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水:被遗忘的明珠
——《新台》中的“河”不是黄河
高一(13)班
冷俊名
星级:★★★★★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众所周知,“河”字在古文中是指“黄河”。这看似毫无疑问的解释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篇《新台》是一首邶地民歌,其中的“河”字在《诗经译注》(程俊英著)中被译为“黄河”,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认为未必如此。
一、从古籍中寻找答案
《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四渎”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史记·大宛传》中这样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说的就是汉武帝好美玉,所以把这片盛产美玉的神山叫做昆仑山,而发源于昆仑山的这条河叫做黄河。《说文解字》中也说:“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乎哥切。”“河”指“黄河”的概念最早就是出现于此,那也不就有力地说明了“河”确实是指“黄河”吗?而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几部书出现的时间。第一部书《尔雅》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很复杂,大部分人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第二部书《史记》是司马迁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创作,历经14年完成的,而《说文解字》的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前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前121年)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等人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像我们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就是清代段玉裁用此版《说文》为底稿加以注释的。也就是说这个概念的出现最早都是秦汉或者汉之后的事了,而《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再准确一点,《邶风》是公元前660年前的作品。《邶风》发源于卫地,而卫是被狄人所灭(公元前660年)。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创作《诗经》的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河”指“黄河”这一概念。
那么,远古“河”不是指黄河是指什么呢?我认为是“大壑”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同时期的作品《列子》和《山海经》。《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两本书中均有提到“大壑”,而“壑”又是什么意思呢?《尔雅·释诂》中有说:“壑,溪壑也。”其实“壑”在古代就是水沟的意思,或者说是代指一条河,可能这条河确实是今天的黄河,但并不是确指。
二、从文字中寻找答案
春秋时期盛行的字体是大篆,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河”字的大篆。
有一种说法,大篆“河”字左边是一条曲线加上四个点,右边是一个类似于“口”的字被包围起来。这就很形象了,三面城墙和一个可以打开的门,里面有一口井,这就是城邦,在城邦的前面有一条河,河岸旁有几个人在洗衣服。这大概就是“河”在创作《诗经》那个年代的含义。所以说这条“河”其实就是一条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河,不是确指哪一条河,更不用说是指黄河了。
也有另一种说法,“河”,形声。字从水,从可,可亦声。“可”意为“肩挑、担荷”(以运送土石方)。“水”与“可”联合起来表示“肩挑土石,筑堤防汛”。
而甲骨文有“河”字,其字从水从可,其“可”字为一人徒肩挑之形,结合黄河治理的历史,可以理解“河”字本义就是“肩挑土石方以巩固黄河堤岸”。由于北方河流(如淮河等)大多与黄河相似,经常泛滥改道,需要时常征发人徒治理,故北方河流通名为“河”。相反,中国南方河流很少泛滥改道,与人工河流相似,故南方河流通名为“江”(江字从水从工,“工”即指“人工”,故“江”本义为“人工水道”,引申义理解为“不会泛滥改道的水流”)。
可见,不管哪一种说法,在很早的时候,北方的河流都可通名为“河”。
三、从《诗经》中寻找答案
那么,这首《新台》诗中的“河”到底是指哪条河呢?我认为是指“济水”。
要想弄清这“河”到底指什么,我们就先要了解这篇《新台》讲的是个什么故事。这篇《新台》讲的其实就是卫宣公在当太子的时候,与其父的妃子夷姜偷情,生了个儿子,取名叫伋。伋长大以后,卫宣公派使臣到齐国提亲,要迎娶齐国国君的长女宣姜做儿媳。可是因为宣姜太漂亮,卫宣公便想把她娶成自己的老婆。于是他一面派自己的儿子伋出使宋国,一面在河边修建了一座华丽的高台,起名“新台”。而当他抢占儿媳的丑闻被公之于众的时候,卫国百姓都很愤怒,但又不敢明说,便写了这么一首民歌。诗中“新台有泚,河水瀰瀰”“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的意思就是说:“啊!这座辉煌的新台旁,有条白茫茫的河。这座高敞的新台旁,有条平荡荡的河。”那为什么说这条河不是黄河而是济水呢?我们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先看一下两条河的地理位置。说到黄河和济水,我们不能拿今天的地图来看,近三千年过去了,两河的地理位置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来看济水,济水是“四渎”之一,在古代是独流的,它大致发源于王屋山附近,流过滑县和浚县的南边,并一直向东流,流经菏泽后往东北方向去,最终进入渤海。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黄河是经历过几次重大改道之后的样子,改道后黄河的下游段其实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不然也很难解释为什么现在黄河流经山东多个地方,这些地方却要叫济南、济阳、济宁(事实流向也确实是这样)。而古代的黄河,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黄河则在滑县和浚县以西就开始往北流,流经邢台和巨鹿县以北的大陆泽后入海。而这个要塞(滑县和浚县)恰好是邶风的发源地,也就是说,邶地是被黄河和济水两面包围着,成一个横着的“Y”字型,邶地就这“Y”的口上。而《新台》这首诗讲的是卫国国君替子迎娶齐女的事,齐国的国都是在今淄博附近。对着地图一看就很明显了,要迎娶齐女不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黄河边上建台,只可能在这两国中间夹着的这条济水旁建台。
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是出自邶地的另一首民歌《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两首诗的联系。一方面我们从诗人的用词上看。《匏有苦叶》中“有瀰济盈”的“济”就是济水,诗人用了“瀰”字来修饰这条河,而《新台》中有“河水瀰瀰”,诗人恰好用了同一个字来修饰这条河。同是邶地民歌,这很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从诗的意思上理解。这首《匏有苦叶》讲的是一位女子在济水河岸等待未婚夫的事,旧说是在讽刺卫宣公抢占儿媳一事,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两诗讲的就是同一件事情,那么新台旁的“河”不是济水又是什么呢?另一种说法是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里写的,他一扫旧说,还以民歌本来的面目:“一个女子正在岸边徘徊,她惦记着住在河那边的未婚夫,心想:他如果没忘了结婚的事,该趁着河里还不曾结冰,赶快过来迎娶才是。再迟怕来不及了。”这种说法不禁让我怀疑这济水岸边是否是邶地百姓或者官员结婚的场所,在这条河水旁结婚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这就与《溱洧》中郑国的青年男女要在每年三月上巳节到溱水洧水旁洗掉宿垢,祓除不祥的习俗相类似。如果这是邶地人民的一种习俗,那么在《邶风》中应该还有出现类似的诗歌。没错,邶地的另一首诗《泉水》就是说了这么一件事。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这首诗的主题在《诗经译注》(程俊英著)中说是嫁到别国的卫女思归不得的诗,诗中“出宿于泲”中“泲”的读音是“j”(第三声),其实就是济水,而“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的意思是:“啊!想起当初宿在济水旁,在祢邑旁喝酒饯行,姑娘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同样是写出嫁,同样是济水旁,这有力地证明了之前的猜想,从而证明了卫齐两国的这次婚姻确实是在济水旁。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台》中所说的“河”是济水而非黄河。
往事越千年,济水曾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不息地奔流过,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谱写着中华民族辉煌壮丽的文明史。但由于时间的流逝,这条一度比黄河地位还高的河被我们渐渐遗忘,散发出的光芒也越来越淡,但它却永远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著名作家王安忆说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细细品味着《诗经》,我仿佛听到了新台旁哗哗的流水声……
参考资料:
1.《尔雅·释水》
2.《史记·大宛传》
3.《说文解字》
4.百度百科-“河”的解释。
5.吴泓工作室-《诗经》专题学习课程指南。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诗经》专题学习学生评论性习作汇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4e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