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
与《祝福》之比较
高二(13)班 梁纬誉 星级:★★★★★
萧红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女作家,虽然早逝,但在文学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这与鲁迅先生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萧红是鲁迅的学生,鲁迅推荐萧红的作品到出版社,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那么,萧红跟他的老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虽然描写小团圆媳妇的第五章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其中一个章节,但是完全可以和《祝福》这篇短篇小说进行比较。今天,我就拿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和鲁迅《彷徨》中的短篇小说《祝福》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人称视角的比较
《祝福》与《小团圆媳妇》两篇文章都是以第一视角“我”进行叙述的。《祝福》中的我是一位返乡的年轻知识分子,正好赶上故乡鲁镇的祝福祭祀,半路上遇到了凄凉的“分明像一个乞丐的”祥林嫂,无法回答祥林嫂那些关于灵魂的问题,只能看着祥林嫂被封建礼教迫害和鲁镇乡亲的迷信无奈“自杀”。而《呼兰河传》里面的“我”是一个天真的小女孩,听说老胡家来了一位十几岁的“小团圆媳妇”——在婆婆的调教下、跳大神等迷信行为、在乡亲们的热心“帮助”下折磨致死。
两篇文章都是用第一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的,但是在《祝福》中的“我”主要是以听说的方式了解事情的真相的,“我”并没有亲眼看见祥林嫂的过去,只是直接看到她最后阶段的悲惨状况,听到了她悲惨的结局,再通过旁知的角度进行补充。所以《祝福》并非以单纯地以第一视角进行叙述,中间还夹杂着旁知的第三人称视角。而《呼兰河传》中的“我”是以全知全方位的角度进行描写的。“我”在文中的前部分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中的主人公。到了后半部分就从一个普通的儿童来打量其他乡亲的大人的世界。整部小说都是以单纯的第一人称儿童视角进行写作。所以儿童视角就成为理解这部经典的小说的关键。儿童视角直接有力地把我们带进了萧红的世界——整部小说除了主人公自己以外看不到其他人的内心世界,看到孩子天真的、单纯的、童稚的想法及行为。
二、封建礼教的影响和形象的对比
小团圆媳妇和祥林嫂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别人的媳妇。所以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有所不同的是,祥林嫂乃是丈夫死后再嫁的寡妇,主要是受到贞洁的束缚和鲁镇里众多看客的指指点点,虽然祥林嫂一开始有反抗的心理,但是她面对这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迷信也无能为力,后来也默默的接受了。祥林嫂的婆婆把她当作一件商品,把丧夫的她再嫁收取钱财。对祥林嫂的描写从“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用了白描的手法仔细的描写了祥林嫂形象的转变,写出了祥林嫂的生命力渐渐地消失,最后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形成的过程,反映了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礼教和迷信一步步逼入绝境的。
而萧红笔下的“小团圆媳妇”是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萧红并没有在外貌描写上用太多的笔墨,主要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她本是一个热爱生命的天真单纯的普通女孩,“一点也不害羞”、“每次吃三碗饭”等。因为性格的原因还有反抗的情绪被婆婆一天几顿打,日子久了就给打出了毛病。后来又被镇上的庸医、道士、跳大神等封建迷信行为不断的摧残,导致死亡。
三、看客的利刃
愚昧的不止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封建顽固的鲁四老爷,还有众多的庸众和看客。最致命的不是被婆婆和鲁四老爷的催逼,而是看客们尖锐的舆论。《祝福》中的柳妈则是众多看客中的代表,在对话的描写中透露出柳妈的话是带有恶意的;而《小团圆媳妇》里面的乡亲们的舆论就是无意的,但也是致命的。
《祝福》中对看客最有力的描写不过于祥林嫂向别人讲述她儿子阿毛的故事的情景。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这一段写了镇上的人对祥林嫂回来以后态度明显的转变,虽然镇上的人还是叫她祥林嫂,但态度跟以前大不相同。这“又冷又尖”的嘲笑不是让祥林嫂崩溃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以前的工友柳妈跟她聊天时说的话。小说前面写到柳妈“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但是她最恶的不是杀生,而是用语言来杀人。柳妈前面并非无意识地说出关于灵魂死后下地狱和灵魂会被锯开的话,告诉她的来生也会很凄惨,引起祥林嫂的恐惧,间接的“杀死”了祥林嫂。
而《小团圆媳妇》中的看客形象和《祝福》中的看客是有区别的。《呼兰河传》里边的看客不甘于只当事件的旁观者,他们都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事情推波助澜;而且为了获得最大的观赏“刺激”,一些看客们都不希望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一些善良的人的恻隐之心发作,给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偏方,所以有跳神又有赶鬼、又是云游道士又是拜佛烧香的,林林总总的偏方加速了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就是这样的“期待”,扼杀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四、总结
两篇作品的共同主题都是封建社会的女性受到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礼教、迷信和庸众看客的摧残。鲁迅和萧红对人物的描写都十分的精彩。鲁迅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从外貌上进行描写再通过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精彩的细节描写勾勒出祥林嫂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表现出祥林嫂的心理由希望到绝望的过程。萧红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通过故事带出人物形象。有的地方通过动作、语言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主要通过第三人称视角体现人物特点的。
祥林嫂是再嫁的寡妇,她是因为没有守节而被他人排斥,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小团圆媳妇是行为没有符合婆婆的标准,被一次次地调教。虽然她们都具有反抗的意识,但是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太强大,她们无能为力,只能受到礼教和迷信的压迫。两部小说都有一群热衷于看热闹的庸众。这也是这个吃人的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是《祝福》中的看客是带有恶意的,《小团圆媳妇》中的看客主要是凑热闹性质的,并没有带明显的恶意。
而这不相似中的相似,也是鲁迅推荐萧红的作品到出版社,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最主要的原因。
参考资料:
1.吴泓工作室萧红专题相关文章
2.鲁迅《祝福》与萧红“小团圆媳妇”之比较http://tieba.baidu.com/p/310439232
3.浅析呼兰河传人物形象之小团圆媳妇 陈为为
4.批判与希望的同行——萧红《呼兰河传》看客与被看者形象的解读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