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泓老师《爱莲说》课堂实录入选中国著名教师精彩课堂丛书/新课程教师培训精品教材:《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初中语文卷)
主编:周成平
主编简介:周成平,男,汉族,1956年9月29日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省沭阳县。现为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江苏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教授,文学博士,《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0:00:00
【本书目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一
导读中的智慧引领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
轻松、自然的一堂好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卖油翁》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
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统筹方法》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四
寓学法与教法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鹤群翔空》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五
教是为了学
——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王》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六
朴实,名师的魅力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提醒幸福》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七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皇帝的新装》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八
乱云飞渡仍从容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散步》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九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陈军《登上地球之巅》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
以文明道,另辟蹊径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一
变“讲课文”为“教读法”
——著名特级教师潘凤湘《(梦溪笔谈)二则》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二
明快的视点激荡出丰富的内涵
——著名特级教师高润华《最后一课》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三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
——著名特级教师郑逸农《胡同文化》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四
谛听心灵的潮音
——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听潮》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五
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满乾坤
——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世说新语.咏雪》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六
亲和,名师的力量所在
——著名特级教师朱震国《星期一早晨的奇迹》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七
精彩从激趣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曹双英《童趣》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八
找好“读、写、创”切入点
——著名特级教师许序修《春》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十九
一堂富有诗情画意的文言文教学课
——著名教师容理诚《两小儿辩曰》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吴 泓《爱莲说》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一
求“实”的课堂更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张国生《我的母亲》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二
从细节开始转变理念
——著名语文教师余爱东《绿色蝈蝈》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三
真、实的课堂最精彩
——著名语文教师赵华《大自然的语言》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四
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
——著名语文教师郑桂华《安塞腰鼓》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五
回归文本,构建学习新秩序
——著名语文教师徐社东《口技》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六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巧妙整合
——著名语文优秀教师吴积兴《水调歌头》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七
在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
——著名语文教师刘秋红《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著名语文教师常红艳《(论语)十则》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二十九
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
——著名语文教师杨邦俊《中国石拱桥》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
在吟诵中咬文嚼字
——著名语文教师刘胜利《岳阳楼记》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一
让学生当主角
——著名语文教师吴明平《论美》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二
一堂富有冲击力的课
——著名语文教师郭初阳《愚公移山》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三
底气充足,灵气飞扬
——著名语文教师秦晓华《荔枝蜜》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四
步入诗意人生,由山追寻到海
——著名语文教师徐赞《在山的那边》精彩课堂实录
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之三十五
在诗情画意中学语文
——著名语文教师干红姿《芦花荡》精彩课堂实录
链接吴泓老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http://www.szjiayuan.net:8000/jiayuan/news_show.asp?id=3907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吴 泓
时间:1999年11月18日
地点:广东省东莞东方明珠学校
课时: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课之前,我们先壮壮胆气,背诵与今天上课相关的三首古诗,行不行?
生:(齐)行!
(师起头,生齐背诵陶渊明《饮酒之二》、元稹《菊花》、刘禹锡《赏牡丹》。)
师:刚才蔡维楷同学把“庭前”读成了?
生:(部分)床前。
师:芍药怎么跑到床上去了?(众笑)应是“庭前”。“庭前”对“池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尽少情”,应该这样记忆。读得很好。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吗?(生答:不知道)我们先看一幅图(投影:澳门简图),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澳门地图。
师:澳门地图有什么特点?(指投影)可分几部分?
生:(齐)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是澳门半岛;第二部分是——(部分生答:凼仔岛)对,凼仔岛;第三部分是路环岛。三部分靠什么连接起来呢?
生:(部分)桥。
师:我们说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筹委会根据澳门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向全国征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投影:区旗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莲花图。
师:为什么是三瓣?
生:含苞待放。(众笑)
师:含苞待放吗?好像已经开啦!为什么是三瓣?不是四瓣、五瓣?
生:(部分)代表三个岛。
师:噢,三个岛,有一个只能说是半岛。那莲花下一弯曲线表示什么?想一想。
生:桥。
师:你怎么知道是桥?
生:因为它连接三朵花,形状像澳门桥。
师:噢!因为花就是岛,它连接三个岛,所以是桥。(投影:澳门桥)周龙生同学今天立了头功。桥下面应该有什么?
生:(齐)水。
师:对,下面四横是水。同学们再想,莲花上的五星代表什么?
