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友友:蹩脚的表演者

(2010-01-13 03:39:28)
标签:

蹩脚

表演者

文化

昨天,有个叫“金凝”的,在文学城的“海外原创”发了一个名为《不长记性的艾园》的帖子(全文附后),引起了我的兴趣。

 

从这个题目来看,应该是写艾园犯过什么错误,做过什么愚蠢的事,受到了惩罚,但不吸取教训,继而又犯,于是又受到惩罚,屡犯屡罚,屡罚屡犯,这就叫“不长记性”。

 

但我把金凝的文章从头看到尾,也没看出艾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受到了什么惩罚,又是如何重蹈覆辙的。如果我说她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她肯定又会委屈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她的确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然怎么会用这么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呢?

 

所以我只能说,金凝同学实在不适合写这类论述性文章。据说她是学美术的,又据说她曾写过一个长篇小说《纽约的冬天》,还据说她正在海外原创写另一个小说《夫妻对拜》。我没细看她的小说,不便评论,但我知道,有不少写小说的写诗歌的,都不怎么会写论说文,套用一个中小学术语,就叫“偏科”。

 

从一个人写的小说当中,不一定能看出这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如何,因为小说靠人物和事件来说话,而论说文则靠论点论据论证来说话。有些诗歌小说写得很动人的人,说起理来却可以漏洞百出,狗屁不通;正如逻辑思辨能力很强的人,写起小说来可以干巴无味一样。像艾黄这样写小说写得生动形象,写论说文写得条理清楚滴水不漏的人,我见过的不多。

 

如果你仅凭金凝的这篇文章,你是无法搞明白她为什么如此愤怒、艾米究竟如何得罪了她、艾友友又犯了什么错误、她为什么要跑到公众论坛去泄愤的。下面我就来把这事的来龙去脉说一下,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据说这个金凝早在几年前曾在海外原创贴过几集她写的小说《纽约的冬天》,写一个学画的女孩因为贫穷,不得不在大冷的冬天到纽约街头去卖画。

 

当时似乎就只写了这些,艾米看见了,觉得题材比较新颖,而艾园还没转帖过以学画女孩为女主人公的小说,就问金凝愿意不愿意让艾园转帖《纽约的冬天》。

 

金凝回复说,她还没写多少,也不知道能写多少,就暂不转帖艾园了。

 

这是很正常的交流,艾园从一开始就努力挖掘值得一看的文章转帖到艾园,一是为艾园读者提供更多阅读材料,二是为那些默默无闻的新手作者提供帮助。作者愿意被艾园转帖,艾园就转;如果作者不愿意,艾园就不转,很简单的事情。

 

若干年后的2009年,这位金凝又来跟艾米联系,先回忆了几年前与艾米的对话,然后说:

本悄悄话来自 金凝 于 2009-12-10 19:16:51

现在,写作开始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主要是我父母很支持我,不想让我浪费这个天分。我有个小小的请求,能不能在我完全完稿的时候,如果有时间的话,帮我看下我的《纽约的冬天》这整部小说?毕竟这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我自己觉得还有好多欠缺的地方,所以想请你指点下,因为我还需要润色和加工。谢谢了。

我回国的时候正好看到你的书在卖,又记得一个女明星说很喜欢你的书,每次看到这些,我都由衷的高兴。毕竟,当年大家都是真心互相欣赏的笔友,看到对方有所成绩,心里自然高兴。所以,今天得知老谋子采用你的作品,实在是高兴,为你喝彩!

 

艾米没有回复这个悄悄话,因为忙,因为她从来不在写作上指点谁。

 

后来这位金凝同学又发一个悄悄话,要求加艾米为好友。

本悄悄话来自 金凝 于 2009-12-11 06:18:52

嗨!你好,我是金凝,以前没入你的园子,这次一定要加你为我的好友了

 

就这个“没入你的园子”,就让艾米明白这人不是一路人。艾园不是什么“圈子”,不是什么“组织”,只是艾米的私人博客,没什么入不入的问题。你喜欢艾园的文字,就到艾园来玩,不喜欢,就不来。像这样嚷嚷着要“入你的园子”的,一是不明白艾园究竟是什么,二是有某些个人企图

 

艾米回了一个贴:

本悄悄话发给 金凝 于 2009-12-11 06:18:52

谢谢。不过我没设朋友圈。

 

后面的故事就要从我写的那篇《“蜗居”写得好,但我不爱看》开始了。我那篇文章贴出后,金凝也来跟了个贴:

金凝 评论于:2009-12-21 22:55:06 [回复评论]

我也看了蜗居,小说也大概看了一遍,原作结尾和电视是不一样的。其实在小说中,海藻过得更惨,海萍也不过尔尔。作者写得真实,所以在电视结尾处被和谐了一下,以免被广电局称之为影响不好。我觉得吧,把生活中最真实的丑恶给反映出来,就是一种批判,六六也讲了自己写作的初衷,对于海藻的生活方式,她是厌恶的,也很讨厌宋思明。

蜗居轰动,就是因为反映当下社会中最现实的问题。其实现实中比小说更可怕。论文学性,六六的小说顶多是电视剧文学,她的小说很适合改编电视剧。其实国内的人关注什么样的题材的小说呢?第一官场小说,然后商战小说,现在军事题材也很火。然后还有类似于六六这种家长里短,比较现实的小说。青春类的,大多数都是穿越题材,真正纯正的爱情故事已经过时了。还有讲文化古董之类的。

像我们这样在国外呆久的人,这样的题材有多少我们熟悉呢?因为我自己也写作,我就知道让我写官场我肯定写不出来,我要是写那些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国内人没兴趣看,还觉得你在国外受苦活该,顶多就是喝过洋墨水的能产生些共鸣。有时候卖座的不见得写得有多好。六六写得不错,但文学性没那么强,只不过正好戳中当前中国社会的要害,所以才会那么火。

我记得张艺谋要拍山楂树时,有人质疑票房,好像是韩三平不同意拍,因为国内人们对知青题材已经不感兴趣了。我觉得老谋子要拍,一定艺术性很强,但是否卖座很难讲,毕竟国内人的心态实在太浮躁,是否静得下心来去欣赏,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在这里,还能欣赏山楂树,还能欣赏纯文学的东西,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使然,能使人沉得下心去看待。

说白了,就是心态的问题。

 

金凝的帖子写得很长,主要是标榜自己了解国内图书潮流,标榜自己在海外,环境比较洁净,才有纯净的心态欣赏“纯文学”,而国内那些人,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自然欣赏不了“纯文学”。

 

她大概以为在这一点上跟我有共同语言,但我的文章并没这个意思,我相信无论生活在哪里,总有一些人是向往美的东西的,有时读者不得不看一些不美的东西,是因为市面上没有美的东西可看。有很多作者就是站在金凝这种高高在上的位置,想当然地认为国内的读者只喜欢丑恶的东西,而这些作者为了赢得读者,就只写丑恶的东西,这是对读者的误解。

 

当然,我没有指出这一点,因为这超出了我文章的范围,我只针对与我文章相关的内容做了个回复:

艾友友 评论于:2009-12-22 06:12:54 [回复评论]

回复金凝的评论:

我已经说过:“说它(《蜗居》)有现实意义,就在于它能让国外读者了解当今的中国,也让外地读者了解当今中国某些大都市的生活”

我觉得这句已经包括了所说的你在国外不了解中国官场现象,而《蜗居》使你了解了这一点,所以你用你自己做例子反驳我,是多余的。

顺便说一句:有学法律的人指出了《蜗居》的十处硬伤,还有懂中国经济和官场的人指出了里面很多漏洞。如果你是从《蜗居》了解中国官场,就需要注意到这些。毕竟六六本人并没中国官场经历。

你说的“揭露出来就是批判”,我部分赞同,但《蜗居》并没揭露什么,都是大家(你除外,但你为什么要靠读《蜗居》才知道中国官场的情况,我就不明白了)早已知道的东西。

 

这是个很中肯的回复,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反驳她,但这位金凝同学连这也听不得,马上跟帖对我大开杀戒:

金凝 评论于:2009-12-22 08:09:59 [回复评论]

回复艾友友的评论:
我觉得你可能曲解我的意思了,说实话,我还真没有什么反驳的意思在里面。只不过就事论事。况且,我没有把它作为官场题材来看待的,我是回国的时候看的这部电视剧。在我眼里,它就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我讲到官场,是顺便说国内的读者群更关注什么,于是顺带说了自己写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其实国内这些现象,我早就知道,但我觉得你可能过于敏感了,比如说到我一定要从蜗居才能了解国内的现实,还说除了我以外,别人都认识到国内的现实。我也没有用自己的例子去反驳你什么。唉,我随意写写,你至于那么从字里行间去推敲吗?

