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浅谈“从心所欲不逾矩” 何辉銮

(2018-01-11 16:22:14)
标签:

专题习作

从心所欲

不逾矩

高一(11)班

何辉銮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浅谈“从心所欲不逾矩” <wbr>何辉銮

浅谈从心所欲不逾矩

高一(11)班  何辉銮  星级:★★

 

    一、何为从心所欲不逾矩

    晚年的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他讲了一段话,非常有名,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进入化境的重要文献依据。

    那么,从心所欲真的就是随心所欲、毫无拘束、收放自如、为所欲为吗?

    在现世生活中,人们往往生活在重重枷锁之中,所以人们很容易就对“从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但是,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是真的毫无拘束、为所欲为吗?或者说,从心所欲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

    在后儒的理解和诠释中,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将社会规矩化成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内心的欲望在社会规矩之中,从而感受不到内心欲望与社会规矩的冲突。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是在遵守社会规矩的前提下实现的。唐代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纵心,彼其纵之也,度不逾矩,而后纵之。(同上,第77页)柳宗元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是因为孔子自认为内心的欲望和想法是不会超过社会规矩的范围之内的,内心的欲望是在社会规矩之中的,社会规矩已化成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晚明思想家顾宪成在《四书讲义》里提到:提这矩字,乃与人指出一定准则。(程树德《论语集释》,第79页)顾宪成指出,《论语》在“从心所欲”后面特意提出“不逾矩”,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能超过“矩”,不能超过社会规矩与法度,提醒人们“从心所欲”是建立在“不逾矩”的基础之上的。孔子有这样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内心欲望是在规矩法度之内的。也就是说,规矩是内心欲望的隐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欲望才可后纵之。“从心所欲”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个前提条件:“不逾矩”。“逾”指跨越、超越、超过。“矩”指度,即范围、尺度、法度,“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就是:随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法度”是什么呢?“法度”就是自然法则,就是国家法律,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律例。如此一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含义就是: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不违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从心所欲不逾矩矛盾吗?

    从字面上看,我们会从中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按常理,人心总是会有很多欲望的,如贪婪、情欲等,而这诸多欲望往往是社会规矩中所不允许的,换句话说,“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相互矛盾的。在日常生活中,一说随心所欲,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往往总是要将规矩限制等抛诸脑后。而一提到遵守社会规矩,就是要求我们尽量克制自己不合理或者过多的欲望。

    明清之际,王船山在《四书训义》里认为:往而遇之,因反而偱之,熟而尝之,至于七十,则理之在万物者,吾可以任吾心而任之矣。故吾有心而必有欲,不容遏也;吾有欲而吾从之,无所择也焉。或以古为师焉,或不以古为师焉,或以物为则焉,或不必以物为则焉。乃于是而以十五以来所志一定之则,絜其合离,皆无有逾越者。则志者庶几其不爽所志乎!立者无往而不立乎!不惑者更无可防其惑乎!天之所命不必求合,而天即在我乎!物之所不通不必因物,而我已备物乎!此吾今日之所得者盖如此也。(《船山全书》第七册,第285页)王船山首先肯定了人都会有欲望,有欲望便会去想着实现欲望。人生的欲望和遵从欲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不过,在王船山看来,欲望和规矩、法度是不可分割的。遵从“一定之则”在实质上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其本质上还是把统而为一。关于的合一,明清之际的刁包在《论语翊书》里说:昔者心之所惟是学,今也心之所欲便是矩也,故曰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也。(程树德《论语集释》,第78页)刁包的心之所欲便是矩一句,点破了的关系,孔子经过一生的道德修养,晚年心之所欲都是在社会规矩所允许的范围内,再也不会生发超过矩的欲念了,所以孔子所生发之欲念是不会与社会礼法相冲突的,因而也就有自由自在的感觉了。   

    “从心所欲”和“不逾矩”并不矛盾。“心”和“矩”合一这种境界就是在不超越社会法度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虽然有规矩,并不妨碍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换个说法就是“顺心而为,自然合法,动念不离乎道”。心之所欲没有超出天理的范围,也可以说心之所欲本身就是天理,因此所谓从心就是从理,从心就是从矩。在此,理作为规矩法度并没有受到质疑,而心之所欲则全是至理了,也就是说心里的念头全是符合道德原则和礼法制度的,内心所生发的欲望完全合乎道德和法纪,所以在行动中无论如何随所意欲,也不会为是否会过于法度而焦虑或不安。到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后,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而是顺乎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关键在于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如何进行有效的平衡。它是通过调整来实现的,是通过调整自己的欲望,使之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结果就是欲望在规则的界限内活动,社会规矩内化到自己心中,化作自己内心的信念。欲望是自然的,但我们也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所以要靠意志的力量来约束。通过反思和修炼的过程,意志力逐渐增强,意志与欲望的较量达到一个平衡,人也就成熟了。

 

参考资料:

1.百度文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2.百度百科:随心所欲不逾矩

3.爱思想网:在规矩中自在——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看儒家自由观念,作者:朱承


习作推荐:浅谈“从心所欲不逾矩” <wbr>何辉銮

习作推荐:浅谈“从心所欲不逾矩” <wbr>何辉銮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