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万人狂欢的目瑙纵歌

标签:
旅游 |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块富饶的绿色宝地,人在画中游、彩云画中走、孔雀画中飞,千里边疆连接着各族人民兄弟情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传唱的就是这里,金孔雀开屏的地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里的景颇族山居,穷,但是耿直。一旦将你认做朋友,可以连心一起掏给你,两肋插刀,极讲义气。这也几乎是云南所有山地民族的共性。
景颇族:万人狂欢的目瑙纵歌
“山头族”的艰辛迁徙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部,西南、西北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达 503.8公里。
每年正月十五,来自四面八方的景颇族人民,都会穿戴盛装,成群结队地向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县城进发,他们快乐的笑容和鲜艳的服饰,都在向外人宣布,目瑙纵歌就要开始了。
每年的目瑙纵歌,对于德宏州景颇歌舞团的团长石勒干来说,都意味着最忙碌的几天就要开始了。从2002年起,每年举办目瑙纵歌大会时,现场播放的音乐,都是由他来创作的,在超过万人的舞蹈现场,最能够带动人们情绪的,就该算这些欢乐的景颇旋律了。
这些年,目瑙纵歌这个民族节日,已经成为德宏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举办目瑙纵歌活动,每年都能为当地带来不菲的收入,而且,目瑙纵歌还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所以,作为一名景颇族的音乐家,石勒干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很重。
现在为了发展经济,发扬景颇文化,方便游客参与,当地政府有时也将时间略做调整。目瑙纵歌当初是为最大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在景颇山寨,目瑙纵歌按其内容可分为祭祀木代贵的“木代”目瑙,出征的“达如”目瑙,重大迎宾或节庆的“克拉”目瑙,祝寿举行的“柱罢丽”目瑙,起义时的“共润”目瑙等10种之多。
目瑙纵歌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合成词语。景颇族共有景颇、载瓦等五个支系,目瑙是景颇支系的语言里,集体歌舞的意思,而纵歌则是载瓦方言中,集体歌舞的意思。这两个词合起来,就形成了目瑙纵歌。
目前景颇族全部人口不到20万,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而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也有少量的分布。
从雪域高原到西南亚热带的山地丛林,景颇族的祖先费尽了周折,才找到了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所以,为了铭记先民迁徙与创业的艰辛,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每年的正月十五,景颇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节。
这是来自天堂的舞蹈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可是,景颇族为什么会跳目瑙纵歌呢?传说中,最早只有太阳神才会跳目瑙纵歌。有一年天上出了九个太阳,万物濒临灭绝,就公推百鸟去求太阳神。百鸟飞到太阳宫,碰巧看到了太阳神跳“目瑙”,就学会了舞蹈,并博得太阳神的欢心,于是,天空只留下了一个太阳。百鸟返回大地后,就把这种舞蹈教给了景颇族人民,这就是目瑙纵歌的来历。
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鋩)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
各景颇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饰,在瑙双的带领下,列队加入纵歌队伍中,舞场中鼓乐声和着景颇族歌声响彻整个广场。男子手中长刀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妇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绢翻飞,衣服上、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鼓声、锣声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景颇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舞场上,一些景颇族妇女不断将竹筒中的水酒敬给舞者。
成千上万的舞者在瑙双带领下,沿着他们心中祖先迁徙的路线,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上万人的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舞步随之改变,毫不紊乱。围观者经不住壮观场面的感染,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舞场一般可容纳数万人同时跳舞,时间可以持续 10多个小时而不散。目瑙纵歌跳双不跳单,一般通常为四天,举行目瑙纵歌之前要请董撒测算日期。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德宏相邻的缅甸各地都派出数百人的代表队祝贺和参与,目瑙纵歌又增进了中缅两国友谊。
为目瑙纵歌去“赌石”
只要有场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进行目瑙纵歌,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但是,怎样保证大家都按照一个节奏来进行舞蹈呢?这就要依靠音乐了。
石勒干从小在景颇山寨长大,年少的时候,他就喜欢吹笛子,听大人唱悠扬的景颇山歌,后来进了县里的文工团,走上了专业的文艺道路,而最让他高兴的,是可以为从小就喜爱的目瑙纵歌创作音乐了。
当时的石勒干还很年轻,刚刚进入专业的文艺团体,就参与这么大型的活动,让他十分激动,他一边学习,一边按照自己从小就有的景颇音乐的感觉,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目瑙纵歌曲。
上世纪后半期,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得到了比较好的恢复,但是,景颇族音乐感染力不强的弱点,让石勒干十分着急。景颇族本身只有洞巴,象脚鼓等少数几种乐器,很难拓宽它的音域,石勒干意识到,音乐已经成为目瑙纵歌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他该怎么办呢?
石团长家所在的村子,就是信奉基督教的,到教堂去参加宗教活动,是当地村民很普遍的行为。因而,石勒干从小就非常熟悉西方音乐,而西洋乐器宽广的音域,也让一直苦苦寻找答案的石勒干,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景。他开始谋划在景颇族音乐中,引入西方乐器,从而达到拓宽音域,增强表现力的作用。
德宏州靠近缅甸,而缅甸是世界上惟一的生产珠宝级翡翠的地区,自古以来,玉石生意就是这一带十分兴旺的行业,缅甸玉石商人经常会把很多没有经过打磨的玉石原材料拿过来,让顾客预测出价,如果价格合适,就会出售,而购得原石的客户则要凭借运气,看看买到的到底是无价之宝还是废物一块,这就是赌石。赌石的风险极大,但同样,利润也极大。石勒干就和几个朋友,凑钱去买了一块原石,他们也要赌石。
然而,石团长还是被人家骗了,那个玉石根本上就是假的。当时总共要赔两万多元,在八十年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本来,大家都是为了目瑙纵歌,才冒这样的险,结果却落到这个结果,他们很委屈,但生活,总还得继续。
石勒干从小在景颇山长大,他是大山的儿子。沉稳是大山的风格,永不放弃是大山的特性。虽然那一次赌石没有成功,但是使用西洋乐器,已经成为石勒干丰富景颇音乐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石勒干就坚定了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元素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如今,石团长在创作目瑙纵歌音乐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加入了这些西洋音乐的元素,而在景颇歌舞团的乐队中,也有了长号等乐器的存在。而石勒干并不满足,他总想着继续加入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在文化属性上的先天矛盾,在他的头脑中,似乎荡然无存。
今天,在德宏州的州府所在地,陈列着一把号称“天下第一刀”的景颇长刀,在这把景颇长刀的刀身上,就镌刻着目瑙示栋的图案,这图案,一直鼓励着像石勒干这样的景颇人民,打造属于景颇人民的目瑙纵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