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就电影改编答记者问

(2010-03-25 15:20:41)
标签:

艾米

山楂树之恋

南方周末

电影改编

张艺谋

张伟平

诗意

执着

情感

分类: 艾黄信箱

(《一路逆风》3已经贴在新艾园,点击这里进入新艾园先睹为快)

 

(这是艾米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特转载以示消息确实)

 

《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艾米说,她父母都是南方人,她对南方有种特殊的感情,当年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很向往毕业后到南方去工作。“我喜欢那里的气候,可以一年四季穿裙子,我的男朋友那时已经在深圳找到一个工作,所以我曾经非常憧憬去南方。虽然最终没去成,但对南方仍然情有独钟。”艾米说。

 

艾米不愿意谈及个人背景,也不希望发表她的照片。所以,这次采访内容主要是围绕《山楂树之恋》电影改编话题的。

 

我为张艺谋的感动而感动

 

南方周末:听说你一向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


艾米:我不愿意接受媒体面对面的采访,也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主要是不想暴露身份,被人紧盯,什么鸡毛蒜皮的个人私事都被抖落出来,添油加醋进行报道,影响我和我家人的生活。


至于书写形式的采访,我并不完全排斥,但也一直没接受过,一是因为比较忙,二是因为采访单位拟定的访谈提纲往往不合我的口味,要么是我不愿意谈的问题,要么是读者不感兴趣的话题,要么是我已经在网上回答过的问题,所以我感觉没什么可谈的,只好交白卷。

 

南方周末:听说很多导演都想改编电影《山楂树之恋》,你为什么选中了张艺谋?

 

艾米:不是我选中了张艺谋,而是张艺谋选中了《山楂树之恋》。


早在签订《山楂树之恋》出版合同的时候,我就将影视改编权交给了出版商去代理。他们很早就将改编权签给了北京一家公司,听说那家公司后来又转给了别的公司。张艺谋最终是从谁手里拿到电影改编权的,或者说是哪家公司聘请张艺谋做导演的,我就不知道了。

 

南方周末:你认为张艺谋是最合适的导演人选吗?

 

艾米:我不太了解国内的导演,也不懂导演艺术,不知道一部电影拍出来,到底哪些是编剧的功劳,哪些是导演的功劳,哪些是演员的功劳,那些是剪辑的功劳。

 

我看到很多观众批评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但似乎主要是批评他的选材,而不是导演艺术。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其实不懂导演艺术,喜欢不喜欢,主要是在说剧本、演员、服装、道具等,而不是导演艺术。


如果让我选导演,我真不知道该选谁。可能无论我选谁,都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拍这部电影也一样,谁拍谁走红,谁拍谁挨骂。

 

南方周末:据说张艺谋被《山楂树之恋》感动得流泪,你怎么看待这种感动?

 

艾米:我为他的感动而感动。现在很多人以真情为耻,都爱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样,仿佛那样才“不俗”,才“酷”,才“男人”。实际上,无情未必真豪杰,用我这书中老三的话说:“男人不兴为自己流泪,还不兴为别人流泪?”

 

因为感动而流泪,与因为害怕而流泪,完全是两回事。

 

南方周末:张艺谋的搭档张伟平认为喜欢《山楂树之恋》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估计这部片子拍出来票房不会很好,你同意吗?

 

艾米:他估计票房不好,仍然决定拍,我认为这很有魄力。据说张伟平曾经推掉了这部电影,但因为张艺谋的确想拍,所以张伟平甘冒风险,成全张艺谋,又要回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权。


张艺谋的流泪,张伟平的义气,使我对这“两张”顿生好感。

 

什么叫男人?男人就是“侠骨柔情”的完美结合。为完成朋友的心愿敢冒赔本或不赚钱的风险,这就是“侠骨”;能被他人的真情所感动,这就是“柔情”。


既然“两张”已经对票房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那么拍起来反而没那么多商业考虑了,也许能更好地再现原著的精神。

 

据我所知,喜爱《山楂树之恋》的并不只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我经常在新浪博客搜寻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信息,对那里的读者相当了解。到目前为止,新浪博客已经有十几万篇有关《山楂树之恋》的博文,大部分是四十岁以下的人写的。到我博客来为《山楂树之恋》签名的人当中,大多数是四十岁以下的读者,在校大学生不少,高中生也有很多。

 

但《山楂树之恋》的读者当中,的确有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读这部小说很有共鸣。这对电影改编来说,是件好事,等于是老少通吃,很少有哪部影片能把从高中生到高中生的父母甚至高中生的爷爷奶奶全都一网打尽的。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好莱坞的那些片子,真正创造了票房价值的,仍然是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爱的片子,比如《飘》,比如《泰坦尼克》,最近创票房记录的《阿凡达》,都是关于人性关于爱的影片。

 

电影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拍给人看的,永远都离不开人性,而爱正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因素。大陆的电影,从前充满了阶级性斗争性,而不谈人性,沦为宣传工具。但实践证明那样的电影是没有生命力的,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仍然是那些充满了人性美的影片。

 

千万别照着《我的父亲母亲》的方向整

 

南方周末:很多读者都在担心,怕电影拍不好,会糟蹋他们心目中老三和静秋的形象,你有这种担心吗?

