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作推荐:“复圣”颜回的素以德行 雷绍霖

(2013-12-17 17:51:37)
标签:

孔子赞口不绝的学生

颜回

复圣

素以德行

雷绍霖

分类: 习作: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习作推荐:“复圣”颜回的素以德行 <wbr>雷绍霖

“复圣”颜回的素以德行

——说说这位唯一让孔子赞口不绝的学生

高一年级(13)班  雷绍霖  星级:★★★★★

 

    孔子一生中,批评过很多学生。子路不大爱读书,也不是太看得起读书,起码是对读书的重要性认识性不够的人,偏偏孔子又喜欢好学的弟子,因此,子路经常挨孔子骂。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而颜回是跟子路相反的那类人。

    宰我喜欢白天睡大觉,也没少挨孔子骂,《论语·公冶长》中就有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我以为,宰我这种对学习懒散的态度,正是孔子责备其的主要原因。而颜回与宰我的学习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有一次,冉有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也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孔子经常骂弟子,而他把表扬的话都集中在颜回一人身上。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但是,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的文人学士也对其赞赏有加。颜回到底何德何能,让孔子这个圣人对其赞不绝口?今天,我以为,我们有必要对被尊为“复圣”的颜回进行一番精细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颜回。颜回究竟好在哪里?

    一、颜回的安贫乐道与好学不已

    颜回的生活条件不好,常难以果腹。一日,孔子问他:吃的什么?回曰:一张饼,一碗粥。孔子不解,说:“你明明只喝了一碗粥,为何却说吃了一张饼呢?回答:粥上面结了薄薄的一层,难道不是饼吗?”可见,颜回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赞扬其弟子颜回的。颜回一生贫苦,家具只有一个竹篮子,一个舀水的瓢,粮食只剩下一点,住在穷巷子里。然而,颜回却乐在其中。我以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晋代的陶渊明也是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质朴生活,安贫乐道,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

    颜回不同于陶渊明的是,颜回是真正的好学。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孔子称赞颜回,不是说颜回能逻辑推导出一些道理和理论来,而是孔子与回言终日,下次再见颜回,就已经不是上次的颜回了,孔子这次见到的颜回,动静语默之间已经体现出孔子前次的教诲,甚至还有所发明。这才是真正的功夫,而非坐而论道。

    孔子经常在其他弟子面前表扬颜回,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颜回有永不疲倦的勤奋,他一生都在学习,也因为这种不因生活贫穷而止步不前的精神,才让孔子禁不住赞美他呀!我以为,颜回是达到了另外一个境界的,那就是对老师的言论“无所不说”(《论语·先进》)。孔子认为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我以为,颜回已达到了这三种境界,他已做到“知之”、“好之”、“乐之”了。

    颜回聪敏,虚心且好学,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我以为,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在《论语·子罕》篇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回感叹老师的“道”,他越钻研,越觉得老师的“道”高明与深奥,甚至不易捉摸,颜回用尽他自己的才学来对老师的“道”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我以为,孔子喜欢的就是像颜回一样的人,他对颜回的喜爱,不仅表达在言语之中。据《论语·先进》中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回向来低调,不张扬,从来没有过一官半职和什么事业的颜回何以让孔子这样青睐,颜回死,以至孔子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无限哀痛?孔子如此伤心,可见师生之情,感人至深;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失去了最看重的衣钵传人。除了颜回,还有谁更能让孔子所传之道发扬光大呢?除了颜回,还有谁能安贫乐道,还有谁能好学不已,还有谁能不迁怒不贰过,还有谁能闻一知十,还有谁能常不违仁?忧道之无传、学之无继,孔子方有“丧予”之恸,然也!

    仅仅是喜爱吗?我以为已经不是,能令孔子所赞不绝口的,不只是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好学不已的精神品质了,还有对颜回寄予的无限厚望啊!

    二、颜回的“仁道”

    说到颜回的“仁”,这一点不得不提,“仁”是孔子理论中最高的道德规范,连孔子自己都不敢说自己达到。得到孔子“仁”的称号是不易的,也只有少数古代圣贤才配得上。然而,孔子却把这个光荣称号的“半顶头衔”送给了颜回,可见,颜回的“仁”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下面我就来谈谈,颜回“仁道”的境界到底高在哪里呢?

