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泓工作室
吴泓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279
  • 关注人气:5,2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强烈推荐:释然黄州——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态变化  曾

(2016-08-30 16:19:30)
标签:

转载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转载]强烈推荐:释然黄州——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态变化 <wbr> <wbr>曾
释然黄州
          ——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态变化
高二(13)班 曾骞 星级:★★★★★
     纵观古今,无数文人学士命运多舛,有洁身自好者,也不乏同流合污者;常明哲保身,也难免惹火烧身。鹭朋鸥侣或赤心报国,是古代文人难以摆脱的生活方式。在不计其数的文人中,苏轼是难得的旷世奇才,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轼的豁达乐观是无人不晓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时期可谓是他在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也是人生中的巨大转折。

 一、黄州初期——孤鸿般的悲伤
    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可谓“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不过也正是这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使他悲痛吟诗给弟弟子由“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出乎意料地打动皇帝,于是被放逐黄州。,出狱后的苏轼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是梦”,似乎对这一百四十天的大狱不屑一顾。《过淮》中“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前对其的美好幻想,想象中清贫安闲的生活似乎正合苏轼心意。
    到达黄州生活一段时间后,天性的乐观仿佛成为艰苦环境中的一线生机。白手起家的日子,不得不通过诗词抒发内心,《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实际上是苏轼在遭受打击时的鸣冤叫屈,通过自嘲来体现自己无奈的处境,这种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不正是苏轼随缘自适的表现吗?
     然而,随着家眷的到来,生活越发揭不开锅,旷达逐渐被困苦所吞噬,孤寂的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不断困扰着苏轼,正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以孤鸿自喻,表现了他孤高自赏、蔑视流俗之态,虽然苏轼连自己的生活都节衣素食,但他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不过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寂寞沙洲冷”更是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由此可见,即使苏轼再怎么豁达,也难以适应初到黄州的痛苦,毕竟,曾经生活较为如意的他,如今经历这般折磨,想要释怀,也许并非易事,从而越发显得悲壮孤寂了。

二、黄州中期——超然脱俗的调适
   苏轼在经过数次挣扎后,我想,他心灵已是饱受创伤,进行超然脱俗的调适,可以有效地防止心理失去平衡。人生苦短,苏轼乐天知命的思想来源于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观点。于是他开始通过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净化心灵,“厚自养炼”,以“焚香默坐”来达到“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之境界。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中阐述了他黄州学佛参禅的情景“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儒家入世思想使他陷入困境,他开始以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由此可见,于此时期的苏轼,礼佛问道是必然的一种选择,佛家的空幻和道家的超脱自然而然地进入他的心灵,使他将那些“蜗角虚名”和“蝇头微利”抛之脑后,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旷达去面对生活,并以此来探究人生,思考人生。
   除此之外,寄情山水成了苏轼化解痛苦的良方妙计。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能使人充满豪情壮志,这不,黄州的山水勾起了苏轼对古人的怀念,使他在赤壁之下吟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抒发了诗人渴望像英雄豪杰般建功立业的决心,这首千古绝唱的佳作,也充满苏轼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1082年的秋、冬前后两次游览赤壁,并作前后《赤壁赋》,其中《前赤壁赋》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仅说明了世间万物的渺小和消逝,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这是谁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同样也是谁都无法克服的矛盾,而且也使得苏轼怀有理性看待事物,变得更加自信坚定与成熟。《后赤壁赋》中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及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痛苦遗世的精神。
    这样看来,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地自我调适,纵情山水,随遇而安,使他本应该被政治生活摧残得支离破碎的心灵得到治愈,将超然脱俗释放到了极致。

三、黄州后期——雨过天晴般的解脱
    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路上的荆棘可被时间磨平,天无绝人之路,苏轼的好友马正卿为其求得一块荒地,于是苏轼开始了躬耕生活,此耕地被命名为“东坡”,这也是“东坡居士”的来源。我认为,耕种不仅缓解了苏轼家庭的温饱问题,而且使苏轼的身心得到放松,在人生态度上也有很大的转变。纵观《东坡八首》,“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柔拓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福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无不塑造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夫形象。自给自足,安然自乐,从劳动中享受生活,有着“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的乐观态度,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
    苏轼之所以能得到解脱,还与他的赤子之心紧密相连。苏轼可谓是“朋友遍天下”,他的好人缘也让我佩服,他坦诚率真,即使对待敌人也不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行报复打击,而是心胸阔达,理性对待,正是这种乐观心态使他和政治上与自己有分歧的王安石后来结交为良友,并且在艰难的黄州生活中,得到众多黄州父老的帮助,走出困境。
    随着内心的释怀,创作的灵感涌泄而出,这一时期的诗词,读来仿佛使人看到黑暗中的光芒,是无可厚非的创作巅峰。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姿态,使他忘却了生活的苦痛,《定风波》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淡然,在政治烟雨中吟啸徐行,在艰苦环境中虽竹杖芒鞋,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了他精神的变化,他身上的哀怨似乎烟消云散,其作品显得如此超凡脱俗,充满诙谐幽默,正如经历了风暴的雨后春笋,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澄静清远,空灵旷达。
    不难看出,苏轼此时的生活显得有条不紊了,黄州后期的苏轼,通过自己的不断调整,也慢慢得到了解脱。悲愤过后即是淡然,苏轼不断地思考人生道路,几乎达到了“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的境界。

四、结语
    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黄州四年,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苏轼,心态愈发平和,处世愈发理性。本应该被政治风雨侵袭得遍体鳞伤,而他却懂得如何释怀,苦中作乐。如果没有这段斗争,如今我们平淡的岁月的确会缺少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不仅仅是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我想,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正是苏轼这般释然,心态如苏子般淡然。我们要学会自我调适,那么人生也会豁然开朗,大步流星地前进。

说明: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给学生(孩子)一点成长进步的时间,相信他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