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浅谈对《子衿》主旨理解的不同观点-陈碧琪

(2018-07-02 12:30:26)
标签:

诗经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子衿》主旨理解

不同观点

陈碧琪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浅谈对《子衿》主旨理解的不同观点-陈碧琪

浅谈对《子衿》主旨理解的不同观点

高一(13)班  陈碧琪   星级:★★★★★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中《子衿》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作品,古往今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对于其主旨,历代诗学家争论不休。以下,针对《子衿》主旨理解的三种观点,浅谈我的看法。

 

    一、汉儒刺学校之废

    汉儒认为,这首诗是当时郑国不治学校,导致学风不正,学子不上学堂,才有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现象。汉代《毛诗序》中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这是从郑国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的。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第一个强势兴起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之说。作为一个千乘之国,总体军事实力强大,其他国家一直想扳倒郑国,却始终未能如愿。但如此强国,却在后期内乱和外敌入侵下逐渐衰落以至没落了。这个时期,内忧外患,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国民内心惶然,自然没有人会去治理学校,也没有人再想去上学了。所以,汉儒认为,《子衿》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也就认为其为刺学校之废之诗了。

    汉儒对《子衿》的解释,可能亦与汉朝当时社会风气有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个社会盛行尊儒之风。被儒家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其地位及思想在儒家子弟心中自然不可动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以,他们认为由儒家至圣整理的《诗经》自然是纯粹无邪的,对其推崇备至。也所以,《子衿》也不会是所谓的淫奔之诗了。

    我们知道,青衿是青色交领的深衣,是周朝学子和北齐、北周、隋唐、两宋国子生的常服。《毛诗》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北宋《新唐书·礼乐志九》亦有云:其日,銮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在古籍中也有指代学子的用法。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明以来之文臣不为公侯,必待艰难考试乃得青衿。所以 ,青衿在诗文中应该是代指学子。但是对于这个说法也有一些异议。《礼记》中有明确记载,因家庭状况不同,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的情况,如具父母,衣纯以青,意思是如果父母都健在,年轻男子必须身着青衣,以此表示对父母的尊敬。这也是清代朱熹在《诗经集》中强调的。

    除此之外,全诗中除了青青子衿,再也没有提到任何与学校、学子相关的字词,我们在诗中也实在看不出学校之废的现象。所以不排除刺学校之论是汉儒对孔子极度捍卫而得出的不为大多数人信服的一己之见。

 

    二、女子思念恋人

    《子衿》是一首女子思念心上人所作的情诗,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宋代朱熹最早在《诗经传》中提出: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盖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故夫子论为邦,独以郑声戒而不及卫,盖举重而言,故自有次第也。因为郑地社会风气的缘故,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子衿》归为了爱情诗一类。自古便有“郑风淫”诗论,在记载孔子语录的《论语·卫灵公》也有提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但是我认为表达男女之间正常爱情的诗只能称之为情诗,而不能称之为淫诗。

    郑风多情诗主要是因为郑国位于黄河分支,中原腹地(今河南新郑一带)。这里土地肥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民衣食充足,于是,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当时郑国的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经济繁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郑地人民表现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新气象。所以,郑风中直接表达男女间爱慕的诗歌就犹为突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子衿》中的女子是单相思。但是从诗文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今被译为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来看,女子若是单相思,男子可能还不知道女子或对女子没有情感,那又怎么会嗣音给女子,女子也就不会抱怨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了。而且,当时郑地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社会风气大胆开放。所以,两人起码是认识而且有音信来往的。

    从全诗的角度看,女子前两章以的口气自述怀人,以子衿”“子珮代表恋人,表达对恋人的相思之情。久经沉淀的思念堆积,化为惆怅,于是无奈地抱怨男子,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就不能捎个音信吗?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就不能主动来吗?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表现了女子在城墙上踱来踱去、等不到恋人开始着急的形象。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对比,将女子深切思念恋人的心理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吴闿生《诗义会通》中道出,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更有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所以,大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首女子在城墙上等待心上人的情诗,是有理可据的。

 

    三、青衿学子、老师发出的无奈感慨

    以上的两种都是比较广为人知的说法,但是近现代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子衿》是乱世仍留在学堂的青衿学子和老师对于不上学之学子、学风不正的感慨。

    先有《毛诗序》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再有唐朝孔颖达作《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毛诗序》: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他认为这是留在学堂的学子对于辍学者的不满及讽刺。但是全诗中的语气总体较为温和,没有太过于强烈的批判性质,而是希望心念之人的归来,所以,这个说法不予讨论。

    清朝姚际恒的《诗经通论》中提到:刺学校废,无据。此疑亦思友之诗。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姚际恒的观点是对《毛诗序》的否定。他认为这是学生的友情思念,而纵我不往则是老师对学子说的话。因为作诗的时间不明确,只能知道源自郑地,所以认为《子衿》有可能郑国名相子产之后,无人管理国家教育,学业不兴,而升起青衿学子的互相思念之情。吴闿生在《诗经会通》中引用顾广誉的说法:言学校废者,谓国人废弃学问,非谓废毁学宫。”“是时犹承先王教士之道法,为师者,见废学则引为忧。表现了古时的教师对于学风不正的担心忧虑,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恰好写出了一位老师在城墙上踱步,焦急渴望学生的到来。近代陈子展也在《诗经直解》中提出的观点是:《子衿》,盖严师益友之相责相勉之诗。他认为是学堂老师及学子相互勉励所做的诗,但基于诗文来看,没有出现相责、相勉之词,所以此观点与原诗不符。

    以上关于师生之情的观点,大多都是基于刺学校之废的历史背景下,并且在诗文本身的含义下分析提出,说法各不相同,亟待考察,亟待有新的发现。

 

参考资料:

1.《毛诗序》

2.郑国——百度百科

3.青衿——百度百科

4.《毛诗》

5.《新唐书·礼乐志九》

6.《大同书》

7.《诗经传》

8.《礼记》

9.吴泓工作室——《诗经·郑风·子衿》赏析 陈如江

10.《诗经会通》

11.《诗经通论》

12.《诗经直解》


习作推荐:浅谈对《子衿》主旨理解的不同观点-陈碧琪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诗经》专题学习学生评论性习作汇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4e6.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