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从《诗经》的秦风分析秦国文化
高一(13)班
王彦君 星级:★★★★★
《诗经》国风中的秦风共收录了十首秦地民歌,分别是:《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这十首诗从侧面反映了秦地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性,为后世展现着秦地文化瑰丽的色彩。
一、秦风中提到的马
十首秦风中,其中有四首提到了马。例如《车邻》中的“有车邻邻,有马白颠”;《驷驖》中的“驷驖孔阜,六辔在手”“游于北园,四马既闲”;《小戎》中的“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等。马和秦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国的始封君秦非子就十分善于养马,那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俊,于是他便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秦国早年居于西北,同羌戎长期杂居,在《史记·秦本纪》中,司马迁写道:“好马及畜,善养息之……马大蕃息。”可以看出秦国的老祖宗辈辈都是养马的高手。那时养的马可不是一般的马,而是战马。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再加上秦国本身地处西陲,与西戎、犬戎等少数民族为邻,时常受到他们的侵扰,所以,马自然就成为了秦人重要的作战工具。
秦风中提到的不单是马,还有马车。在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小强弱,不是以占有土地或人口多少为标准,也不是以物质和经济实力为标准,而是以军队的规模、兵车的多少为标准,这就是文献中常常提到的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一乘就是一车。秦国时期,马车可分为高车和安车两种,其车乘均为单辕、双轮、四马系驾。上文提到的《小戎》的“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夸耀的就是秦师的强大,装备的精良,阵容的壮观。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车邻》,丰坊的《诗传》说道:“襄公伐戎,初命秦伯,国人荣之。赋《车邻》。”当时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并派秦仲率军攻打西戎,《车邻》应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而作的。秦仲能被封为大夫,想必也是征伐西戎有功,这从侧面衬托出秦人的尚武精神。
所以,从秦风中的马和马车分析,反映出秦国的尚武之风。
二、秦风中的婚恋诗
占《秦风》小部分的婚恋诗,含蓄中带着压抑,矜持而庄重。被现在人多认为的爱情诗《蒹葭》是出自于秦风,但这首诗不同于其他爱情诗,它是一首朦胧的、扑朔迷离的“失恋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的重点在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且“伊人”是那么一个朦胧的身影,若有若无之间,消散在了云雾缭绕的河岸中,抓也抓不住,读完之后没有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却徒增失恋的苦涩。苦涩中还贮满了无可奈何的失望与彷徨,仿佛有什么无法逾越的力量横在那里,即使上下求索,但道路远隔,可望而不可及。
除《蒹葭》外,还有一首婚恋诗值得一说,那就是《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这是一首妇女思念他丈夫远征西戎的诗。同是女子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小戎》中的女主人公思夫之情被正面、正统地淡淡道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这个女子虽然怀思远征的丈夫,但又夸赞秦师的军队的强大,军威的壮观,这是秦风中婚恋诗的独特之处。其它国风中的婚恋诗,如《汝坟》、《伯兮》、《子衿》等内容只涉及爱情和婚姻,情感单一,或思之切,或恨之深。而《小戎》中的思夫、夸夫与颂美国威之情交织在这首诗中,复杂的情感正是这一首诗的独特的地方。
爱情是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话题,但在《秦风》中,婚恋诗只是充当了配角,作为“正诗”的陪衬,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秦地人民的生活,和“正诗”一同构成了“秦风”庄严沉重的独特风格。
三、秦风中的主要写作手法
了解过《诗经》的一定知道,《诗经》中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这三种。“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而且在《诗经》中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而“赋”是秦风占绝对优势的表现手法,这是秦风最为区别于其它国风的显著特点。
最为典型的是《蒹葭》,全诗没有一处有“比”、“兴”,仅用描述就创造出了朦胧、飘逸的艺术效果。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两句描绘景物,层层递进,运用景物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推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的是秋天的早晨霜露凝重之景。“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描绘的是日出是太阳与海平面逐渐融合的场景。“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绘的是阳光普照大地,照耀在残余的露珠之上的景象。三章的景语,渲染出秋高气爽的早晨,河边不同时间的三幅画图,从而也点明追求伊人的地点。全诗不用一个“思”字、“愁”字却能体会到追求伊人不得的惆怅和对伊人的思念。
《驷驖》全诗描写了秦襄公狩猎的全过程及车马狩猎的盛况,层次分明:“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交待了襄公狩猎的开始,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描写了襄公狩猎的过程;“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描写了狩猎后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其他诗作如《车邻》、《小戎》、《终南》、《黄鸟》、《渭阳》、《权舆》等也多用“赋”。
郑玄曾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钟嵘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朱熹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不管如何对“赋”进行解释,它都当属于描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不用想象作为中介来传达思想感情,可以直接叙事状物、烘托气氛、描绘情景、抒发感情、论事说理,因而使“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气象。也正因如此,使“赋”这种表现手法少了想象和抒情的成分,显得“平实无华”,让其多了一份“刚劲”,少了一份“柔媚”。
再从《秦风》的选词用词分析,就会发现《秦风》中出现的颜色字或与颜色相关的词语色调都是偏深的。如《驷驖》一篇,驖,赤黑色的马;《小戎》中的骝,红身黑鬃的马;騧,黑嘴黄身马;骊,红身黑鬃的马;《终南》中的丹,赤色岩石;《黄鸟》中的黄,一方面虽与其表面意义相连,但另一方面又与诗中涉及到死亡的话题有关,同时还兼备了修辞的作用。唯一例外的《蒹葭》虽以淡色调为主,但却以水创造了一种被阻隔的意象,诗人受阻于一条难以逾越的河流,这并非感叹自然界的阻隔,而是对人为阻力的伤感,“清冷”之感表现得淋淋尽致。除此之外,《秦风》中极少出现抒情词语,这样也就增加了诗歌的叙述性,少了抒情性,令人读起来干脆,利落。特别是以《驷驖》、《小戎》两篇为典型,再加上一些诗词为战歌,如《无衣》以鼓舞士气为主,使得文章短小精炼,但却充满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由此可见,秦风庄严沉重风格的形成与其选词用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风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它地处中原偏西,与少数民族接壤,多战事的地域分野有关。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国度必定形成了尚武的精神以及悲凉、凝重的国风,这也是正从《诗经》秦风诗歌中的婚恋诗,“赋”的表现手法以及选词用语偏重色彩分析出来的。想要解读一个国家的民风民俗,诗词、文字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诗经·秦风》与秦人心态 张从罗
3.《诗经》中秦风独特风格的形成原因
段珂
4.宛在水中央——《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5.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尚武精神 张连举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诗经》专题学习学生评论性习作汇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4e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