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浅析萧红对父爱的寻找 童彤

(2014-11-17 21:37:30)
标签:

萧红专题

学生习作

对父爱的寻找

童彤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浅析萧红对父爱的寻找 <wbr>童彤

浅析萧红对父爱的寻找

高一(13)班 童 彤  星级:★★★★★

 

    女作家萧红把爱与温暖作为一生“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但她这一生所体验到的关于爱的情感却是缺失的。萧红幼年丧母,与继母关系冷漠,而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在萧红抗婚出逃后,更是将她视为洪水猛兽,并宣布“开除她的祖籍”,与她断绝关系。对于人的情感需要来说,父母亲的关爱无疑是最重要的,萧红从小的缺乏父母爱,导致了萧红内心就是一个严重缺爱的人,无安全感,对爱饥渴。在萧红眼里,她的父亲是一个冷酷无情、六亲不认的人——“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父亲的冷酷迫使她最终逃离了这个家,开始了她追寻爱与温暖的漂泊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缺失状态下会使机体失衡,于是人的机体就会产生一种要求取得平衡的内驱力,来解除这种失衡的危机状态”,而萧红幼年父爱的缺失使得她一生都在找寻父爱。下面,我将从萧红的文学创作中,还有和她和鲁迅、萧军的情感交往中看看她对父爱的找寻。

    一、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在萧红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都被描写成冷酷、残暴的人又或者是缺席的。这跟她自身的经历是离不开的。萧红虽怨恨她的父亲,逃离了她的家园,但是父亲毕竟是生她养她血浓于水的亲人,家园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根源。所以在她其它的一些作品中的众多的父亲,他们对儿女有着或隐或显的父爱,而其中尤其是以《看风筝》、《旷野的呼唤》和《北中国》这三篇之中的父亲形象最为感人。

    《看风筝》发表于1933年,此时正值萧红出走近两年,这两年里萧红生子弃子,流离失所,受尽受冷挨饿之苦。在这样的情况下萧红想起家乡想起父亲的情况也不是不会出现的。《看风筝》里的老父亲年老体衰,他的儿子刘成在三年前失踪,女儿在三天前死了,使他处于了孤苦无依的境地,他日日苦苦思念着儿子,儿子是他唯一的希望。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三年未见的儿子回来了,似乎是到了手的云开见月明的时候了,他喜不胜收,激动得难以自持,“三年前离家的儿子,在眼前飞转。他的心里生了无数的蝴蝶,白色的,翻着金色闪着光的翅膀在空中飘飞着”,他“象一个要会见妈妈的小孩一样,被一种情感追逐在大路上跑”,他“象拾得意外的东西,珍珠似的东西,一种巨大的欢欣使他恐惧。他体验着惊险,走在去会见他儿子的路上”。但就在老父亲“追着他希望的梦,抬起他兴奋的腿,一心要去会见儿子”的时候,儿子刘成却自先跑了,是因为“他怕他的父亲,为的是把整个的心,整个的身体献给众人”,“他父亲充了血的心给他摔碎了”。文章最终是以儿子刘成抛弃父亲结尾了。细腻的描写,将老父亲大起大落的情感活动活生生的表现出来。思儿念儿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旷野的呼唤》发表于1939年,此时萧红的情感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情感上的波折使她想起了家乡,同样也就想起了她的父亲。《旷野的呼唤》中陈公公和陈姑妈的儿子失踪三天,使得两位老人寝食难安,其中的父亲陈公公担心儿子是参加了义勇队去抗日,虽然他认为“义勇队,好汉是要干的”,但他更加在意儿子的性命安全,他有着“兴家立业,儿孙满堂”的心愿。之后儿子回来了,得知儿子并没有参加义勇队,是在给日本人做事,既没有生命危险,而且还能赚钱,这下老人放心了,还逢人便夸他那能干的好儿子,对“小日本”的痛恨抛之脑后。从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萧红对陈公公的愚昧自私的批判,好景不长,村中有人来报说他儿子因为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被捕了,于是在一场狂风中,老人疯了似得在旷野上飞奔去寻找他的儿子。

    《北中国》发表于1941年,此时萧红蛰居于香港,年岁的增长使她变得更加沉稳,身体上的病痛和心灵上的寂寞,使她想起了故乡,这是一篇萧红在生命的后期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创作的,显示了她对人生的重新思考。《北中国》的故事和《旷野的呼唤》有些相似,讲述的都是儿子离家之后,爱子情深的父亲苦苦思念儿子。耿家大少爷的离家出走使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精神恍惚,到处寻找儿子的下落,父亲以为儿子不过几日就会回家,也就没有太在意,可是过了三年儿子还是杳无音讯,关于儿子的传闻也越来越糟,他表面上装作毫不在意,也从来不提他的儿子,也不许别人在他面前说,但在他的心里却是急如心火,对儿子的思念一日比一日浓重,恐惧在无形中包裹着他。他为了等儿子回来,夜里不睡觉,“坐了三年,把头发都坐白了”。后来他疯了,每三五天就给儿子写信,总是写着“大中华民国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连内容都没有。从文中萧红不厌其烦的描写可以看出,她对这父亲思念儿子这感人的人伦亲情是肯定的甚至说是她所渴望的。