我的意思其实你没明白。有时候文学就像电视电影一样,叫好不叫座的事情很多,六六火,并不意味着她的文学性很高,我就觉得王贵与安娜写得还不错。我说了她的文章特别适合改编电视剧。那事实上,有很多比她有才华的作家,可能还是默默无名。为什么讲到国内读者群关注什么小说,是因为现在真正关注纯文学的太少,大家都想奔钱途,或者升官,于是这类题材就风生水起。

其实完全就文学方面讨论,没什么其他意思了。

不过,我觉得大家有点一边倒的反驳你的观点什么的(我没什么反驳的),可能你的观点过于条条框框,上纲上线了,写作这东西,没有所谓条条框框来约定。刚才又看了你写得从文化,情感角度分的级别,我觉得挺牵强附会的。还有前面一些观点,似乎客观,其实挺主观。


如果换作艾米,我想她不会这么评述。也能看出你的水品来了。

 

从她这个回帖,我已经知道她是个什么辩风了,客气点说,这是一个“偏科”的人,就是可以写小说,但不能写论说文的人,因为脑子完全是一团浆糊。我回了她一个贴:

 

艾友友 评论于:2009-12-22 08:16:56 [回复评论]

回复金凝的评论:

1、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就没必要再发挥一遍。

2、叫座叫好,跟我文章的观点没关系,你不要按自己的理解,认为我写这篇是因为眼红六六的《蜗居》叫座。

3、请你再把自己的帖子读一遍,看看我有没有误会你的意思。你好像看不明白自己话里的前提和隐含的论点。

无意继续与你辩论,因为你不明白自己说了什么,发新帖就是声明自己的旧帖里没有某个意思,这种辩论很没意思,请到此为止吧。

 

艾米看了金凝的贴,对这人的水平和观点也一目了然,也就是一“二类份子”而已,所以艾米回了她一个贴:

艾米. 评论于:2009-12-22 08:22:52 [回复评论]

回复金凝:

感谢你做了这番表演,让我认清了你。

不是一路人,请你自觉离开这里。

 

黄颜针对金凝的“条条框框”论,回了一个贴:

 

黄颜 评论于:2009-12-22 11:07:52 [回复评论]

回复金凝的评论:

要分清“条条框框”和“分类”的区别。条条框框就是人为设定一些界限,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分类则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现象和本质,按其特征分门别类,以利更清楚地理解和表述。

分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艾友友这篇文章进行了一些分类,但不是条条框框,因为是先有现象和事实,后有分类总结,分类的目的也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只是便于理解和表述。

 

这些回帖都很清楚易懂,但金凝显然不懂,她又回了几个吵架贴,都被删了。过了几天,她咽不下这口气,又在另一篇文章下跟帖,仍然是指责我搞“条条框框”,说不应该给文学分类等。艾米删了她的贴,请她再读黄颜的回复,并指出她自己说的“纯文学”就是对文学的分类。

 

后来,她给艾米写了个挺长的悄悄话(附后),把几年前她如何支持《山楂树之恋》,艾米如何欣赏她的《纽约的冬天》等往事回忆了一遍,然后提到这次的争论,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不理解艾米几年前后的表现为什么这么不同。

 

艾米回了一个简单明确的悄悄话:

本悄悄话发给 金凝 于 2009-12-30 17:36:00

我没有误会你。我不赞成你最近几次发言的观点,这跟以前我认为你某段小说写得好没关系。

 

但金凝显然无法理解“对事不对人”和“实事求是”的道理,她抱怨说:

 

本悄悄话来自 金凝 于 2009-12-30 18:38:01

既然不是误会,即使不赞成我的观点就好好说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不过觉得观点不同可以讨论,不过艾友友的辩论态度太吓人了,下次能不能不那么生硬?

 

真是越发“二类份子”了,诛不倒观点,就诛态度。于是艾米回了她一个悄悄话:

 本悄悄话发给 金凝 于 2009-12-31 13:58:43

不喜欢艾友友的态度就别来艾园,你没有权利对我的博客提任何要求。
拜托别再发悄悄话行不行?根本不是一路人,没什么可说的。

 

这下金凝同学总爆发了,面具也不戴了,戏装也不穿了,撕破了脸皮开骂:

本悄悄话来自 金凝 于 2010-01-01 06:32:13

不是一路人就不是一路人了,也让我看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么喜欢玩自己小圈子,搞小集团,虚荣浮夸的人,幸亏当初没加入你什么艾园。不屑你这种小人了!