    这里有一个典故,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唯有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听了后十分高兴。我以为,君子先修,慎独其已,忠恕处事待人,这是“道”的最高境界。在三个弟子中,只有颜回才是真正了解孔子大道的人,在困境中,颜回能保持对“仁道”的清醒的认识,而这是其他弟子做不到的啊!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我以为,在艰难的时候,颜回越特显出始终不渝,这正能体现一个的德行素养,以及这种的礼、仁思想的高尚。

    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颜回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颜回点头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对于颜回这种谦虚又聪慧的弟子,连经常训斥弟子的孔子,这位伟大的圣人,也会赞不绝口吧!

    仁人廉士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改变自己的节操。这里还有一个关于颜回的典型案例,据《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记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这些,都是与颜回的“仁”密切相关的。

    我以为,颜回诚实,素以德行之高,没有因为饥饿而丢弃自己的仁德,对道德规范极为重视。依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这些孔子却不一定都做得到。我想,孔子应该是自愧不如的吧!这也难怪孔子如此慷慨的把“仁”的“半顶头衔”送给了颜回了。

    三、颜回的死是否与孔子的错误教育有关

    就这么个唯一能让孔子赞口不绝的学生,也在孔子之前而去了。那么,颜回的死是否与孔子的错误教育有关呢?

    下面,我来谈谈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孔子对颜回的命运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孔子不论是谈学习,赞君子,还是夸颜回,都要跟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挂钩。《论语》在开篇第一章《学而》就讲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难道说一个人住的舒适一点儿,吃得饱一点儿,就不算“君子”不算 “好学”了吗?孔子夸颜回,也是现讲他的饮食和居住条件,以致差到“人不堪其忧”,然而颜回的态度也十分反常,“回也不改其乐”。而孔子是不赞成改变这种条件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以至于颜回要保住自己的“好学”的光荣称号,要让老师一天到晚嘴上挂着“贤哉回也”,就不能添置家具,就不能过得太安适了。

    如果仅仅是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让自己一生贫苦,我觉得这是不大可能的。难道颜回就没有自己的思想?甘愿受阻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吗?

    我以为,颜回的死与孔子的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颜回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法言·学行》中说:“纡朱怀金者之乐,不如颜氏子之乐。颜氏子之乐也内,纡朱怀金者之乐也外。”高官厚禄者的快乐比不上颜回的快乐,颜回的快乐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快乐,而高官厚禄者的快乐是外在的物质享受上的快乐。颜回一生没做过官,他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在孔门弟子回到鲁国后,大家忙着做官或者其它事业,而颜回依旧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依旧和过去一样快乐,仿佛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以及那段岁月带来的健康伤害没有影响到他什么。也就是说,是颜回自己不想改变生活条件,我以为,这是颜回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孔子的日常教育没什么关系。孔子的教育,给予颜回的更深厚的是“仁”、“德”、“礼”的思想以及深厚远大的无尽的责任和历史担当。

    所以,我以为,颜回的志在精神追求的方面,除此,或许别无所求了吧。他应该是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的,但他并不在意这些,他安于现状,以其“素以的德行”著称而万古流芳。

    孔子的教育不是错误的,反之,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颜回的一生。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最后,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的想法,但其实也没什么,毕竟谁也无法知道当时的详细,我们错过了一个与“复圣”同行的时代——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大道不行。难道,难道唯利是图,唯钱是图,唯官是图,不要精神,不要德行,就是一个“好时代”?所以,我们只好也只能,通过自己的推测判断去尽可能地去认识并体会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实在很重要。

    此文仅为个人观点,请勿吐槽,谢谢!

 

参考资料:

    http://www.iszed.com/content/2012-06/27/content_6886275.htm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54362&PostID=2039430

    http://blog.sina.com.cn/szbawuhong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84772-1.shtml

    http://www.xici.net/d193578905.htm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TawZEuJMwCT7ME_-e5CS97EWECFEwseGURWNhqFu8kiDXTlOOe7VBZtLe4oxw0W

    http://wenwen.soso.com/z/q280171719.htm

 

注:专题学习中提供的学生习作及写后反思,是学生学习其间即时上传到网上的,除了订正错别字外,编者未作其他修改,保留习作原貌。学生文章,语言稚嫩,甚至可能有些文章,借鉴太多,少年错误,在所难免,各位大家,如涉及您的文章,务请不要生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