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试析《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刘俊良

(2017-06-21 09:24:10)
标签:

《红楼梦》专题学习

学生习作

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刘俊良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试析《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wbr>刘俊良

试析《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高二(13)班  刘俊良  星级:★★★★★

 

    据有人统计,《红楼梦》中的人物约有七百多位,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写得栩栩如生、各有特点。其中,曹雪芹塑造了一位来自乡下的村中老妪,唤作刘姥姥。她在书中的行为言语无一不体现着乡野气息,同时也无一不体现着她圆滑、世故、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下面,我将对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作一些浅要的分析。

    一、刘姥姥的两进荣国府

    刘姥姥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六回:“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略有些瓜葛”是什么瓜葛呢?结合全书,整理关系如下:

    第一代  王成之父王狗儿祖上——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

    第二代  王成 亲家刘姥姥——王夫人 王夫人之大兄王熙凤之父

    第三代  王狗儿 嫡妻刘氏——王熙凤

    第四代  王板儿 王青儿——巧姐

    原来,刘姥姥本身与贾家没什么关系,不过是女儿刘氏嫁给了务农的王狗儿,而王狗儿的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京官,与四大家族有接触,认识了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因贪图四大家族中王家的势利,便与王家连了宗认作侄儿。

    那么,和贾家关系这么疏远的刘姥姥,又是怎么去到了荣国府的?

    原来,恰巧那年天气冷,冬事未办,狗儿心生烦闷,自发牢骚。此处有甲戌夹批曰:“病此病人不少,请来看狗儿。”狗儿病的是什么病呢?接着往下看,刘姥姥劝他:“姑爷,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守多大碗吃多少饭?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长安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狗儿听了,反倒跟她急:“你老只会在炕头上混说,我又没有当官收税的朋友,难不成叫我抢去?”至此,我认为王狗儿患的是道德上的病,是心上的病,事情没有办完,难道干坐着生气就可以事情就可以自己解决了?狗儿不仅无能,还将这份无处发泄的怒气向刘姥姥发散去,这是十分写实的一笔,现在的社会也常常出现,我认为批语是想警醒世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病。不过刘姥姥也不在意狗儿的火气,不紧不慢道:“这倒未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刘姥姥本着去走一遭看一看的心态,却意外在贾府收获了够庄稼人吃一年的二十两银子,这和刘姥姥的冷静自如、客观分析现世是有因果关系的。

    有着第一次进入荣国府的底子在,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就显得从容许多,也发生了许多趣事。

    这一回,姥姥拿着打了尖儿,刚摘下来的瓜果蔬菜进来了,送完了蔬菜也见过了奶奶,刘姥姥便道:“天好早晚了,我们也该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边认为:“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是早有准备的。尽管第一次进荣国府得到了够一年生活的二十两银子,但刘姥姥深知能从荣国府获得的并没有那么少,于是次年带来了新鲜的蔬菜进来拜访,想要再拿到更多好处。”

    其实不然,刘姥姥虽然第一次去是抱着打秋风的心态来的,但是刘姥姥第二次能留在贾家,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贾母。小说写道:周瑞家的一径去了,半日方来,笑道:“可是你老的福来了,竟投了这两个人的缘了。二奶奶在老太太的跟前呢。我原是悄悄的告诉二奶奶,‘刘姥姥要家去呢,怕晚了赶不出城去。’二奶奶说:‘大远的,难为他扛了那些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再去。’这可不是投上二奶奶的缘了。这也罢了,偏生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便回明白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这可不是想不到天上缘分了。”由此可见,是刚刚好贾母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刘姥姥才被留下来的。而留下来之后,因为觉得新鲜,觉得刘姥姥说话有趣,贾母欢喜,才有了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这留下来的机会是投了贾母和王熙凤的缘,而不是刘姥姥刻意追求的。

    王熙凤见贾母喜欢刘姥姥,便故意拿刘姥姥来当笑料:贾母带了一群人进了园子,并拣了一朵大红菊花簪在鬓上,亦让刘姥姥“过来戴花儿。”一语未完,凤姐儿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了不得。刘姥姥不仅不气恼,还诙谐地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回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鸳鸯凤姐和刘姥姥商议好了共演一出戏,才有了使筷子时“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儿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才有了姥姥突然站起来比划着“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才有了夹鸽子蛋却又滑走的糗样。鸳鸯和凤姐向她道歉,刘姥姥说:“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整个宴会,一片欢声笑语。可我却替刘姥姥感到辛酸。当着众人的面被王熙凤插上了一头的花,这还是打扮吗?我倒觉得像是赤裸裸的笑料,孤苦伶仃地被满园子不认识的人所笑,这放下尊严的诙谐回答是需要多大的见地和隐忍呢?为了女婿家的生活问题,大言道:“舍得我这副老脸去碰碰”,刘姥姥知道自己在大观园里就是他们的笑料,尽力去满足大家对于她这个丑角的要求,和史太君作作对比,同样那么大的年纪,一个在享乐,一个仍然深陷于生存这一漩涡当中,放弃尊严的挣扎,两种不同的生活现实,却同在一个宴会上其乐融融,读来使人心悸又无可奈何。

