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剧院

(2022-10-17 19:22:42)
标签:

老城

剧院

记忆

分类: 散文

老剧院

老剧院建于哪一年不得其详,应该算是与我同龄。因为从外墙看,一水儿的老城上的城墙砖,只有在我出生的那个五十年代人们才会勇于破旧立新,把有着厚重历史人文的古城城墙扒掉,用来建筑一座剧院,足见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极度渴望。

剧院的全称为国剧院,老辈人更习惯叫它戏园子。演出的多为北方的剧种——评剧。比如《花为媒》、《茶瓶记》、《小女婿》之类。我小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填饱肚子上了,并不热心剧院演出的剧目。感觉那些相似于牙疼的“咦咦呀呀”的戏文节奏太慢,并不值得花费时间欣赏,远不如躲在一个角落里看小人书来得过瘾。其实还一个原因是极少有机会能走进这个富丽堂皇的场所。直到上了小学后,学校有了包场演出,才有机会走进剧院,认真的看过几场大戏,比如《南海长城》、《芦荡火种》等。但很快,传统剧目被扫荡一空,只能看一些业余社团和中学生的演出了。这样的演出和剧场洋气的装修风格严重违和,总会令人跳戏。

那时小孩子去剧院里更多的是为了做游戏。因为这是一个与外面世界截然不同的空间,既宽敞又有很多隐匿的暗处,是捉迷藏的极佳场所。于是,很多时候,我们不顾大人们愤怒的目光,在剧院的楼梯上跑来跑去,木质楼梯在颤抖中不断有积灰从缝隙中窜出而甚嚣尘上。

剧院园内的坐席是那种老式的折叠木椅,每当观众入场就座时就会不时发出“啪啪”的声响。于是翻座椅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娱乐项目,只要有孩子们在场,人为制造的“啪啪”的声响就会时起彼伏,热闹异常。

有人在剧院的太平门外面挖了一个五分硬币大小的洞孔,把脸贴在上面,刚好可以看见剧院内的情形,这是给那些无票入场者的福利。于是有大戏演出的时候,有人会早早的占据那个洞孔。但由于洞孔过于狭小,并经常有不解风情的人无意间在里面把洞孔遮挡,能看演出的几率微乎其微。本城一位叫王犁的作家,还曾写过一篇叫做《看眼儿戏》的散文,说的就是当年这个剧院洞孔的故事。

老剧院南墙外一直向西的那条胡同被县城的人们习惯称之为戏园子胡同。本城知名的演员大都住在这条胡同里,所以在夏秋之季,会有很多热情的观众聚集在这里,听演员们吊嗓子,看演员们练功,凑近了和他们拉家常,算是骨灰级粉丝。我家的老房子就在这条胡同的最西端,所以有机会能观察到这些在舞台上威风八面的人有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苦辣酸甜。他们同样要去煤场往家里拉煤,去粮站排队买粮,冬天生炉子一脸灰,夏天修房子一身泥,为生活琐事和家人吵吵闹闹。

我唯一一次登上剧院舞台是在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本校文艺汇演。当时班里几个的女生头上扎着蝴蝶结穿着花裙子在台上跳舞,我们十几个男生在边幕条里伴唱,连个正脸都没露着。走上梦寐以求的舞台才发现,台子居然这么大,大到令人心里发虚。从幕布缝隙看到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心里直打鼓,紧张得手心出汗。手风琴响起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嗓音居然变了调,好像是另外一个人嘴里发出的声音。

老剧院在一九七五年那场强烈地震时损毁,很快被扒掉了。后来建起了一座现代风格的新剧场。但这座剧场的生命力并没有超过老剧场,据说电路设计有问题,后来也扒掉了。如今老剧场的位置已经竖起一座二十层大楼,最下面两层是全国连锁的大润发超市。

县城新一代并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座用城墙砖砌就的老剧院。

 老剧院


 老剧院

老剧院

老剧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