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参也鲁”的理解
——试谈曾子是否真的迟钝?
高一(11)班 林楚愉
星级:★★★★★
“参也鲁”是孔子对曾子的评价。这条见载于《论语·先进篇》的评语,是孔子对曾参的唯一评语。《论语》中多有“曾子曰”引诉曾参语录,与多次记载孔子与曾参的对话,但是关于孔子对曾参的评价,则只有“参也鲁”这几个字。
我们从孔子对曾参的评价中,可看出曾子很迟钝,不是那种特别机灵的人。不过,从另一面,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有些“鲁”的人说出来的话极不寻常。他说出来的话总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等。言为心声,这说明他的性格非常厚重、笃实、刚毅。宋代的理学大师程颢(明道先生)注意到了这个特点。他说,“孔门心传居然被这个愚钝的人得到了”。
那么,按照孔子对曾子的评价,在孔子的七十二圣贤中有很多比曾子聪明且机灵的人。但为什么只有曾子一人得到了孔子的真传?孔子是否真的说曾子迟钝?抑或是后人理解错了孔子说的这个“鲁”字的意思?
一、曾子其人非同一般
给出这样的评价,我们不妨把曾子此人“来龙去脉”梳理一番:
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并且他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曾参在孔门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门十哲”之列,直到颜渊配享孔子后才升为“十哲”之一。唐玄宗时追封为“伯”。中唐以后,随着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参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时加封为“武城侯”,南宋度宗时加封为“国公”,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师从孔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二、曾子的性格与思想都极不寻常
曾子的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篇》)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他的“仁德为刚、内省慎独、与人为善”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忠孝合一”的孝道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曾子对于孔子的教学是很诚恳的。孔子曾经问曾子用什么方式修身呢?曾子回答:“吾日三省吾身。”又问,何为“三省”,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敞开胸意,无隐晦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三省吾身”的“省”是一种自我鞭策,“身”不是形体之身,而是人的其心、其行。“三省”是相对忠、信、义的自我反思。然而,“三省吾身”的意义,不单单是比照着忠、信,义标准去做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千百年来凡大成者无不以“自省”为其恒定规则,砥砺自进。自曾子“三省吾身”起,形成了儒家的“自省观”。“自省观”代表着儒学“反求诸己”的内修特点,反映着儒家的入世观。历代文人志士,在追求立言、立业、立功的道路上,无不是秉持着“自省观”这盏明灯前行的。即使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存的诚信,曾子也并没有因此失去了他对孔子教学的诚恳和他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可见,“参也鲁”的性格与思想都极不寻常。
三、“参也鲁”的“鲁”究竟是何意?
可孔子在《论语》中对曾子的评价却是“参也鲁”,还不是一般的“鲁”。有记载称曾子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把曾子打得昏死过去。曾子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副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爸爸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爸爸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又向孔子请罪。
曾子真的就是因为这件事而被孔子评价为“参也鲁”吗?曾子也是“圣人”了,“圣人”是“生而知之的”,怎么会“迟钝”呢?据学者考证,《论语》这部书主要还是曾子的门徒以及他的再传门徒编写的。曾子的门徒不“为尊者讳”,还把孔子对他的否定编进了《论语》中流传与后世。这难道不是对曾子的大不敬吗?