生:(部分)祖国。
师:对。五星、莲花、大桥、海水组合成整体,寓意是什么?
生:(大部分)澳门回归祖国。
师:对,澳门回归祖国,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想,四种图形巧妙组合设计就把澳门回归的寓意蕴含在其中,而莲花不仅澳门人喜爱,我们中华民族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同学们打开书165页,今天我们学习《爱莲说》(板书:爱莲说),这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下面规定时间,5分钟默读。要求读原文,读注解,还要读标点。
(生默读,师巡视并轻声提示。)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举手(立即有同学举手),一、二、三、四、五……还有一些同学,我们等一等(剩下同学也举手),既然同学们读完了,我要求同学们齐读一遍,敢不敢?
生:(齐)敢。
(师起头,生齐读。)
师:非常之好,仅用5分钟看书,就读得这么好,真不错!但有一个字(板书:鲜)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刚才我站在谭有兴同学身边,谭有兴读成什么了?
生:xiān。
师:是不是广东人吃海鲜吃多啦?(众笑)应该读成什么?
生:(部分)xiǎn。
师:xiǎn,请把音注上(板书:xiǎn)。同学们注意,读成xiǎn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意思?看书,联系上下文,猜。
生:少。
师:你怎么知道是少?(启发地)“菊之爱,陶后”是谁之后?(生答:陶渊明之后)“闻”是?(生答:听)“鲜”就应该是?(一生答:多;众生纷纷纠正:少)是多还是少?
生:(齐)少。
师:(幽默地)王凯庭同学思维与众不同,别人“少”他“多”。(众笑)这个词,如果解释为“少”就一定读xiǎn。另外,这个词我们经常组成一个成语,知道吗?鲜——可能深一点了,我写第二个字(板书:为。生恍然:鲜为人知)对。(板书:人知)什么意思?(生答:少人知道)以后遇到还会读xiān吗?(生答:不会)读什么?(生齐答:xiǎn)。下面考考你们,文章的标题里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重要?(生纷纷答:说、爱、莲)全重要?不要看老师眼色。(众笑)我觉得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思路和——不说了。
生:爱。
师:爱!既体现作者的思路(板书:思路)又表现作者的?
生:喜欢。
师:概括一下,“喜欢”属于哪方面的?
生:感情。
师:对,感情。(板书:感情)“爱”它蕴含了作者对莲的感情,在文中起关键作用。但并不是说其它字就不重要,“莲”是这篇文章的?
生:(少数)主角jiǎo。(众笑)
师:是主角jiǎo还是主角jué?(生齐答:主角jué)老师刚教你们就忘了,是主角jué。(板书:主角)现在同学们不看书,“说”是什么?
生:讲哦!
师:周龙生怎么看书的,是“讲”吗?
生:发表议论。
师:没有回答到点子上,关键一句是?
生:一种文体。
师:对呀,一种文体。(板书:文体)你看,古人可不是乱“说”的哦!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划出来,它可以怎样?(生齐读: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这种文体功能真是齐全。再看作者,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生举手,师示意发言)
生: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
师:对,划下来。老师把作者名字写在黑板上(板书:周敦颐)请看。
生:错。
师:错在哪里?
生:(纷纷指示)“颐”少了一竖,不应该是“臣”,里边应该是“口”。(师改正)
师:同学们认字很仔细,这字我们以后还会遇到,要注意写法。那么,周敦颐爱莲的理由是哪一句话?
(生纷纷答,师要求完整读出,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自己找出来的,我要求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内容,掌握写法。哪位先来?
生:我只爱莲——
师:你怎么知道“予”是“我”?
生:猜的。(众笑)
师:啊,不得了啊,能猜不错啊!(众大笑)我们过去学过没有?
生:好像有。(众笑)
师:有没有?
生:《活板》有。
师:《活板》有,(师生齐背:“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板书:予群众所得)“升死”,谁死了?(生答:毕升死了;师生共释“其印”句)往下看有什么问题?
生:“之”字什么意思?
师:“之”字怎么解释呢?
生:翻译为“的”。
师:翻译为“的”
通不通?你们看,我只喜欢莲花的(众笑),好像不通吧?有一种“之”字老师说过应该怎么理解的?回忆一下,《扁鹊见蔡桓公》中?(提示师生共读:医之好治……)这个“之”字解释为?