    同样面对着生活要过不下去的处境,狗儿选择自哀自怨,姥姥则临危不乱,颇有运筹帷幄之感,贾母宴请,自然而然地配合着凤姐讨好贾母。刘姥姥的精明能干,人情练达,面对生活所体现出的坚韧、知道生活的不可改变却仍然坚强地活着的积极心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刻画

    《红楼梦》被鲁迅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为什么?

    以下分别从《红楼梦》中女子地位、叙述视角和对其他人物的塑造几方面来分析。

    在《红楼梦》以前,小说中的女子们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或者说,她们是为了衬托男子才存在的。《三国演义》中,糜夫人为保全阿宝,给予赵云方便,自甘坠井而死;《水浒传》里潘金莲、王婆与西门庆导致的武松兄弟灾难,豹子头林冲的妻子安分守己,却因美貌出了事端,林冲也因此最终不得不上梁山,可见水浒里女人多多被描述为红颜祸水;明清时期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始更多的描写了女子的日常生活,相较于以前是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可是人物却超脱了背景,缺乏真实性。然而,在《红楼梦》里,女人被充分地尊重、写实。作者所设定的人物都是根据各自的背景经历来塑造的,对于一个从小就出现在贵族家族的女孩,林黛玉的不谙世事、言语咄咄逼人是正常的、合理的;对于一个重视封建礼教的家庭来说,宝钗面面俱到般的圆滑、“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冷面、缄口亦有迹可循;而一些次要的陪衬角色,如刘姥姥这样一个老妪的人物形象,作者也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叙述或描绘。从小说的发展角度来看,《红楼梦》描写女性的功底与《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男性角色当时的情况相比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和量的飞跃。在以往的小说里,女性多充当陪衬、配角,现在,女性也被当作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对传统思想的挑战,是对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现象的一声诘问。

    按照叙述视角程度的不同,小说的叙述大体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传统的话本小说常常只有全知视角,与其他三部名著相比,《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的限知视角,我们谈到的刘姥姥就是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则比如《红楼梦》开头的那块顽石、道人等。全知视角是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而限知视角即叙述视角受到了限制。那么,限知视角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举刘姥姥的例子。如等候凤姐时: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又如吃螃蟹时: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以限知视角来叙述,更能使读者感到亲近、体会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感,这是全知视角、是以往的小说所缺乏的。

    刘姥姥除了充当限知视角外,还具有为别的人物形象作陪衬的作用。如我们都知道王熙凤的凌威、气势是出了名的,但这都需要在人的陪衬下才可以展现出来。设想一下,若把一个人物丢在孤零零的荒岛上,要写出角色气势就有点困难了。所以说,气势需要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在第六回的刘姥姥和王熙凤的出场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种亦步亦趋的感觉:刘姥姥这边已经出场多时了,王熙凤那边还迟迟没有露面,却时时刻刻让人感受到王熙凤的凌厉威风。一个初来乍到的刘姥姥都觉得王熙凤是如此凌威,更不用说平日里待在荣国府的众丫鬟小厮了。又如多情的贾宝玉有一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可见,贾宝玉是很在意女子的。刘姥姥给贾母讲了一个妙龄女子在大冬天抽柴火的故事,却突发火灾,因刚刚才熄灭了火,贾母忌讳这故事里头的柴火,所以叫刘姥姥换一个故事。刘姥姥便立马停住了先前的故事,换了另一个故事讲。而那个抽柴火的姑娘后来究竟怎么样,贾母不在意了,可贾宝玉仍久久不能忘怀,心里还念着她,过后私下里还专门跑去问故事的结局——可谓是“村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刘姥姥胡乱说了一通,贾宝玉信以为真,甚至还叫了小厮茗烟去寻找刘姥姥口中的庙,可见宝玉的关心女孩。再如林黛玉见了刘姥姥,不屑地说刘姥姥是“母蝗虫”。有人认为,这是林黛玉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表现。我不这么认为,黛玉出生在封建社会富贵人家,是个贵族小姐,性情清高、孤傲是有的,但在所有性格里边,林黛玉最看重的是自尊,是不卑不亢。所以林黛玉无法理解刘姥姥为了讨取大家开心而丢掉尊严配合王熙凤和鸳鸯演戏,林黛玉对这种行为表示不屑,而不是刘姥姥这个劳动群体。不过是,林黛玉不懂得刘姥姥放下脸面背后的苦楚和生活的艰辛罢了。

