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信做答:为什么挨打的总是我儿子?

标签:
心理雷明儿童暴力亲子家庭教育 |
分类: 心理问答 |
【问】:
老师你好,我儿子今年五岁半了。很可爱,也很懂事。有一件事让我很烦恼,他经常能够被小朋友欺负,在幼儿园里没有朋友。其他小朋友反应,他就会找老师告状,一有点事情就要哭。元旦和朋友聚会,朋友2岁多的孩子抢了我儿子的铅笔和画纸,他不知道抢回来,只会冲着小弟弟大叫:“快还我的画,抢我的东西,我真想揍你一顿”。可实际上他只是说说,没有行动。
他自己要求去学跆拳道,这样别人就不会欺负他了。我认为不应该教孩子打架,但是面对别人的欺负该怎么办呢?还有重要的一点,我发现孩子有时候分不清欺负和打闹是不同的,经常他把孩子之间的打闹当成了欺负,而去打抱不平,最后自己又有被人打。请教老师,我该怎样教他?
【答】:
首先,小明不得不为那位“抢了您儿子的铅笔和画”的2岁的小宝宝说一句话,他真的没想“欺负”您的孩子。宝宝在2岁的时候,还无法建立明确的『物权』概念,在一个2岁宝宝的世界中,没有“你的、我的、我们的”这样的概念,他会认为,既然我自己的玩具可以和父母一起玩,那么别人的玩具当然也可以和我一起玩喽!当您的宝宝对着一个2岁的宝宝大喊“快还我的画,抢我的东西,我真想揍你一顿”时,对方那个2岁宝宝根本理解不了。
唉!冤枉啊!
然后呢,咱们来解决您的宝宝的问题。您要知道,在4、5岁的宝宝的世界中,彼此打一下或者踢一脚特别正常,因为大家都是4、5岁的小宝宝,都没有学会使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所以在孩子的世界中,彼此间的肢体表达会比成人世界频繁得多。您作为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一下,会不会立刻就用成年人的判断标准去判断呢?把孩子之间的非恶意肢体互动解读为“欺负”,是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父母很容易出现的误判。
您说到“孩子有时候分不清欺负和打闹是不同的,经常他把孩子之间的打闹当成了欺负”,这就说明您孩子的委屈,至少有一部分是来自判断错误,他很可能也把别人和自己之间的“打闹”理解成了自己受到“欺负”。如果这时,孩子向妈妈诉苦“我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一下”,而妈妈又不在现场,无法判断这次“打一下”的性质,立刻表现出愤慨“你怎么又被人欺负了?”那么,孩子对正常打闹和欺负的判断,就会在妈妈的武断言语的作用下,被误导,将来更难分清打闹和欺负的区别,来自误判的委屈也就自然更多。
好在,我看到您的孩子正在学习,当他分不清“打闹”和“欺负”时,他会去“打抱不平”,然后又被人打。那么,孩子就会在一次一次这样的互动中,逐渐学会正确的判断,哪些是闹着玩?哪些是强凌弱?虽然孩子被打,妈妈不开心,但是妈妈必须明白,孩子之间的这种互动恰恰是他学习正确人际互动的机会,父母最好不要干涉和评价。
当孩子因为这些而不开心时,父母应该及时调动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冲突”上转移开,让他在看电视或者做手工之类的事情上开心起来。
在“铅笔和画”这次冲突中,我从这位妈妈的一句表达“实际上他只是说说,没有行动”来看,妈妈似乎对孩子“没有行动”带有一丝惋惜,妈妈在内心貌似有点点期待,期待孩子动用暴力保护自己吗?
我的建议是:
1,让孩子去学习武术或者跆拳道,没错!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培养意志品质。
2,让孩子在和别的孩子的小冲突中,自己学习分辨别人的行为性质,不要干涉。
3,当孩子学会了跆拳道以后,孩子会找机会运用,这时候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胜利”予以引导。
4,孩子会“打抱不平”,说明孩子会『示强』;孩子会哭会告状,说明孩子会『示弱』。示强和示弱,都是人际技巧,孩子都需要掌握,才是一个人际能力全面的孩子。只会示强的会变得盛气凌人,只会示弱的会变得怯懦萎缩,一旦养成习惯,都会让孩子在长大后面临『人际疏离』。好在示强和示弱您的孩子其实都会,没什么大不妥!
5,您可以让他学习跆拳道,作为对示弱过多的弥补,但,请在他学习了之后,注意对示强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评价。从您对孩子“没有行动”的不满情绪判断,您内心期待着孩子暴力示强,所以这一点建议对您才是最难的。
如果您有任何【家庭亲子教育】方面的问题,欢迎您给我们发电子邮件,邮件地址在我的博客首页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