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黎族:跨越千年的传奇技艺

(2008-11-24 14:48:09)
标签:

旅游

    在中国波涛浩瀚的南海上,海南岛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黎家人自古以来就在这个岛上繁衍生息,辛勤耕作,黎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将继续在这个富饶的宝岛上生根、开花、结果——这里不仅有走过3000年的黎家树皮布,古老的“钻木取火”技艺,更有被称为活在民间的海南“敦煌艺术” 的黎族纹身,还有最后的黎族制陶工艺继承人……

海南黎族:跨越千年的传奇技艺

海南黎族:跨越千年的传奇技艺

走过3000年的黎家树皮布

    海南地方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奇特的文物,这是一件用树皮做成的衣服——深褐色,手感粗糙,质地较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匹联系起来。海南省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部主任王海昌说,这件树皮衣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是黎族先民用以遮羞、暖体、防身的衣裳。

    黎族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代典籍记载,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岛便出现了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布做冠的记载,当时边疆少数民族还以树皮布制衣裳、被褥。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由于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唯有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遗留了下来。

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据清代琼州定安县知县张庆长(1752-1755在任)《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几经周折,我们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什定村找到一位名叫黄运英的老人。老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树皮布的半成品,这是博物馆委托他做的一件树皮衣,黄运英告诉我们,现在见血封喉树很少了,制作这件树皮衣所用的树是相关部门特批的。因为现在树皮布已经退出了人们生活之中,只有博物馆需要馆藏或备研究之用老人才会经有关部门批准后砍树制作。

    黎族先民为什么会选择见血封喉树作为树皮布的原料呢?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王海昌介绍,黎族地区可以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有很多种,如见血封喉树、厚皮树、黄久树、构树(构树古代称豰树,学名楮树)等,但是见血封喉树加工出来的树皮布品质最好,除此之外,黎族先民大多生活在偏远封闭的山区,毒虫蛇兽随处可见。见血封喉树的树皮质地坚韧,有很好的屏蔽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毒性所以还有良好的防虫功能。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居然掌握了一套防毒解毒的方法,于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树木就这样变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制衣原料。

    黄运英老人告诉我们:选好树木,按照所制作物品的长短砍下树干,用刀在树干一端砍一圈,然后用刀背慢慢地从上往下敲打树皮,使树皮与树干慢慢地分离,刀背不停地敲打树皮,使树皮越来越多地往外翻,直到树皮与树干完全分离。

    分离后的树皮像一个圆筒,将分离下来的树皮拿到水里搓洗,同时在石头上拍打。黄运英老人说,树皮反复几次后就会变软,直到感觉树皮完全柔软适中便可以拿去晾晒了。在晾晒过程中,树上的绿皮会自然脱落,晒干后树皮就成为柔韧的树皮布了。之后制作树皮布时用刀把圆筒状的树皮纤维剖开,再用竹针系上麻线缝制就可以了。

古老的“钻木取火”后继无人

    我国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很多,但目前除了黎族的钻木取火能证明其取火方法的存在外,其他的考古无法证明。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陈法英是钻木取火的传承人。56岁的老陈所用的钻火板是一根长长的木头。他告诉我们,这是本地话叫做中平木的一种树木,即使是这样的木头,如今也很难找,因为这种木质不软不硬,是钻木取火的最佳材料。钻杆则长50到60厘米,用硬杂木制成,粗细适中,直径3到5厘米,下端略尖,如圆锥状。

    老陈对我们说:“取火时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刚开始和爷爷学习的时候,自己钻了几百次都钻不出来。刚刚出现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

说着话,老陈起身,开始去林中寻找什么东西,他最后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在上面取来了干透了的苔藓,老陈找到这个格外高兴,因为“这东西是取火最好的引燃物。”

    老陈一边用力地转动钻杆,一边低下头用嘴吹着空气,时不时地把取来的干苔藓加入其中,就在凹槽的上方,还堆放着易燃的芯绒、椰子的纤维和木棉絮等,渐渐地,老陈加快了钻木的速度,看着凹槽里已经开始冒烟,接着,老陈用嘴用力的一吹,火苗燃了起来。

    成功了,看着老陈满头大汗和满脸的欣慰,我们在试想,在原始社会,人类第一次钻木取火的成功是怎样的一种喜悦。

    老陈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靠着爷爷传给的一种野外生活最为基本的技能,竟在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陈自己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外面上大学,另外一个在家上小学,这两个女儿,无论老陈如何劝说,都不肯学习这样技艺。老陈又想到了自己的侄子,可是侄子也是不肯向老陈学习。据老陈介绍,女儿侄儿之所以不愿意学,一是他们认为这是一项很落后的技术;二是目前钻木取火的木材也很难找,有时为了找到“中平木”,要在大山里跑上几天;还有就是钻木取火看起来很简单,但里面包含着许多技巧,取火既要有足够的力气,又要掌握好技巧、火候,女儿家力气不够,侄儿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这项技艺。

    据老陈介绍,如今,懂得这项技艺的人已经不多,除了白沙、昌江等地还有个别老人掌握,在全省已经不到5人。

    找一个合适的人,把它传下去,如今成了老陈心里最为着急的事。

活在民间的海南“敦煌艺术”

