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女人们的传奇技艺

标签:
旅游 |
多数人初识大理,大抵源于两处:金庸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诏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一曲“蝴蝶泉边来相会”,更将大理风光唱遍大江南北。2008年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笔者来到巍峨壮丽的苍山下,来到碧波荡漾的洱海边。在五天的行程中,由于采访内容多与白族女同胞有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标题——
大理白族女人们的传奇技艺
纳吉获祥香荷包
而最具特点的当属云南鹤庆山区白族编织草编荷包。草编荷包,由核、壳和配饰组合而成。荷包核,是荷包的骨骼。多用核桃、板栗等硬壳果实和阴干的佛手、石榴、白芸豆等有形或有味的果实为料。荷包壳,即荷包的形体。多用经加工处理过的龙须草、香茅草、松针、麻皮丝、白头翁叶绺等含纤维多、韧性较好的植物,运用结、瓣、捻、搓、拧、串、盘等各种技法,编缚在核上,成为荷包的造型。
草编荷包堪称是一种艺术品。一是造型多样而美观。常见的品目有称之为福寿绵长的重台葫芦、吉祥如意的藕盘桔子、年年有余的鲤鱼、大吉大利的雄鸡、龙凤呈祥的龙凤拱日、早生贵子的石榴托枣、百年好合的并蒂莲花、岁岁平安的花瓶插谷穗……凡是吉祥图谱中的奇花异草、珍禽宝兽、器具物品、日月星云等吉祥物,多是草编荷包造型的图谱。再是工艺卓绝,风格独特。草编荷包将草编与刺绣、插花、绘画融于一体。编织时以疏托密,以密衬疏,以粗配细,搭配重叠,强化了整体感和装饰效果。制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还考虑到佩饰者的“视象观感”,故在编织荷包时,使用了一种“套编”工艺(即今日流行的“三维”法),这样,作品在观者的心理、视觉、触觉上,便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草编荷包形粗质细,古朴独特,多姿多彩便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族的送荷包习俗,贯穿于人生生命历程的始终,同时,亦伴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家中添丁生女,在“三朝”日,亲朋好友要给孩子送来老虎、石榴、葫芦、谷穗等造型的荷包,借其象征,祝新生婴儿有福有禄,长命百岁;祝产妇平安是福,百子常留,若为老人祝寿,送的荷包是佛手、桃子、马鹿、白鹤等造型,寓寄福寿满堂、鹿鹤遐龄的美好祝愿。办喜事给新人送的是喜鹊登梅,鸳鸯交颈、莲开并蒂、龙凤呈祥造型的荷包。
在一些民俗活动中,人们要佩戴草编荷包增添气氛。端午节,人们要佩戴用艾、菖蒲、薄荷、马鞭梢与鲜花共同编成的药荷包驱瘟祛病。赛宝会,人们要将各自编织的荷包挂在各家门口展示,供众人观赏和评选。敬老节,人们又要将蝙蝠、松果、百合造型的荷包送给老人,借其象征祝老人多福多寿,长命百岁……荷包在青年人手中,则成了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信物和“媒人”。青年男女聚会时,若某个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他便会把自己系着的荷包抛给对方。若这个姑娘也喜欢抛来荷包的小伙子,她会接住对方抛来的荷包,并把自己的荷包抛给对方。
大饱口福食鲜花
白族因喜欢白色而得名,素雅是白族人永远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造就的白族在饮食上也追求一种素雅清淡,鲜花食品便是根植于对素雅清淡的追求,而应运产生了。
白族食鲜花,比较古老比较传统的是白杜鹃花,这花长在马耳山 2500米海拔线以上,是上好的鲜花食品。每年的三、四月份,马耳山上消融的雪水,将整列大山浸润得像翡翠一般,这时满山遍野的白杜鹃花便应时而放,背上背箩,唱着浓浓的白族乡音调子,到山上采撷来那雪白的白杜鹃花。回到了三方一照壁,或者四合五天井的院子里,除去白杜鹃的花蕊,然后在清亮的马耳山山雪水里,漂洗干净,经过沸水的煮沸,浸泡上三天三夜,主要防止中毒,沥干水份,就可以做出美味的各种菜肴了。如果喜欢口味浓重的可以炒吃,喜欢清淡的可以跟蚕豆米炖了吃,那野劲,直让你过了好几年都还在回味。
另一道鲜花食品,要到金沙江边才能吃到。那花叫攀枝花,长在江边高大的攀枝花树上。炎夏时节,火红的攀枝花,开得正是红火。这时便可以拎一枝竹杆,爬上攀枝花树,摘下那攀枝花,将攀枝花凉干,到了大冬天,就可取些凉干了的攀枝花,再找出一枝腊猪蹄子。放入云南祥云人烧制的土锅中,之后在栗炭火上慢慢地炖来。在那乳白的猪蹄子汁液里,放进红艳的攀枝花,真是一幅绝美的静物画。这时偶遇邻里,便会问:“要请(云南方言:请,吃的意思。)什么了?咋过这样香!”
