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颜:布什一周不洗澡

(2008-09-08 19:32:19)
标签:

文化

分类: 艾黄信箱
如果美国的布什总统一个星期不洗澡,马上就会成为新闻,报上网上会炒得沸沸扬扬,很可能还会有跟踪新闻,探索布什不洗澡的政治原因、宗教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等等,说不定还能根据此新闻预测伊拉克战争、美国大选以及布什夫妻的婚姻走向。

但如果流浪汉王二一个星期不洗澡,成为新闻的可能性就相当小,可能连地方报纸 都不舍得给他一个小篇幅。

如果布什总统经常性地一个星期不洗澡,媒体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小,到最后就没人 报道他老人家不洗澡的事了,再报道媒体就要垮台了。

当然,我们知道布什总统绝对没有一星期不洗澡,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新闻媒体是干什么吃的:如果有这等新闻,早就被媒体捅出来了。

但媒体似乎也从来没有报道过布什总统洗澡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布什总统天天洗澡,有时一天还洗几次(很多美国人习惯于早晚都洗澡),没有新闻价值。如果一份报纸每天报道“布什总统今天洗澡了”,估计老早就歇菜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新闻的最重要特点:突发性与轰动性。

事件的突发性与轰动性构成新闻的价值。新闻新闻,就是要新,天天发生的事没有 新闻价值,不轰动的事没有新闻价值。

比如王二的妈妈每天精心照顾王二,一日三餐为他做好吃的,王二很享受,这是好事,但这事没有新闻价值。如果一份报纸每天都只报道:“王二的妈妈今天又为他做了一顿好吃的”,不出三天,这报纸就没人买了。

第一天,读者大概还会好奇一下,这王二是谁?他妈妈为他做顿好吃的为什么值得上报纸?第二天,读者可能会买份报纸,看看自己的问题有没有答案;到了第三天,如果报纸还是“王二的妈妈今天又为他做了一顿好吃的”,那报纸就肯定没人买了。

新闻媒体为了生存,只有多多报道“突发的”“轰动的”事件。

所谓“好人好事”,往往是渐进的,重复的,细水长流的,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突发的,轰动的,所以通常不能成为新闻的主角。而那些灾难性的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与轰动性,则往往成了新闻的主角。

所以我们用不着因为新闻报道充满了“阴暗面”而责怪媒体,新闻就是干这个的,新闻的责任就是把那些突发的灾难报道给我们,把那些隐藏的阴暗面揭露出来。

新闻不是告诉我们世界有多美好,而是告诉我们:世界也就糟糕到这个地步了。

但我们可以从被报道的糟糕里推论出那些没被报道的美好。比如你看到中国汶川发生地震,你在为死伤人员悲伤的同时,也推断上海没发生地震,广州没发生地震,全世界其它地方都没发生地震。为什么你这么肯定?因为你知道新闻媒体是干什么吃的:如果那些地方发生地震了,他们还能不报道?

英语里有个说法,叫做NO NEWS IS GOOD NEWS,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艾米有次出差,讲好一到那边就打电话给家里,但过了个把小时还没电话来,家里人都着急了,怕是飞机出了事。那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的新闻频道,而且上网搜寻,看有没有关于某航空公司某航班飞机失事的报导。一看没有,就比较放心了。

这种放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的:如果有飞机失事,媒体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报道。既然没有报道,说明飞机没失事。

如果媒体机构做不到全面迅速地报道突发事件,我们就没理由相信NO NEWS IS GOOD NEWS,而媒体就失去了信誉。

国内的媒体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这就使媒体失去了信誉,人们不敢说NO NEWS IS GOOD NEWS,因为NO NEWS只证明媒体没报道,很可能是不让报道,而不证明没发生。现在国内的电视和报纸都走在了网络后面,人们想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宁愿上网去查,也不相信电视和报纸,因为网络上可能有亲历事件的网友爆料,也可能有无孔不入的海外媒体爆料。

如果你看一篇新闻报道,你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这是不是事实?”,而是“这家报纸是个什么立场?”,那你就不是在看新闻,而是在看“宣传”。

真正的新闻,是没有“立场”的,只向你报道“突发性,轰动性”的消息。新闻一旦跟“立场”沾了边,就不再是新闻,而成了“宣传”。

新闻+立场=宣传

对于宣传,你就要小心了,因为“突发性”和“轰动性”退居二线,“立场”占了 上风,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