生:助词,不译。
师:正确。你总不能说:医生的喜欢治疗(众笑),这成什么话?那就变成日本人了。(众大笑)同学们在“之”字旁注上,记牢。再往下,有没有难理解的?(大部分答:没有;一生说:有)请有的同学说。
生:“而”字怎么解释?
师:“而”字怎么解释?(部分生答:但是)怎么知道是“但是”?(生答:下面有注解。)假如老师给一句没注解的(提示齐读并板书:学而不思则罔),你还译为“但是”吗?(生纷纷举手,师指定)
生:“而”还译为“但是”,学习了但是不思考就迷惑无所得。
师:译为“但是”的“而”有什么特征?
生:它后面跟着一个“不”字,表示转折。
师:非常正确。“出淤泥……而不妖”后面都有?(生答:不字)往下看,还有没有问题?
生:“香远益清”怎么解释?
师:“香”是?(生答:香味)“远”呢?(生答:远远地)远远地怎么样?
生:更香。
师:你怎么知道“更香”?
生:“益” 喽!
师:“益”喽,对极喽!(众笑)老师前段时间跟大家说过一个成语,“益”也解为“更加”的?想一想。
生:(部分)精益求精。
师:对。新旧知识联系,这样记忆长久。再往下,有没有不理解的?“可远观”一句能理解?(生答:能)好。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呢?
生:环境。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写环境?(板书:环境)找证据。
生:淤泥。
师:表示环境的还有两字?
生:清涟。
师:“中通外直”写什么?
生:外貌。
师:“外貌”不够准确,换一个词?
生:外形。
师:对,外形(板书:外形)“香远益清”呢?(部分答:味道,部分答:香味)“味道”好还是“香味”好?
生:“香味”好,香味香,味道不一定香。
师:应选“香味”(板书:香味)“亭亭……不可亵玩焉”是写莲花的?(部分答:样子)不够准确,作者写“样子”用了一个动词?(生答:远观)换一个词概括应该是?(生不能答)哦!答不上来,老师用一个词(板书:姿态)比“样子”好一点吧!(生肯定)那么,作者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形、香味、姿态,实质是要反映莲花什么品质?同学们概括一下,环境是想突出莲花的什么?
生:纯白。
师:“纯白”不够准确,换一个词?
生:(部分)纯洁。(板书:纯洁)
师:“濯清涟而不妖”呢?
生:美丽而不庄重。
师:突出它不庄重?
生:(齐)庄重。(板书:庄重)
师:同学们思路开阔些了,思维速度也快。“中通”句又揭示什么?
生:正直。(板书:正直)
师:“香味”又表现什么?想一想。
生:特有的气质。
师:(惊喜地)特有的气质?哎呀!比老师想得好!“气质”有没有味道?(生答:没有)我想请杨雪峰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概括出“气质”?
生:(思索地)无形的美丽。
师:(赞叹地)哇!杨雪峰同学居然把没味道的与有味道的事物联系起来,真了不起!老师原来概括为“芬芳”,现在改为“气质”。(板书:气质)再看“姿态”?
生:不能亲近。
师:不能亲近?也就是说莲花可望而不可及,概括一下?(部分答:高傲;部分答:高贵)是“高傲”好还是“高贵”好?“高傲”是什么词?
生:贬义词。
师:“高贵”呢?
生:褒义词,应该用“高贵”。(板书:高贵)
师:你看,同学们越想越会想。作者写莲花纯洁庄重、气质高贵,难道他仅仅是在写莲花吗?他在写谁?
生:作者自己。
师:这种写法叫?(生答:借莲喻己或借花喻人;板书:借莲喻己)这种写法我们学过,也叫?想想,小蜜蜂像劳作的农民——
生:托物——
生:言情。
师:言情?(众大笑)哇!老师大吃一惊,应该是“托物言”——
生:(齐)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师:那么,文章明明要写莲花,开头却写了菊花和牡丹,字词有没有不理解的?(生答:没有)写谁爱菊花?(生答:陶渊明)我们背诵古诗中,哪一句最能表现陶渊明爱菊花?(生讨论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背诵古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世人甚爱牡丹”?(生答:花开时节动京城)哪一个字看出爱得厉害?(生答:动)非常正确!作者写莲花,为什么开头写菊花牡丹呢?
生:(部分)对比。
生:衬托。
师:作“对比”还是作“衬托”?
生:衬托。
师:衬托的目的是什么?
