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2009-12-14 17:10:24)
标签:

旅游

世界各地

欧洲

东欧

捷克

克鲁姆洛夫

摄影

休闲

游记

分类: 世界各地旅游

从高处望克鲁姆洛夫市镇(Down Town),宛如镶嵌在伏尔塔瓦河上的一颗珍珠,环形的河道把市镇圈了起来,仅有一处和陆地相连,地图上恐怕再找不到类似的城市,这也是小城的独特之处。

 

游览克鲁姆洛夫,不能不提到我们入住的酒店 - “玫瑰酒店(Hotel Ruze),不仅因为它是一间五星级酒店,还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在这个城市的地位。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玫瑰酒店位于伏尔塔瓦河边,四翼围成一个矩形建筑,中间是院子,正对Horri街。外墙绘有Graffiti壁画,图案层次分明、细节突出、立体感超强。屋檐下的装饰画原先是圣人象,现已改成花卉。它的南面是临河的露台,摆放着餐桌和烧烤炉,天气良好的话,客人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公园和伏尔塔瓦河右岸迷人的景色。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十六世纪八十年代,此楼被用作修道院和神学院,建筑风格属哥特式,1773年为军队征用,1889年军营迁出后改为酒店,取名“玫瑰(Ruze)”沿用至今。由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用途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一直在变,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恢复到文艺复兴风格。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酒店最大特色是没有一间房布置相同,包括床上用品,尽量展现历史风貌。标准间单人床尺寸窄,体型大的不够地方翻身。床罩、床单图案都很古典,感觉很特别。客房面积大小不一,像这一间是斜坡顶。地板是单层的,走在上面会震动,动作不能太大。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家具配套散发着浓浓古意。有趣的是房内抽水马桶高得出奇,身高1.70以下的,坐上后竟脚不着地。第二天早上大家议论最多的就是如厕的窘相。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游客对酒店的评价分歧,有的称最多值三星。我想其实几星级并不重要,要紧是体验,是入住后的整体感觉。看看餐厅内挂的曾在这里入住和用餐的名人像,恐怕不难找到答案。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我们很难揣摩这些人入住后的感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能吸引那么多名人入住,已经证明了它的号召力和价值。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酒店所在的Herri街弯曲狭窄,却是主要街道。左手边是圣·维特斯(St.Vitus)教堂,再往前便是城市中心的市政广场。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尖顶的圣·维特斯(St.Vitus)教堂气势宏伟。克鲁姆洛夫有两个高塔地标性建筑,一是古堡区位于高地的彩绘塔,再就是位于伏尔塔瓦河畔、与玫瑰酒店为邻的圣·维特斯教堂。前者象征城市世俗的权威,后者代表神圣的基督教权威。教堂兴建于14世纪,初期只是一个小礼拜堂,15世纪后多次改、扩建,成为古城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1995年列为国家文化古迹。除了礼拜,教堂也会举行一些宗教音乐会。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这就是市政广场,形成于中世纪,同大多数欧洲城市一样,广场呈四方形,周围建筑建于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特点是在早期哥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元素或风格。广场中间的喷水池最初是作为救火蓄水用的,后改建成喷水池。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1680年欧洲流行黑死病,小城也难以幸免,很多生命因此消失。为了纪念死者,1714年,市政当局决定修建纪念柱,耗时三年。纪念柱顶上是圣母玛利亚的塑像。底下是六角形的水池,纪念柱周围立有八个圣人和城市保护者的雕像。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市政广场的另一侧。这里竟有一家上海饭店,就在灰色小楼的底层。好奇心驱使我们推门入内,老板娘立即迎上来,招呼我们入座,可惜时间不够,只能寒暄几句,饭店在此立脚已经多年。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这两栋房子在纪念柱对面,曾经作为市政厅。公元1300年打下第一块基石,十六世纪在主楼旁加建了一栋小楼,兼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早期是卢森伯格家族的私产,后被修道院长、商人市议员等买下。1600年起成为市政厅,城中不少名人、贵族的婚礼在此举行,1670年后成为市长官邸和办公室。现在是博物馆和市政办公室。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克鲁姆洛夫有居民约14,000人,主要靠旅游为生,冬季游客罕至,小镇十室九空,商铺大多停止营业,街上很少见到行人,自然,我们想买些纪念品包括出名的铅笔和玻璃制品等的指望也无法实现了。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从不经意间来访到依依不舍离开,我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旅程。克鲁姆洛夫虽小,带给我们的却是震撼,留给我们的是美好的记忆。就像这门上的脚印,曾几何时,我们把自己的脚印也留在了这里。 

伏尔塔瓦河畔的明珠(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