    “缺少父爱”是萧红的现实生活状况,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得到暂时性满足,作家便把这种愿望投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去,也就形成了这种“儿出走,父思儿”。现实生活中的缺失便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弥补。这一情况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二、在与萧军、鲁迅的交往中体现

    萧红与萧军的相遇颇具传奇性。当年那个遭遇情骗,独居陋室,身怀六甲,欠一屁股房钱的萧红,鬼使神差地想到向报社求救。于是,萧军便天将般地出现在她面前。他望见了才华鲜异的萧红委顿在浮世里,他同情她,爱惜她的文学才能,进而生出了爱,与她携手走天涯。萧军在水深火热之中拯救萧红,给她温暖和关爱,尽管此时她大腹便便,怀着别人的孩子,极度渴望爱的萧红还是如同飞蛾扑火般扑了上去,因为她是那么的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这种对爱不顾一切的渴求在我看来是和萧红从小缺少父爱是分不开的。据相关研究表明:“缺少父爱的女孩容易早恋,女孩在长大后成为单亲妈妈的可能要高出3倍”。这是因为缺少父爱的女孩一般都比较缺乏安全感,缺少关爱,而又不太懂得怎样去和男性去相处,所以她们对待感情都特别的狂热而不理性。而这跟萧红长大后情感路曲折有着极大的关系。就像在日后面对萧军一次又一次的出轨,萧红也只能走了回来走了又回来,始终剪不断对萧军的感情。

    萧军与萧红父亲是有着共同点的,他们都有着东北爷们的大男子主义,刚强而又满腹诗书。所以我猜想萧军身上的这些特征多少在无形中吸引了萧红,使萧红不由自主的想靠近萧军以致爱上萧军。萧军和萧红父亲有着共性但他却没有萧红父亲冷酷,一直难以靠近父亲的萧红在与萧军的相处中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他带给她温暖与爱,满足了她对父爱的渴求(纯属个人观点)。“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

    如果说萧军是因为与父亲相似多少的吸引了萧红,那么,鲁迅则是因为与父亲完全相反让萧红有着亲近之感。他温和,慈祥,待人宽厚,可敬又可亲,他不仅在资金上支助萧红而且在事业上给他们支持。鲁迅亲自编《奴隶丛书》,收萧红、萧军、叶紫三青年的作品。当时很多青年人给鲁迅写信,字写得很潦草。“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从不同地方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萧红是寂寞的,在她和萧军的感情到崩溃边缘时,她无人能倾述,她几乎所有朋友都是萧军的,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的苦衷。她在《苦杯》中悲伤的写到:“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父亲一样了!”此时她只能去鲁迅那。从鲁迅那儿,萧红得到了合适的赞许、奖掖和关爱,获得了缺失已久的同时又是终生寻觅的父爱般的温暖。在鲁迅那,萧红要鲁迅评论评论她的服装,鲁迅便给她讲穿衣搭配的技巧。萧红在鲁迅家帮忙做“韭菜盒子”即使她做的不好,鲁迅也很是捧场的鼓励她“我再吃几个吗?”和鲁迅的相处很大程度的弥补了萧红对父爱的缺失。萧红因为和萧军的感情问题东渡日本,之后鲁迅的死带给身在日本的她沉痛的打击,她的精神上支柱轰然倒塌。

    三、总结

    萧红一生都在追求爱与温暖,寻找缺失的父爱,萧军的出现曾一度的满足了她的渴求,但这种幸福感也并不长久,而鲁迅对萧红慈父般的关爱给了萧红莫大的慰藉,是萧红寻求已久的温暖,是萧红的精神支撑,而鲁迅的死又给了她沉重的打击。萧红是一个多情柔弱感性的女子,她一直渴望能有个慈祥仁爱的父亲,她始终行走与对父爱的缺失与寻找之间,为了找寻父爱的缺失,她在文学创作中寻求满足,为了找寻缺失的父爱,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男性父亲般的关爱与护佑。

 

参考文献:

1.重帷之下的心灵隐痛:萧红小说中的父女情结  张华、张永辉

2.自我情感的深入介入——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孙瑞峰

3.悲凉之美——论萧红短篇小说《北中国》 段玉红

4.父爱的缺失与找寻——透视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创作心理 谢丽娟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