097年,六十二岁高龄的苏轼被一叶扁舟送到了“天涯海角”——儋州(今海南儋州)。当时的海南可不是“东方夏威夷”,而是边陲蛮荒之地。苏轼的到来揭开了海南灰暗的面纱,六十多岁的老人用心经营,海南的光芒在那时便逐渐发散。那么,苏轼给海南留下了什么宝贵的财富,使得这一边陲小岛散发出熠熠光辉的呢?
一、苏轼挖掘出的美食
苏轼的一生中吃过无数美食,也自己创造了流芳百世的美食,但在海南对苏轼的肚子无疑是一个大考验。这里没有精美的食材,也没有猪肉可以做东坡肉,据《儋州志》记载:“盖地极炎热,而海风甚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荫翳,燥湿之气郁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当时的海南是风寒、气浊、水毒……这样看来与苏轼在黄州时开荒种田比较起来,贬谪黄州实在是一件幸事。
苏轼初到这样的环境,也有点崩溃。“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这几句诗大概意思是:“(在儋州)五天吃一次猪肉,十天才能吃上一次鸡粥,这里的人顿顿吃薯芋,推荐我吃薰鼠和烧烤熟的蝙蝠。曾经听说“蜜唧”这种食物就呕吐出来,现在却跟随习俗吃虾蟆。”苏轼虽是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吃货”,但也无法忍受当地土人的吃食,忍不住呕吐;虽是乐天派,但也忍不住写诗向弟弟苏辙抱怨起来。
好在当地的昌化军使张中对苏轼十分敬重,违背上级命令接待苏轼,安排苏轼和苏过“住官房,吃官粮”,过得还可以。但不久之后张中因此受到处分,苏轼被逐出了官舍,便开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悲惨生活。善良的百姓看到这种情形,便帮着苏轼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苏轼就此安居下来,百姓们又时不时送来食物和粗布接济苏轼,苏轼的生活正在逐渐安稳、好转。
苏轼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自己的生活逐渐好转,他也渐渐习惯了海南的人文风俗,像以前一样自在起来。
当时的海南人民靠海吃海,连喝的水都是不干净的咸滩积水,以至于常年积病,苏轼便带领着群众开了一口井,乡民们学着自己去挖井,从此喝上了干净的井水,生病的情况减少了,那口井被称为“东坡井”。我觉得这样做,苏轼不仅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好处,之前连干净的水都没有,要怎么做美食呢?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是时候去挖掘海南的美食了!
有一次,百姓给他送来一筐牡蛎,苏轼终于找到了一个创造美食的机会,他让苏过把牡蛎的肉弄出来,用些味料调成浆,与肉调拌,放入水中,加适量米酒,一起煮熟。工序简便,但味道好极了,苏轼不禁赞叹道:“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意思是说,吃起来味道很美,过去从未有过啊!他们又取几个大一点的牡蛎,在火上烤干,放在口中咀嚼,更是津津有味。苏轼还开玩笑对儿子说:“你千万不要将这消息传出去,否则被北方的官员知道了,都要效仿我到这儋州来做谪官,来分我的美食。”
当时海南的农业生产水平很低下,当地生产的米不仅数量不足,连口感也是难以下咽,不得不从外地海运来。但由于海南的气候,时不时便遇上无法出航的天气,大风大雨好几日,岛上也没了吃食,苏轼只能带着儿子“食气辟谷”。孝顺的苏过内心十分不忍,便向父亲学着鼓捣鼓捣现有食物,做出一碗玉糁羹(俗称地瓜稀饭)端给苏轼吃,苏轼吃后夸赞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齏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想不到,这做美食的天赋也是家传的,苏过也成了美食的创造者。现在,儋州一带仍流行清滑香甜的地瓜稀饭。
苏轼给海南留下的美食,不仅仅只是食欲的满足,它体现了苏轼在艰苦的环境中乐观以及“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吃完一顿美食,先生大笑着起身,顿觉得海阔天高,中华美食常伴身旁,老饕之乐无穷妙啊。
在苏轼的贬谪路上,他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用当地的美食装点人生,用能够企及的食材,温暖生命中的苦难,也为今天中国人的餐桌,增添了几道不寻常的美味。
二、苏轼对海南文化的提升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加上当时的海南岛瘴气弥漫,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蛇虫出没,除了被贬谪的官员和运送货物的船只进入海南岛,在古代就是一个封闭的孤岛,当地的居民都是土著,讲方言,不重学,但苏轼的到来慢慢改变了这一情况。
苏轼初到海南处处不适应,善良的海南百姓接济他、照顾他,苏轼因此深受感动,苏轼本身就是一个心怀百姓的人,即使已是花甲之年,也决心为海南百姓做事。
当时海南刀耕火种,耕作原始,就连从中原运来的耕牛都被杀光。苏轼在《书柳子厚〈牛赋〉后》写道:“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百尾一舟。遇风不顺,渴饥相依以死者无数。牛登舟皆哀鸣出涕。既至海南,耕者与屠者常相半。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地产沈水香,香必以牛易之。黎之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中国人以沉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苏轼苦口婆心劝说百姓重视农耕,改变狩猎的习惯,带领他们开荒种田,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进行水稻生产。此后,海南逐渐变得富足,粮食生产不再依赖外地供给。
在医学方面,海南百姓用十分原始的迷信活动来治病,苏轼为了改变当地人对医药知识的缺乏,对医药进行研究,并为百姓开方治病,苏轼又多了一个身份——医生。海南气候湿热,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生病,苏轼为此专门向广东的朋友要来黑豆,制成清凉解毒的淡豆鼓,为民治病。渐渐地,百姓通过迷信活动治病的陋习被摒弃。