生:突出莲花——
师:补充完整,突出莲花的——(生答:突出莲花与众不同的品质)非常好!老师再问,最能概括作者对莲花赞美的一句是?
生:“出淤泥……”
师:注意,最能概括,同学们答的那是描写。
(生思考并讨论。)
生:“花之君子者也!”
师:对极了,同学们把这句划出来。“花之君子者也”什么意思?(生答:品德高尚的人)菊花比成什么?(生答:隐居的人)牡丹又比成?(生答:富贵的人)这里作者直接出来发表看法,是描写还是议论?
生:议论。
师:哪一个字看出是议论?(生思考)
生:“予谓”。
师:是“予”还是“谓”?
生:“谓”。
师:什么意思?
生:说。
生:认为。
师:对,在书上注上。接下看,“噫”,翻译成什么?(生答:唉)这时作者还议论吗?
生:(部分)不议论了。
生:抒情了。
师:对,抒情了。他抒什么情?想想,他对莲花怎么样?
生:爱。
师:对别的呢?
生:不爱。
师:不爱?(众笑)“菊花”他说?(生答:陶后鲜有闻)这个“陶后鲜有闻”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叹息。
生:遗憾。
师:(惊喜)确实是“遗憾”,蔡维楷同学回答太精采啦!平时那么爱说话,今天蔡维楷要不回答,那才遗憾!(众大笑)这里表达的就是遗憾。作者说:“唉!对菊花的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多么遗憾!(众笑)那“莲之爱”呢?
生:更加遗憾。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同予者何人?”同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
师:有还是没有?
生:(思考、肯定)没有。
师:对呀!没有人了。这是什么问句?
生:(齐)反问句。
师:反问句就是没有了!这个世界这些人都去爱什么了?(生答:牡丹去了)对极了,所以最后一句——(生齐诵:牡丹之爱……)说明很多人都去爱牡丹了,反过来表明了作者洁身自爱,对别人都去爱牡丹表达一种什么感情?
生:羡慕。(众大笑)
生:不大认同。
生:贬义。
师:“不大认同”“贬义”,有点接近了,读一读,再想想。(生自读)
生:(恍然)讽fèng刺。
师:讽fèng刺?
生:(纠正)讽fěng刺。
师:对啦!讽刺。你看,我们读书普通话越来越标准啦!(众大笑)周敦颐这个人,为官清廉,他曾对部下说:“我很爱莲花,在我住的地方挖一个池子,种上莲花,我要日日观赏,上班的时候也看它几眼。(众笑)同时代的人称赞他是:“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一点,在封建社会里,难能可贵;而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下面看投影(投影:罗隐《蜂》、郑板桥《石竹》、于谦《石灰吟》;遮去标题,讨论写作对象时,因寄宿学校学生生活面窄,虽讨论热烈,终教师说出)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篇作文,我把题目改一改,就变成我们的作文题(擦“莲”写“柳”)我们学校有没有柳树?(生答:桥那边有)写时首先要?(生答:观察)然后用?(生答:借柳喻人,托物言志)开头也写些?(生答:别的植物)后面也发点?(生答:议论)最后也“啊”两句(众笑)抒情。好,下课。(掌声四起)
教学回顾与思考:
这是一节公开课,听课有近200名教师。也许是我的学生太“差”的缘故?将要上课的前两日,学部领导关切地问我:要不要选优秀班的学生上;临到上课前半小时,热心的同行还不忘向我推荐自己班的优秀生。可我回绝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借班上课,我那些学生会非常伤心。我总觉得,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尊重、相信自己的学生,哪怕是些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也同样要尊重和相信。当他们感到安全并学会开放自己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潜藏着多么丰富的矿藏,这里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我选择了我的学生,更精心去设计我的教学。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不单要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还要设计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我常设计“四阶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至5分钟(这里既有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又有当地毗邻港澳,澳门回归祖国重大事件,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等);二、阅读感知,6至10分钟(文章很短,把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合二为一,省时高效,我常用此法);三、探究发现,20至25分钟(先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学生“问”之不及,再由教师提问);四、扩展提升,5至10分钟(巩固学习内容:本节课除了学习语言,其难点是文章“托物言志”写法的掌握)。每一阶段的设计,我都充分地预测学生参与学习的反应。我永远记得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话:“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我也努力实践尽力实现这句话。
人常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课后,一位前辈对我说,如果后边试试背诵更好。我允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