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2015-05-15 15:56:35)
标签:

《诗经》专题

《溱洧》

原文注释译文

分类: 专题:文史-哲学-宗教…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溱(针zhēn)、洧(伟wěi):中原古代郑国境内两条有名的河流,现名双洎(计jì)河。双洎河,发源于河南郑州登封,流经新密、新郑,在周口市扶沟县境内与贾鲁河汇合。双洎河是《郑风》的产生地。唐代诗人白居易《经溱洧》诗云:“落日驻行骑,呻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溱洧流域美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浪漫的情歌,也孕育了女子的如花容颜。涣涣:水弥漫之貌。《集传》:“涣涣,春水盛貌。”

  2.士与女:泛指众游春男女。后文“女曰”、“士曰”的士女则有所专指。

    3.蕳(坚jiān):兰。古字同。《毛传》:“蕳,兰也。”古人所谓兰是一种香草,属菊科,和今之兰花不同,学名为“佩兰”,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又名大泽兰、水泽兰、鸡骨香、香草、水香,江南人以之为香祖——清香幽幽。以全草入药,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福建等省区。

    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上巳节,男女聚在溱洧两水之上,秉执兰草,既有祓(扶fú,《说文》云:“除恶祭也。”)除不祥之意,又象征自己品德芬芳如兰。古代先民对散发着香气的花草存在特殊的崇敬和钟爱,特别是妇女,她们认为常佩于身,增加体香,抓住爱人的心。

  4.观:言游观。这句是说一个女子约她的爱人道:看看热闹去吧?(“观”亦可读为“灌”,灌为洗濯,洗濯所以除不祥。)

  5.既:已。《郑笺》:“既,已也。士曰已观矣。”且:读为“徂(cú)”,往。这句是男答女:我已经去过了。

  6.且往观乎:是女劝男再往之辞,“且”训“复”。

  7.洵:诚然,确实。訏(吁xū):大。这句是说洧水之外确是宽旷而快乐。

  8.伊:犹“维”,语助词。谑(xuè):调笑。

    9.勺药:即“芍药”。三月仲春,芍药烂漫绽放时其他花已经凋谢,因此又称为“殿春”。朱熹注:“勺药,亦芳草也,三月开华,芳色可爱。”《辞海》说初夏开花,《中药大词典》说是公历5~7月开花。陈启源说郑国“三月不得有今之芍药花”。但我们认为朱熹所注时间应该是阴历三月,阳历也是四月了,这个时候芍药开花是正常的。

    另说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

    关于勺药作用。①结情说。郑玄所作《〈毛诗传〉笺》:“士与女往观,因相与戏谑,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隐含美丽甜蜜盟约之意。②结情、去病说。芍药既是定情结恩之物,也是去病驱邪之物。因为这种说法不仅符合仲春之月,男女在溱水洧水岸边相会定情、求偶欢会的主题,而且也暗合了上巳节到水边沐浴(洗去污秽),祓除不祥(除疾防病,促进生育)、祈求平安的古老传统。

  10.浏:清貌。《说文·水部》:“浏,流清貌。”

  11.殷:众。《毛传》:“殷,众也。”

    12.将:相将。《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译文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正上涨。小伙姑娘来春游,手握兰草求吉祥。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男赠勺药情意长。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多清凉。小伙姑娘来春游,熙熙攘攘满河傍。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男赠勺药情意长。

 

附录:

《诗经·郑风》之探析(节录)  作者:佚名

 

    自古以来,《诗经·郑风》在政教观点的解释下,被定位为“淫”,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包含了许多政治,历史的因素,因此并不客观。

    本文首先即针对“郑风淫诗说”加以平议,在多角度的分析下,证明此项说法的偏颇;之后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探讨郑国的地域背景,其开放性对《郑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透过作品本身的直观,呈现出歌舞欢会,谑词示爱,直言呼告,赞誉赠答等率直情感,极其自然活泼,有异于其他国风,而此一风格反映在文化意涵上,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及历史精神的变迁。

 