    祭台上燃着香烛,摆满着供奉用的祭品;掌管祭祀的老者缓缓念出祈求祖先保佑平安的词句。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正等待着一场神圣的仪式……

    这是大山深处一个黎族小村落为这个女孩子举行的成人礼。仪式结束后,她的身体将被刺上一种特有的文身黎族方言文身。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

    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文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文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关于纹身的起因,民间有许多说法,最流传的有两个。传说一是:黎族祖先有一个女儿,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后“约加西拉”(鸟名)就含着谷类来养育这个婴儿成人,为了不忘记养育之恩,后代的黎族妇女在身上涂上各种颜色仿效“约加西拉”鸟翅膀的花纹。

    另一个传说是:黎族的祖先有一个叫乌娜的姑娘,貌美善良,连远在京城的皇帝听到后把乌娜选入宫中。后来,乌娜在宫中忍受不住对恋人的思念,偷偷逃到了海南岛,将自己的脸上刺下了斑斑驳驳的痕迹,皇帝看到她模样改变了便离开了,从此乌娜和自己所爱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据史志记载,黎族来源于古越,而古越人又有纹身的习惯。古越人作为海洋民族,他们崇拜龙蛇,认为在身上刺了花纹,下水之后,龙蛇就不会伤害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极少改变,世代相传成为黎族妇女纹身的俗规。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

    当代专家学者们认为,纹身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它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产物。纹身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特别是与外族人发生战争时,纹身、服饰就是“自己人”的最鲜明的标志,是黎族历史上最壮观的文化现象。

    现今,你走进黎寨就会发现,凡是上了年纪的黎族妇女,在她们的脸上、胸部、四肢等部位,都纹着蓝色的花纹图案,她们对祖先图腾的崇拜,这些图案给她们平添了几分迷人风姿,深藏着神秘笑靥,她们以此为美,她们会娓娓地向你叙说关于纹身的故事——那感觉,就象你面对一幅生动的“敦煌壁画”。这些用血肉彩绘出的生动、斑斓的图画,为黎族的历史增添了璀璨的色彩,是一个民族沧桑的见证,仿佛是3000年前一幅幅“敦煌壁画”的活灵活现。这些各式精美的文身图案令人惊诧。用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的话说:“纹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哪一个民族像黎族这样保存了3000多年,至今还能找到它的遗存,实在是一个奇迹。”

海南黎族:跨越千年的传奇技艺

最后的制陶工艺继承人

    前不久,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传承人名单中,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的羊拜亮老人,被确定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听说我们要来采访和观摩她的制陶工艺,羊拜亮阿婆和孙媳妇文亚芬老早就准备好制陶用的黏土。文亚芬首先介绍说,制陶用的是一种灰色黏土,要从外面挑回来晒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再用筛子筛,反复多次把土变成细细的粉末才能用。

   在文亚芬说话的时候,阿婆蹲在地上,已经熟练地在泥粉里倒上水,拌成泥团,像和面一样把土和匀。这时她站起来,取出一块泥团拿到板凳上,铺压成薄饼状以后,再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饼划成圆,陶底就做好了。

    她又取一块和好的泥团搓成条状,沿着陶底粘好,再捏扁。这样一层层绕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钵状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压实、抹平、抹光,最后她还专门在陶器上沿安上两个耳朵。做好这件陶器,老人花了一个多小时。

    “做好的陶坯还要晒上6至8天,完全晒干后,才开始烧陶。”文亚芬说。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2到3个小时才能烧好。

    “来看阿婆制陶的人很多。”文亚芬自豪地说。有一次来了一车人,还把她们做的陶器全买走了。一对黑人夫妇甚至要请她们去美国玩,但她们谢绝了。

    据海南省文物部门统计,海南省现已查明的古窑址有19处,其中有7处陶窑,1处陶瓷窑,11处瓷窑,它们分布在澄迈、陵水、定安、琼海、万宁、儋州、三亚、东方、乐东、白沙等10个市县。传承了久远历史的黎族制陶术,至今仍保留着露天烧陶的传统,而我国最早的烧陶方式也是露天烧陶。

    传承久远历史的黎族制陶术,其生命力之强让人喟叹,它犹如一部“活历史”,真实地再现着古时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然而时过境迁,流传了数千载的黎家制陶术,在和现代文明的交错融合中早已显出疲态及溃退态势。与此同时,许多黎族少女也正在疏远黎族制陶术。就保突村而言,该村绝大多数黎族村民如今都用上了铝制锅,但这些家庭仍保留有釜、罐、蒸酒器、酒瓮之类的土陶器,且这些陶器大多是自产自用。

    文亚芬说,她年轻时就学会了制陶,但现在她老家已没有人制陶了。即使在保突村,现在也只有她们一家人在制陶。阿婆还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也教会。因为现在阿婆成为制陶的传承人,所以她们家后辈的女人也有责任把这个手艺学会学好。

    “国家现在这么重视,还要给钱保护,所以再艰难也要把祖先的东西传下去。”阿婆是这样对她们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