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工商银行调整23项个人金融业务收费标准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关注。昨天,工行将相关调价公告从其网站上删除,此举引发“工行本次调价将无果而终”的猜测。对此,工行方面表示,此次收费调整的步伐并未停止,网站撤下公告不代表不涨价。
此前,中国工商银行22日宣布,调整23项个人金融业务的收费标准,涉及个人客户的汇款,异地存取款,资信证明,综合对账单,外汇汇款等,部分业务收费上限涨幅达100%。
工行的这一撤下公告,也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对于该问题,我个人观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量:其一,我认为,工行的涨价虽然具备一定的市场化合理性,但是作为第一大国有银行,其涨价幅度的确超乎市场的预期,也远远高于客户的接受范围,这一点也是工行涨价所未能顾及的因素。
其二,我也认为,工行的行为仅仅属于企业层面的价格变化,市场的反应未免过于激烈,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一问题。
中国国内的银行业的机构数量最多,除了3家政策性银行以外(开发行、农业发展、进出口),还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110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上千家城市信用社以及一大批农村信用社。在华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91家,其中已有84家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在中国,银行业属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工行并非市场的垄断者,如果消费者不认同工行的涨价行为,可以选择其他的银行,这是完全市场化和自由化的行为。
当然,也有人认为,工行的此次收费涨价举动是一个特大的利空,是盖过所有利好的大利空。我个人认为,这未免言过其实。工行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其一些项目的收费是何种大利空?其收费变化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没有多大的影响。难道对股价和股市有利空?非也,工行作为上市公司,收费项目的涨价,从市场化的角度理解,相当于其产品价格的上涨,这对于股价是属于利好消息,而非利空。无论其涨价是否会增加最终的年报业绩,但是市场将按照涨价增收的预期来看待这类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