其实,被孔子看重的可能就是这个“鲁”,也就是曾子的憨拙和沉寂,即所谓发之不足,守之有余。也正因为这个性格或者个性,孔子才将自己的思想核心,也就是孔门心法,传给了曾子一人。什么是“心法”?道可道,非常道,有些东西可意会不可言传。孔子希望通过曾子将自己的思想核心尽量完整而不动原样的传于后世,以待来者。孔子并没有打算让曾子整合儒家力量,并将之发扬壮大,因为曾子的资历较浅,理辩水平有限。孔子死后,有能力的几个弟子,都各立一派,如子夏、子张、子游。他们还“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公推有若做接班人,并要强拉曾子入伙。这些都说明曾子在众弟子中的威信不足,后人也因此对传人问题存疑,但曾子很明确自己的定位,始终孜孜不倦、立场坚定地维护着孔子核心思想的地位。曾子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曾子明确表达出自己之所以被孔子选中的原因,和自己一个传灯人的身份。而曾子反对尊有若为师,并批评子张“难与并为仁”,并不是为自己争夺势力和地位,而是为了维护老师的正统思想和地位不被其他弟子所扰乱。
后来曾子又将“心法”传之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两个人分别写出了《大学》《中庸》。《大学》《中庸》是否就是孔门心法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了孔子的本意,此处不予过多评论,但无论如何曾子尽其所能,忠诚地完成了孔子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我认为,孔子对曾参的评价:“参也鲁”中的“鲁”并不是迟钝,而是憨拙和沉寂。其憨拙,如老子所讲:“大巧若拙”“明道若昧”;其沉寂,如庄子所述:“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神”。其“鲁”的内在蕴藏着惊雷般的震撼,近于朴实的自然之“道”——我所名之为“大厚道”,也是我文章开头时所说的厚重、笃实和刚毅。也正因为如此,曾子才会以一个传灯人的身份把孔子的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后代传播。
四、曾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我觉得曾子不仅不迟疑、愚钝,而且他的众多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曾子的如何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诚实守信、追求理想等等。
曾子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在与人交往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就像今天我们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他人交友时要保持谨慎,不与品德不好的人交友,在生活中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曾子认为,在学习方面,君子学习一是要广博,二是要及时温习,三是要真正明白,四是要根据所学而做,五是不要出风头。君子学习上本着这五个方面去做就行了。而在有疑问的时候,先不要表态,不问明白也不说,如问两个问题先易后难。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我们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在言谈举止方面,曾子觉得君子对人恭敬有礼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态度勉强,神态安详而动作不缓慢,谦逊而不谄媚,宽和而不放纵,惠及他人而待之以礼,言语直爽而不急躁。在日常生活中,君子不散布流言蜚语,不在言辞上压倒对方让人难堪,不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才能。以礼待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
在对待他人方面,曾子认为君子不先入为主地认为人家会作恶,不能用不信任的态度猜疑别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而成全人家的好事。作为君子固然是见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还希望他再做第二件,见到行了小善希望其行大善,但只要有了德行,也不要求他比人多,即不能求全责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他人身上,而是应该把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与他人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曾子认为,有了好的修养方法和标准,还必须言行一致。曾子强调“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说话要有中心,行动要有标准。曾子言行一致的实践,在其孝行、诚信和守义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曾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影响,“诚实守信”“孝敬父母”等等,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健康社会的基本准则。
曾子是个十分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提倡理性的自觉,主张通过自省达到人格完美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其“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千百年来鼓舞人们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其虚怀若谷,爱日以学,博学而孱守,微言而笃行,影响人们注重培养深思、勤学、谦虚、踏实、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其“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和人生有为的价值取向克服私欲,以达到所要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的思想和“曾子杀猪”所反映的其言行一致、办事认真的精神,至今都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曾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如孝敬父母到父亲暴怒打人至昏的程度也不躲避,慎独修养到了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等,也在社会发展史上产生过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政治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子及其儒家思想整体的社会统治地位虽然已经被否定了,但曾子注意修身、提倡孝敬老人等许多合理的价值观念、伦理追求与其他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一样,还在对社会与人们精神生活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参也鲁”乎?此“鲁”(此“鲁”是笃定)非彼“鲁”(彼“鲁”是迟钝)也。因为曾子是在孔子过世之后,对儒家学说理解的最为透彻,对孔子的思想领悟的最好,把握最为准确的人。而且,曾子是对后代传播孔子的思想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并且,曾子自己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曾子真的像孔子评价的那样(那是后人理解的“鲁”),那么曾子还会为传播孔子的思想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参也鲁”的“鲁”表明了曾子对自己的修养和言行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对自己有着较高要求,才能对社会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因此,曾子思想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可以长期开采的宝藏。我们要以这面镜子来约束自己,做一个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以上,是我对“参也鲁”的个人观点,有不足之处,请谅解,谢谢!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曾子
2.中国·平邑网:论曾子的修身思想及影响
3.当当读书网:曾子其人其学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