    《诗经》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广泛反映了周人婚恋风俗,祭祀宴饮,欢会娱乐,战争徭役等生活百态,生动表达了人民的讽刺批评,爱情歌唱,怨恨不平等思想感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史料,在诗歌的语言艺术,创作方法及表现手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成就,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其出色的艺术手法,韩愈称之“葩”,王士祯则比为“如画工之有物”,故在春秋战国时代,《诗经》被列为“六经”之一,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诗经》更取得了莫大的权威,奠定了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后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主题与语言源于生活,其中先民遗留下来歌咏爱情的诗,俯拾皆是,尤以十五国风最多,而国风中又以郑风描写得最热情奔放,淋漓尽致。但早期研读诗经着重在实用方面,以求“观风”知“王化”的政治资料,和聘问达意的外交辞令,从左传的季札观乐和所记聘问谈话即可获证,孔子在《论语》中也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以奚为”并以“诗三百”为学校的教材,强调政教,敷陈义理,引申说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的针砭,故《毛诗序》皆以政治讽谕来解《诗》;朱熹的《诗集传》虽跳出传统,但却依据孔子所说的“郑声淫”,进一步的明确提出“郑风淫诗说”,为郑风定上“淫荡”的罪名,自此,《郑风》是否为“淫”,便成为各家讨论的重点。

    然而细读《郑风》诗篇,不仅感受不到任何奔淫气息,反感觉到《郑风》诗歌中男女直率的情感与性格,毫不掩饰,毫不矫揉造作,活活泼泼,自然流露,纯正而健康,令人感受到无限的生命力,是情感的自然抒发,是心灵的自然表白,也是先民所留下来最优美的爱情诗。

 

    孔子总结《诗》三百篇的社会作用,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又在《论语》中论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主张诗,乐必须和礼相结合,排斥“淫”和“邪”,即不合于“礼”的文艺。“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正说明孔子不但反对创作不合于“礼”的文艺,也反对人们的耳目加以接触。《礼记·经解》也引述孔子的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由此可知,孔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主张运用文艺进行政治和品德情操的教育,也足见《诗》所扮演的角色地位。

    正因孔子如此重视《诗》的教化价值,而《论语》中对“郑声”所提出的批评,却又未明言“郑声”即“郑诗”,以致留给后人太多想象的空间,遂使后人对《郑风》的内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又以朱熹明确的将《郑风》诗歌解为淫奔之诗,引发最多的争议。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综合上述所言,可知“郑声”指的是郑国的乐歌,其涵概性很广,其中也有可能包括当时民间正在流行的歌曲;这些歌曲自有其歌词,内容或偏于粗俗淫靡,但无论如何,所谓“郑声”,已被选编在《三百篇》里的是一类,没有被选编而流传在孔子当代的是另一类,孔子斥之为“淫”的“郑声”,有可能正是这一类,与《诗》中的《郑风》的诗无关联。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卷五《记声词》云:

    诗自为诗,词也;声自为声,歌之调也,非诗也;……《论语》之“郑声”,皆调也,如今里俗之昆山,高平,弋阳诸调之类。昆山啴缓曼衍,故淫;高平高亢简质,故悲;弋阳游荡浮薄,故怨。聆其声,不闻其词,其感人如此,非词之过也。

    汪氏说各种腔调自有特性,即如同一时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昆山,高平,弋阳三种腔调,给人的感受即有“淫”“悲”“怨”的不同,以此反证孔子所说的“郑声”是郑国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并不是指《诗经》里的《郑风》。

 

    中国古代的商业,在宗周时代开始萌芽,当时的贸易情态,是采以物易物的方式,如《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抱布贸丝。”至春秋初期,各国都还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业贸易并不十分发展。后来因各国的热烈筑城,造成了许多新兴城市,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自各国都市发展后,郑国成为东西南北交通的中枢,东当齐国货物之冲,其西则为密迩王畿之洛邑,又为晋楚南北活动之中心点,所以郑国商业在春秋中叶占有重要的地位。《国语·郑语》载:“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极姟,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以食兆民。”由此可见郑国商业的发达。

 

    由于郑地的商业勃兴,交通便利,带动都邑的繁华,各地往来人群众多,因此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开放,追求声色歌舞,郑国社会的婚姻制度,男女往来等礼教束缚也较少,由史料中可得映证。

 