比较普通的鲜花食品,是青菜打花包的时候,这正是“冬天过去了,春天还远吗?”的时节,青菜经过一个冬天的生长,已经成熟得像位准备出嫁的姑娘……肥实的花苞顶在花杆上,真正有了那种含苞欲炸的力量,这时就赶快掐了它们。早了,没有那种饱胀的舒适感;晚了,便瘦骨伶仃了。这种菜白族人的方言叫做冲菜,将那水灵灵,嫩丝丝的菜花拿回家,可要非常注意螟虫啊。清洗干净了,将青菜花放进滚沸的开水里,盖上盖子,翻两翻便有一股子冲鼻子的特殊辣味,扑鼻而来。辣得叫你打几下喷嚏,全身都松活了一大截,那才叫舒服哩!
倒是有一种普普通通的南瓜花,是白族人最有创意的食品。七、八月间南瓜遍地滚的盛夏里,有一些开得鲜丽无比,不结果实的雄南瓜花朵,完成了自己授粉的神圣使命后,不久便会结束了自己艳丽的一生。白族人不埋没它们的,可以用来它们来做成一种叫做囊煎的食品。采了南瓜花,不要弄破它们,除去花粉、花蕊、花蒂。然后就用铜锣锅焖一锣锅糯米饭,等糯米饭焖出来,放凉了它们,在糯米饭里加进化油,陈皮,花椒,辣子粉……佐料,将这些糯米砣做成能被南瓜花朵包住的大小,用南瓜花包了它们,放油锅里煎,这就是形象生动的囊煎的来历了。
别具一格扎染布
75岁的张亮宵坐在自家的织布机上纺布,这架和她年岁相仿的老织机上做出来的棉布,最终将被用来制成扎染桌布和其它布艺。张老太太生活的周城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约20公里,为著名的扎染之乡,当地有多家扎染工厂和家庭作坊。
扎染古称绞缬,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扎染的主要染料来自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被染的布一般就是生白布,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村里的妇女将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染厂或各家染坊。
染的程序也不复杂,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反复染过几次后,取出晾干,拆了线熨平整,就是一块带各样图案的扎染布。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这跟烧制陶器的道理一样。
与化学染料相比,板蓝根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扎染如此受欢迎,还在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现在,由蓝白两色构成的扎染布不仅远销世界和全国各地,而且被形形色色的游客带回各自的家乡。而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仍喜欢戴一方自己染的扎染布,一到赶街的日子,蓝蓝的、花花的一大片,晃得像开满野花的原野。
苦甜回味三道茶
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最早见于徐霞客的《滇游日记》,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中提倡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三道茶”,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同样具有很深的哲理,其质朴的道理是告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要先苦后甜。只有勤劳,才能幸福。生活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而第三道“回味茶”,是提示人们每走过一段路程之后,都要回头总结一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错。把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寓教其中,这不能不说是白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白族人民乐天自信、热情好客、追求稳定和谐的民族性格。
品尝白族“三道茶”,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喝茶与品茶,而是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现已发展到茶文化层次。“三道茶”中的每一道茶都伴有三五个歌舞节目,饮茶时可边品茶边欣赏文艺节目,既有解渴歇乏之宜,又能赏心悦目地鉴赏白族歌舞。至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年轻漂亮的白族青年便会来邀请宾客共舞,当你置身在浓郁的白族文化氛围里,定会产生你就是“美丽多情的金花”或你就是“朴实、勇敢的阿鹏”的感觉,使你的旅途增添一层梦幻的色彩。
我细细观看了制作“三道荼”的过程,这被客人们一饮而尽啧啧称奇的几口茶水,原来需要很深的功夫和技巧。水不是热水器里半温不开的那种,舀自洱海的水需要铜质壶具发火烧开。茶叶要选春尖芽叶,放在土砂罐中加热,快速抖动,簸振,让茶叶在茶罐中翻腾不止,直至茶叶发泡,发黄,生脆,冒出缕缕香味,才能把开水冲入。三喷三落,以此往复,边喷边抖,抖一百抖,尚见茶水在喷,方见其烤茶功夫到家。在大理,人们又把类似的烤茶法叫百抖茶,抖时水落,停时水涨。这般泡出的茶,免去了茶叶本身生涩之感,喝起来,芳香四溢,美味满口。据说,这等功夫茶容易让人上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