 

艾米:我没有这种担心。我觉得影片拍得不好,糟蹋的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形象,而不是故事人物的形象。对那些看过《山楂树之恋》小说的读者来说,老三和静秋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他们根据我的描写,再加上他们自己的想象而得到的。如果影片拍得跟他们的想象不一致,他们会认为“拍得一点也不像”,“瞎拍些什么呀”,而不会认为“原来老三和静秋的形象这么糟糕”。

 

南方周末:你设想如何拍好这部电影?

 

艾米:我不知道什么叫“拍好”,如果“拍好”就是卖座,那我完全是外行,答不上来。如果所谓“拍好”,就是指忠实地再现原著的精髓,那么我觉得对人物身份主要是把握住“文艺青年”这一点,而对爱情则要把握住“诗意而执著”这一点。

 

老三和静秋都不是农民,也不是“知识青年”,他们一个是勘探队员,另一个是去农村编写教材的学生,一个的母亲是诗人,另一个的父亲是大学音乐教师,这两个人都是浑身充满了“艺术细胞”的人,读了很多欧美文学,笔头子很厉害,会写诗,会写文章,会拉手风琴,会唱外国歌曲,先天后天都很浪漫,这是他们一见钟情、两厢情愿、终生爱恋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应该把这两个人往“土得掉渣”方向拍,千万别照着《我的父亲母亲》、《秋菊打官司》或者《红高粱》的方向整,人物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都不应该土头土脑,穿红着绿。

 

这两人的爱情,是“诗意而执著”的爱情,写诗,写日记,讲故事,写信,送花,扫墓等等,体现了诗意,而“等你一辈子”的誓言和生死相恋,则体现了执著。


没有诗意,爱情就会流于平庸;没有执著,爱情就会转瞬即逝;没有诗意的执著,就成了固执或贞节牌坊;没有执著的诗意,就只是风花雪月,虚情假意。

 

我把改编权签出去,改编就与我无关了

 

南方周末:对老三的人选,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国内哪位男演员比较适合演老三?

 

艾米:我对国内男演员不熟悉,大家经常提到的几位,比如柳云龙刘烨等,我感觉演老三年纪太大了点。当然这几位看上去比他们的同龄人年轻,还可以通过化妆来掩饰年龄,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知道这几位的年纪,即使化了个很年轻的妆,还是蒙混不过去,也许观众会想:“哇,化得好年轻啊!”但这只是对化妆师的肯定,而潜台词则是:可惜实际不年轻了。

 

但我觉得演员光年轻还是不够的,还得有点生活的底蕴,因为老三出场时虽然只二十三四岁,但由于他的身世和经历,再加上他的领悟力,使他比一般年轻人懂得的更多,他对“文革”、对生活、对女性、对文学的认识,都超越了那个时代,甚至超过现在这个时代里的很多人。一个懵懵懂懂知识浮浅的演员是演不好的。


我建议演老三的男演员好好读一下黄颜写的《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那里有对老三的详细解读。

 

南方周末:谁演静秋比较合适?

 

艾米:我对国内的女演员也不熟悉,所以提不出谁演合适。但大家提到的那些,我感觉气质上与静秋相差太远。女演员似乎都有一种“装嫩”的趋势,但故事里的静秋却总是“装老”的,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言谈举止却很成熟,思想感情也比较成熟。

 

静秋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她对人生对爱情很早就有很透彻的认识,虽然她不知道性关系是怎么回事,但那不表明她不懂爱情,只是受时代的限制,她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来源而已,只要是她能得到的信息,她都比别的人有更高的领悟力。


比如她在十六七岁时就明白:“如果他不爱你,那只能说明你不值得他爱”、“骗人的人,品德不好;被骗的人,脑子不好”,所以她在认为老三对她“始乱终弃”的时候,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愤世嫉俗,而是把这当做一个教训,警醒自己更准确地判断人。


她很小就知道凡事都应该“做最坏的思想准备,向最好的方向努力”,所以她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够不慌不忙地安排后事,沉着镇定地准备陪同老三赴死。


如果说老三的气质可以用“诗人”来描绘的话,那么静秋的气质更像“哲人”。
 

南方周末:你会参与电影剧本改编吗?如果电影剧本把你的《山楂树之恋》改得面目全非,你会表示反对吗?

 

艾米:我已经把改编权签出去了,改编就与我无关了,改编得好,是编剧的功劳;改编得不好,是编剧的苦恼。没有人请我参与编剧,即便有人请,我也不会参与编剧,因为我不懂电影,不知道电影剧本该怎么写,凡是我不懂的事,我都不会勉强去干。


我希望编剧不要过多改动故事情节,因为这本书已经红了好几年,很多读者都看过了,很多人都知道故事情节,很多人连里面的对话都记住了,如果改动太多,会使人产生虚假的感觉,肯定会引来一片叫骂声。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29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