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美的聚合,爱的载体——浅淡《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许守卫

(2017-01-08 15:02:45)
标签:

《边城》专题

美的聚合爱的载体

翠翠的形象

许守卫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美的聚合,爱的载体——浅淡《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wbr>许守卫

美的聚合,爱的载体

——浅淡《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许守卫

 

    摘要: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温馨的理想世界,塑造了一个个勤劳、善良、淳朴、淡泊、乐于助人、平等友善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主人公翠翠的形象,倾注了作者满腔的心血与热忱,闪耀着熠熠夺目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边城;翠翠;人性美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它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小说的代表作《边城》便是最深切而充分地表现了这个主题。这篇小说用“人性”描绘了一个魂丽温馨的理想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处的边城茶峒。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民风淳朴、人性皆真。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有五十年如一日守在渡口,任劳任怨、生活清苦,从不接受路人的馈赠的七十岁的老船夫;有从不以势压人,乐善好施、体恤穷苦人的船总顺顺;有谦虚诚恳、和气亲切、平等友善的天保傩送兄弟。这个古朴和谐的生活环境令人赞叹,这群正直、善良、忠诚、热情的人物让人喜爱,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更为纯净、更为动人的形象——翠翠。凡读过《边城》)的人都无法忘记翠翠,她是无数人心目中“爱”与“美”的聚合与化身。

    一、翠翠——来源于农村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美的聚合

    翠翠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爱”与“美”的最高理想,是现实生活中女性美的聚合,这个人物形象又来自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人物原型。

    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当年,沈从文带了投笔从戎的心愿当了兵,在泸溪县城滞留过一段时间。那段日子,白天无事,常和几个小兄弟上街闲逛,逛着逛着,就走到了绒线铺中,看见了那个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小女孩。十七年后,当作者的小船在落日黄昏中到泸溪县城停靠下来,随着一槌小锣的响声,“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又重现在他面前。于是他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竟又走进了那个绒线铺。可见十几年来,那个温柔沉静的影子还一直隐藏在作者心头的一角,并定格成了永远年轻可爱的女孩形象。“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个绒线铺子的女孩子印象而来” ①。

    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②。一个娇怯柔弱的女孩子,丧了亲人,身披孝服,手执灵幡,走在送葬队列前,怎不令人顿生怜爱?她失去了什么亲人?她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感情?这些都无从细究,但这凄美感伤的一幕却早已浸入了作者悲悯善感的心,又一个楚楚堪怜的影子沉淀在了文学家的记忆的宝库里。

    另一个是作者的夫人张兆和。沈从文对夫人张兆和的爱恋与追求,曾经传为佳话,他的天真与热情竟闹到要校长解决的程度,可见痴迷。他起笔写《边城》时正是燕尔新婚。新妇的温存秉性,窈窕身影都切实感染着他的灵魂,激荡着他的心灵。会于心而形诸笔:“一面就用身边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模样。”②于是笔下的翠翠又添了几分灵慧与娇羞。

    翠翠形象的最终定型,当然不只是以上三个形象的简单拼合。沈从文见过很多这样纯净灵秀的女孩子,也写过很多,如,“三三”,“萧萧”,“夭夭”等。许多美好的形象含蕴在作者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叠、融合、重塑,后来一个触机,这些形象便熔铸于一炉,成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完美的形象,真是“含蕴既久,一朝得之”。因此,他把自己多年来对故乡的爱,把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和欲望,醇化为对翠翠的爱。

    二、翠翠——来源于自然美与人性美中的女性形象美的聚合

    老船夫因为住处两山多竹草,翠色逼人而来,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茶峒的灵山秀水哺育滋养了这个小孤雏,她生长的每个日日夜夜,都浸润着自然的淳朴、轻灵、柔美。使她的全身都颤动着自然的清明透洁。“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动气”③。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躯体,碧溪的竹篁、白塔给了她一颗决不世故的赤心。翠翠天真而善良,淳朴而活泼,处处体现着自然的活力与印记,自然赋予翠翠人性美,而这种人性美又反作用于自然,使整个大自然都被人格化了,边城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人的气息。当翠翠为爱情所困惑时黄昏的天空便成了人的心思,把一切不快与烦恼都在一片夕阳中表现出来:“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有些儿薄薄的凄凉。”③当翠翠的心情烦乱时,溪面的红蜻蜓便飞来飞去。所有的这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作用。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性美聚合在一起,将他对大自然的爱、对故乡的爱、对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古朴人性的爱都承载到了翠翠身上。

    三、翠翠——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女性形象美的聚合

    翠翠和爷爷在边城茶峒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他们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淡泊的传统美德。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环境中,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翠翠的善良,不仅仅在于她对自然的友善,对物事的亲和。翠翠对老船夫的爱淳朴、自然、真切,并且贯穿小说的始末。这种爱绝非单纯的“孝顺”。翠翠打懂事起,就一直为祖父分担着渡船的任务,甚至抢在前头“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无人过渡时,祖父便同翠翠用小竹作成竖笛,一吹一唱,快乐的空气便在山溪两边回荡着”③。此情此景正是中国的老百姓世代追求的理想境界。

    翠翠对傩送的爱却是纯洁而坚贞。她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的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在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以至在划船时无意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慌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企盼心上人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一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无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他们彼此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了对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在自然之中却显示了淳朴人性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好的爱情观。

    四、翠翠——来源于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美的聚合

    沈从文是深切关注并着力表现“人性”的作家,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生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④而在二三十年代,他所生活的都市,庸俗腐败,物欲横流,人性受到严重扭曲;就连他怀念的家乡“那点正直人情美,也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⑤。而对这种境况,作者无比痛惜,因此呼唤一种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便成了他创作的主题。于是他营造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质朴美好的湘西世界,塑造了一群热情、善良、忠诚、正直的“乡下人”的形象。并呕心沥血塑造了中心人物翠翠。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⑥由此可见,他笔下的环境、人物正是充分体现了他重建民族道德,回归古朴人性的热切愿望。于是他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聚合在翠翠身上,让翠翠作为爱的载体来注解作者对爱的体味。

参考文献:

    ①沈从文.湘行散记·老伴[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

    ②沈从文.水云[EB/ OL] . http// www. ccview. net/htm/ xiandai/wen/ shencnngwen031. htm#2003-3-18.

    ③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65433.

    ④沈从文.创作杂谈·给志在写作者[EB/OL].http//www.easysea.cnm/ xiandai/ scw-czzt/ 2005-4-3.

    ⑤沈从文.长河·题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

    ⑥沈从文.小说的作者与读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

                      来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月第15卷第3期。

 

    作者简介:许守卫(1966-),男,甘肃民勤人,讲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专题阅读:美的聚合,爱的载体——浅淡《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wbr>许守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