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 收拾好离愁别绪(图)

标签:
健康 |
分类: 我的日志 |
奥运会后
8月24日夜,奥运圣火在鸟巢夜空中缓缓熄灭,北京奥运会曲终人散的时刻终于到来。对绝大多数参赛运动员和观众来说,北京奥运会的17天将成为一生中难忘的时光。在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无数个泪盈于睫的瞬间,我们共同见证光荣与梦想,我们一起分担荣辱与悲喜。
然而,终于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告别绚丽的奥运赛场后,运动员和观众都将回到自己现实的生活中。当人们从极度狂欢的氛围中抽离,大多数人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调整好心理上的落差,平稳归位于现实的人生轨道。健康863心理网的筱丹老师认为,这是运动员和观众在“后奥运时期”共同面临的问题。
每一届奥运会的结束都是不少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分水岭,有的人就此走向辉煌,有的人归于沉寂,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则从此退役。而不同的结果往往和他们此时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功成名就的膨胀,功败垂成的沮丧,无所作为的失落和身份面临转换的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都对他们日后的竞技生涯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要平稳渡过这段敏感时期,需要运动员的自我调适,也需要外界的心理干预。首先运动员自身应树立良好心态,对自身能力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准确进行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胜负得失,为未来做好规划,并学会适度宣泄负面情绪,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避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教练、家人、朋友也应给予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相关部门可引入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尽快摆脱亢奋、消沉、愧疚、焦虑等等负面情绪,勇敢迎接新的挑战。
而对观众而言,从激烈的赛场归位到平淡的现实中,同样需要一段心理调适期。如火如荼的17天里,无论是精彩纷呈的竞技盛宴,还是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都让人们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告别普通个体在洪流激荡中的奇妙历程,大多数人此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空虚和迷茫感,无法全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要安然度过这段心理低潮期,观众需要转移兴趣点,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适时转移到其他活动中,采取迂回的办法,逐渐退出观众角色,走出非常状态,避免继续沉溺于奥运的情境中,同时,把奥林匹克精神带入自己的社会角色中,用“更快、更快、更强”的昂扬精神来激发进步的渴望,认真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应有的进取心、创造力和责任感。
在依依不舍中,北京奥运会尘埃落定。那么多感染过我们的年轻脸庞,来自人山,又将回到人海。典藏最珍贵的记忆,收拾好离愁别绪,让我们回到各自的轨道中努力前行吧。今天的再见,是为了他日更好的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