苏轼为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事,有很多贡献,但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苏轼改变了海南的文化教育的情况了。
海南当时的语言以方言为主,例如黎语、客家话等。而当时苏轼讲的是四川官话,他在教课的同时教授内陆的官话,同时他还带动当地书院的教师用官话教学。海南在语言方面也不再是封闭的,这一举措为后来海南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海南有一个建筑名叫“东坡书院”,它的前身叫做“载酒堂”,是苏轼的好友黎子云等人筹资建造的,好友几人在这里把酒言欢、设宴讲学,很多人听闻大文豪苏轼在这里讲学便纷纷慕名而来。苏轼见这么多人来听他讲学,就开始兴办学堂,自编教义,自讲诗书,努力传播文化教育。一时间,海南“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在苏轼的努力下,海南学术之风兴盛。
苏轼在海南有一学生叫姜唐佐,苏轼被赦免北归的时候赠给他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许诺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不久,姜唐佐果然中了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但遗憾的是,等到姜唐佐遇见苏辙时,却被告知苏轼已经去世了,苏辙便替哥哥补全了这首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除了中举的姜唐佐,还有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符确都是苏轼的学生。苏轼虽没亲眼看见自己的学生中举及第,但海南的后人们看到了,他们还看到了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海南人才辈出,海南不再是不识礼乐诗书的蛮荒之地了。
书声琅琅的“东坡书院”,散发出人文教化的光芒,那是苏轼的教泽遗芳。
三、苏轼留下的精神品格
苏轼初到海南,住在一间破旧的官舍中,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哪怕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也可以找出值得自己庆幸的事——没有瘴气。
苏轼所写的诗,也反映了他自娱自乐的良好心态: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其一)》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其二)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其三)
诗篇浅易如话,写了最粗俗的东西,读起来却不“粗俗”,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呈现出苏轼年老的独有的活泼姿态。他被流放至海南这一荒芜之地,处境艰难,但他却不放任自己堕落,他同从前一样,与三两好友聚会喝酒,将身边所见所感融入诗词,这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依旧过着潇洒自在的生活。这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留在了海南百姓的心里,也留给后人们学习。
苏轼在遭遇一次次的贬谪后,心胸也随之而愈加阔达,他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快乐与安慰,他的创作也在一次次逆境中得到磨砺。
黄州是苏轼变成苏东坡的转折点,苏轼在黄州以及黄州之后的创作成就越来越高,而苏轼在海南的作品更是质优量丰。这些作品都是苏轼在海南饥寒交迫、纸墨缺乏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这不禁使人感到崇敬。可以说苏轼正是用逆境来成就了自己,也为逆境中的人们树立了榜样。
苏轼的后半生都离不开贬谪,一次次的诋毁,一次次的打击,他从未为自己辩解。在乌台幽暗的监狱中,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是静静等待着对自己的审判;在一次次的贬谪路上,他与妻儿分离,也没有为自己辩解。
苏轼傻吗?并不。苏轼二十岁便名震京师,没人敢这么说。
苏轼自命清高与党派不合吗?也不是。新党变法他反对,旧党得势他格格不入。
只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家国人民,这是他的信仰。新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他反对变法,成了新党的眼中钉;旧党执政后,苏轼对他们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成了旧党的肉中刺。他的一生都因他崇高的信仰而受罪。他不卑不亢,不为自己辩解,也不去辱骂那些诬陷他的官员,贬到哪儿,他就在哪里为百姓做事。
苏轼一生都没违背自己的信仰,每次被贬,他总坦然背上背包,默默流浪,即使年过六十,仍然苦中作乐,仍然竭尽全力关心民间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而且“政绩斐然”。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自己心里的坚定信仰。尽管他历经仕途的坎坷与磨难,他仍然保持着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使命感。
苏轼在四十二岁那一年遭遇“乌台诗案”,此后的二十年人生里,他的足迹跨越半个中国,从南到北。在黄州,他开垦坡地,自称“东坡先生”,游览赤壁写出惊世词作文章;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荔枝叹》;在海南,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他留下了自己一生所坚持的人生品格与精神。
结语
苏轼到海南,是海南的幸运;海南用博大的胸怀拥抱苏轼,也是苏轼的幸运。正如苏轼自己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为海南打开了文化的大门,将自己的文化与精神永远的存留在海南人民的心中。
参考材料:
1.吴泓工作室:论贬居儋州的苏轼(哲宗时期62岁至65岁)漠瀚
2.海南温度-第18期
3.中新网-海南日报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