    与渊源古老的民间习俗相关的篇章,以郑,卫,陈三个地区为典型,其中,又因郑国的社会背景开放(如上章所言),内容也最为活泼生动。细究《郑风》诗篇,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其中又以女恋男之情诗为最多,呈现出多种的情感样貌,主要可分为歌舞欢会,谑词示爱,直言呼告,赞誉赠答等四种类型,内容及风格独树一格,读来深深打动人心。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冬天至初春为农闲家居时期,因此,人民的生活节奏在一年十二个月之中,野外生活约占八个月,家庭生活约占四个月,而许多活动,风俗习惯以致凝固为一种典礼,节日,也都由此形成。在郑国的社会风俗中,上巳节(三月初三)便为一非常重要的节日,《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也。”古老的民俗节日,是青年男女能够无拘无束的游玩的时刻,更是他们播种爱情,选择理想伴侣的好机会。上巳节男女欢会的婚俗大多配合社神祭典和临水祓禊来进行。高禖神为管理结婚与生子的女神,亦即“大母之神”,在最早时期,是各个部族于母系社会期间所想象的“第一位”女祖;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一切疾病可以用水洗掉,因而产生洗涤之俗,此外,由于殷神简狄“行浴”生子的传说,祓禊也含有“求子”之义。《周礼·媒氏》中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奔者不禁。”在春社活动中,人们可以自由择配,甚至媾合,此即管子所说的“合独”,而这种情感的自由解放,充满欢欣喜乐的春日仪式,原来是振奋心魂的仪礼,招魂续魄,希望求得新生的力量。

 

    上巳求子,恋爱风俗还可以在少数民族中得到印证,刘锡藩《岭表纪蛮》中说:“广西凤山县山乡的少数民族,其青年男女,各于正,二,三月之子日,于一定之地点,分为两队,各持红绿色带结成之圆球,互相接抛,……即为配偶。”其中,“巳”即“子”,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已得到证实,因此三月的子日即为上巳节,其接抛圆球以配对的习俗,正是上巳恋爱的延续;此外,上巳狂欢的风俗在古希腊是祭酒神的狂欢节,在近代日本的很多村落,及现代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也都曾经或仍然普遍存在着。在《郑风》中,《溱洧》所描写的图景正反映了郑国欢度上巳的民间风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以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中国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将春天认定为体现宇宙万物的生命力量的季节,即使是重典的周礼意义上的婚姻结合,一般也选择于春天进行,而民间的男女欢俗也正像春天盛开的鲜花,在两性关系的缔结上获得实现。由于有这种对春天的认同,风俗获得了一种理念上的保障,婚恋行为具有了自由的内涵。而当时郑卫等地,男女在野外自由结合乃是一种风俗,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无论男邀女,女邀男,都是自然而大方,绝不会引起莫名的惊讶。全诗写来极富层次,先写地点,次写景物,再写对话,最后写人物的动作,从而把一群青年男女节日游乐的情景和盘托出,其中姑娘直率天真的话语,更烘托盛会欢乐的气氛,也透露出纯朴率真的情谊;在文章的结构上,通过环境的渲染,将对话穿插到叙事写景之间,使场面活跃,富情节性,充满生活气息,结构活泼盎然,情与景会的意趣,更生动的刻划出男女杂沓,集会欢乐的情况。

 

    自古六经之一的《诗经》,强调教育意义与社会作用,因此异于其他国风的《郑风》便被评为“淫”。但事实上,孔子的“郑声淫”之说是在诗乐区分的理论下提出,不等同于“郑风淫”;而朱熹的“郑风淫”,在许多的解释上都有很大的矛盾,也不足为信。进一步探究郑国的地域背景,便可发现郑国受到殷习的影响,民情本较开放,呈现与周礼大异情趣的生活情调,又因地处中原,自古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故社会风尚开通,对传统礼教,婚姻制度的束缚也较少,此外,由器物来分析,郑国不仅继承了西周晚期的文化,还融入了楚文化的因素,而此特色表现在莲鹤方壶上尤其明显,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样貌,更富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此背景的影响下,《郑风》的情感自然也就较为大胆而率直。青年男女们在上巳节或是农闲时,透过歌舞欢会彼此交流,气氛活泼热闹;女子以反话反说的谑词表情达意,话中的语气与娇嗔模样,极其生动传神;此外,姑娘热切的向情人呼告,形象鲜明,情意更显深长,而男女之间的称誉赠答,也同样表现了对待爱情纯真健康的态度。这些情感内容表面看来或许有些无礼,甚至泼辣,但正因其情感的其实流露,毫不矫饰,反倒突显了深厚的情意,格外具有感染力。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

 

【论语】卷六先进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注:舞雩(yú)台,又称雩台位于曲阜城南三里的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的祭坛,后因孔子带领学生在此乘凉歌咏,故称舞雩台。

 

李学明《惠风归咏图》(局部)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网络搜索一张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一段)

 

注释:

1.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2.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3.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网络搜索一张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傅抱石《兰亭集序》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第一句)

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傅抱石《丽人行》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韩敏《丽人行》

专题阅读:《诗经·郑风·溱洧》原文-注释-译文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