 

艾米同学当然就看戏不怕台高了,虽然没有存心导演这出戏,但金凝一上台,艾米就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演员,遇到何种情况,将会如何表演。果不其然,眼看沾艾米光的计划彻底破产,也就不再演怨妇角色了,换了秦疯子的戏装上场。

 

艾米回复说:

本悄悄话发给 金凝 于 2010-01-01 06:32:13

我只说我们不是一路人,而你就要说我是小人,呵呵,这下从心理上占领了道德高地,应该可以住嘴了吧?我就不谢谢你的表演了,说了你也不懂。

 

这位自称出生于八十年代的金凝同学,很爱联想到文革,还把婆婆拉出来做证人,想证明艾园搞的是文革那套。但她不明白,并不是所有经过文革的人,都真正懂得文革的要害是什么的。

 

即便是在文革中挨过批斗,受过冲击的人,也不能保证她身上就没有文革遗风,以小泥山为例,她的家庭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但她现在搞的仍然是文革那一套,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打着“扬善抑恶”的旗号,去干涉别人的活法。

 

看看金凝的表演,我们可以说,她搞的才是文革那一套。

 

1、斗争手法很文革:打棍子,戴帽子,不列举事实,也不拿出证据,就甩出“条条框框”“上纲上线”“牵强附会”“挺主观”的帽子棍子来打击对方。

 

2、措辞非常文革:上面列举的,都是文革里经常用的罪名。而她悄悄话里的“玩自己的小圈子”“搞小集团”“虚荣浮夸”,也都是文革中用来打击对方的习惯用语。

 

3、思维模式非常文革:“小集团”是文革中常用的一个罪名,比如毛泽东搞的多次“路线斗争”,都是为了清除党内的“小集团”。在文革中,“搞小集团”可以成为一个死罪。

 

所谓“小集团”,指的是在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大团体中,搞一个有违大团体原则、有损大团体利益的小团体。但艾园不过是一个私人博客,聚集的是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不违背文学城的办博原则,不损害文学城的利益,也不损害任何人的合法权益,怎么能叫做“小集团”呢?难道一定要热烈欢迎了你金凝才不算小集团?

 

其实金凝的心路历程很简单,她当初没有答应把《纽约的冬天》转到艾园,是因为那时《山楂树之恋》还没走红,艾园只是文学城的一个博客而已,海外原创有不少痛恨艾米的人,如果她跟艾园过从甚密,会影响她在海外原创的人气。

 

过了几年,《山楂树之恋》走红了,艾米的名气大了,金凝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气,愿意先装一把孙子了。这从她强调“当年大家都是真心互相欣赏的笔友”就可以看出来,她并不是真的认为艾米能给她什么指点,大家都是笔友,而且互相欣赏,所以是平起平坐的。我请你指点我,只是要借你的名气,你可别真把自己当根葱,指点起我来了。

 

这从她在《不长记性的艾园》里对艾米对《山楂树之恋》的评价也看得出来,她其实并没把艾米当回事,那么她为什么要那么谦卑地请艾米“指点”她的写作呢?无非是为了借用艾米的名气,让艾米或者替她在出版商面前推荐,或者为她写评语,一句话,是为了她的书。

 

她在我的文章下跟帖,还真不是来反驳我的,原本只是叹一叹写“纯文学”的苦经,表明一下自己纯净的心态和高洁的志趣:就算我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那也没什么,因为我写的是纯文学,像六六写的那些东西,只是电视剧文学,当然受国内读者欢迎,国内读者嘛,生活在那样肮脏的环境里,也只配读那些通俗文学。

 

她没有看到,我对六六的文字水平是非常推崇的,我不喜欢的,只是《蜗居》缺乏新意和美感。金凝以为贬低六六会拉近我们的关系,哪知道却受到反驳,自然满心不愉快,所能想到的自我安慰方式就是:这是艾友友这个没水平的家伙在反驳我,艾米是不会这样的。

 

当艾米也出面对她表示不欢迎的时候,她的脸面实在受到太大伤害。但她仍然不相信这个事实,想以旧事重提的方式,让艾米消除“误会”。等到艾米再次说出“不是一路人”的时候,她终于撕破了脸皮,脱下了戏装,赤膊上阵,不惜到公众论坛去秀一秀自己脑子里的一团浆糊,可能也是想把自己写“死”吧。

 

所谓“表演者”,就是说此人表现出来的感情不一定是真情实感,有时是真的,有时只是表演的需要。大家回头看看金凝的一系列表现,很容易看出哪些是真情实感,那些是虚情假意。

 

演戏演到被人识破的地步,就只能算“蹩脚的表演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