    总之,刘姥姥的出现,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与各人的周旋应对,从而引发的心理描写、故事情节,使得贾府里面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了。而《红楼梦》“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三、刘姥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 圆滑世故

    虽然薛宝钗、王熙凤等人都懂得投其所好,乍看没什么特别,但我认为一位出自农村一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刘姥姥也能做到这一点,是她智慧结晶的体现。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见到了贾母,在给众人们讲故事,宝玉姐妹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恰好讲到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小姑娘在大雪压了三四尺的地方抽柴时,外边马棚里就走了水(即失了火,旧日迷信,忌讳说“失火”,故用“走水”来代替),贾母什么反应?贾母吓得口内念佛,又忙命人去火神前拜一拜。一番折腾之后,贾宝玉还想听姑娘抽柴火的故事,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火,惹出事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说别的罢。”刘姥姥反应很快,接下来又讲了一个老太太信佛的故事,这一席话,实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因此,刘姥姥是很懂得投其所好的。投其所好这招用得好,是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设想一下,在饭局上,遇见初次见面或关系离得较远的亲戚朋友,客套寒暄几句后,是不是都各自抱着玩手机了?再假如,亲戚来家中作客,一般见到就说“哎呀!你儿子长这么大(高)了?”“现在几岁了?在哪上学?”之类的,似乎有点落俗。那,怎么让别人对你产生亲切感?我觉得得让别人充分感受到来自你的信任、尊重与理解。上述情况大可问些“学校生活怎么样?”“生活愉快不愉快?”这是尊重他人感受的体现,不管回答了些什么,再追问个“为什么?”是表示尊重,听完回答者的叙述,表达了他(她)的情绪后,再加以肯定或疏通,是为理解。我用这三步和小孩打交道玩闹,发现,效果还不错。所以,再回到刘姥姥,她能在二进大观园深得人心,我认为与姥姥理解贾母信佛,理解宝玉关心女孩子,信任王熙凤和鸳鸯没有恶意,尊重他人的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善良淳朴

    作为陪衬人物,刘姥姥的出身很卑微,她的出身与地位和柳湘莲、北静王等相差甚远,甚至可能还不如一个丫鬟,更不如贾府里的贵族世家子弟。刘姥姥的出身卑小,可是她所富有的仁义之心、善良淳朴是许多富家子弟所缺乏的。作者把伟大的心安在卑小的人物身上,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外强中干士族人的鄙视与讽刺。在第一百一十三回,在田地里打豆子的刘姥姥,听闻贾母去世之时,伤心地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地哭了一场,没有见过贾母这救命恩人的狗儿和刘氏亦流下了眼泪。刘姥姥一生和贾母的交集也就只有二进荣国府那一次,她充其量也就和贾母在一起待了几天,还是以扮演丑角的定位留在大观园里。几天的交情却足以使刘姥姥掉下眼泪,可见刘姥姥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刘姥姥见到病危的王熙凤时,见了面,王熙凤知道自己身体实在是快要不行了,便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你说去,我愿意就给。”刘姥姥要回屯里替王熙凤请愿祛病,王熙凤知道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留下,说:“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从这亦可看出刘姥姥的善良淳朴。

    尽管刘姥姥自知“侯门深似海”,也没有管那么多,她的心里想着的只是曾经帮了自己忙的恩人王熙凤现在正躺在床上受苦,她不在乎王熙凤现在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有多么不好,不理会王熙凤过去曾经犯下的错误,一心只想她身体好,哪怕消除一点点的病痛,让王熙凤有一点点的心安,刘姥姥都毫不犹豫地去做。只不过命运无常,王熙凤在刘姥姥回屯里请愿的第二天便病故。

    我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表达了一种人生、生活的态度:在生活拮据,遇到困难时,要沉住气冷静地想着法子应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求助求助别人。也就是说,生活过不去了,可以寻求帮助,但生活过的好了,别忘了去回报。

    结语

    《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尽管刘姥姥是农村老妪,初进贾府时是为了“喻于利”而来,但她为了报答大家而送上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大家在宴会上欢声笑语,答应了凤姐临死前的诺言而变卖家产救下巧姐,听到贾府败落蹲在田地上哭泣等,都充满了“君子喻于义”的善良和淳朴。刘姥姥给我们带来的有关于生活的启示,时刻鲜明的在我们心中呈现。

 

参考资料
1.
吴泓工作室红楼梦专题学习
2.
《红楼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刘姥姥的“存在主义”_风之子9881198198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b813260100hynn.html
3.
梁宏达:刘姥姥是个公关高手_文化_腾讯网

http://cul.qq.com/a/20141205/026900.htm
4.
《红楼梦》中有哪些说话、为人处事的技巧?-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02930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02930/answer/49104016


习作推荐:试析《红楼梦》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wbr>刘俊良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把论文写作当作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的“出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af0be0102x8k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