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中医调理身体的关键是什么?
(2022-07-01 09:13:20)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告诉你中医调理身体的关键是什么?
导语:患有了疾病之后,治疗方式有很多,比如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等等,中医治疗方法可通过理疗,药物治疗,等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治疗,当然也有很多的人,对中医治疗存在着一定的疑问,那么中医身体,有作用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中医医学上,中医调理作为基础,主要是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来判断疾病,从而分辨出疾病的类型,制定合理的养生调理方案。中医调理有很大的优点是它注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外界的激素对身体的作用,优先选用的治疗方式有,针灸、按摩等等,也可以通过中药的方式来进行辅助治疗,当然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调理的方法可以避免患者对药物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注重的是自身的调养,通过中医调理的方式,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一些营养,还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当中的治疗方式,中药调理,主要是采用各种草本的植物,提取各种植物的精华,根据植物的特性,来对症下药,能够有效的治疗疾病,而且可以减少西药,对于身体的副作用,减少身体内的毒素的积累,对身体健康更有效。
所以说中医的调理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生活当中对于疾病的治疗,并不局限于中医的治疗,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选用合适的治疗,比如一些比较严重的病情,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就是西医的治疗可能会更有效果。
中医身体调理是由内而外的进行调理,对于身体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气虚的人群,通过调理的方式,可以减少对身体的副作用,虽然中医的身体调理方式是比较缓慢的,但是他是比较健康的一种调理形式。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黃帝內經·五藏生成篇》由此我们就知道《黄帝内经》自始至终就非常强调中焦脾胃之气,也就是说强调中土之气,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黄帝内经》有很多条文都是来讲这样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你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这段经典条文背后的含义。
咱们在治病的时候也是这样,有一些患者他又是肾虚,还肝郁,还失眠,肝血不足,还经常脱发,肺气还不足,还感冒,肠胃还不好,经常胀气、腹泻,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症合在一起就有点懵了。尤其是一开始刚上临床的时候,刚学完《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药学》,你学的那些东西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即使是《中医内科学》,在每一课之后都有病案说明,那里边的病案也都是一些典型病案。你一到临床就很容易懵,为什么呢?不典型了,这个患者一点都不典型,而且乱七八糟的很多症状杂糅在一起了。这时候的思路是什么?先建立胃气,先把脾胃调整好。脾胃调整好了之后,消化吸收的好了之后,自然而然气血就充足,气血充足之后,病都能减轻。而且只要是能吃饭,气血充足,他睡眠就能好。为什么呢?“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若是和不下去,晚上睡觉一定不好,把他胃调整好了之后,睡眠能好一半。在这个前提下,再给他进行补肾也好,润肺也好,疏肝也好,然后再一门一门地治,慢慢的就全好了。这就是中医的一个思路,“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中央是调控其他四行的,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思路。
还有的治了好长时间病,最后收尾的时候怎么收?还是用调脾胃来收尾。肾气已经不足了,但是还有一点尾巴,总是好不了,这时候还得补脾胃,把脾胃补足了之后,尾巴就彻底的好了,所以这叫“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就是在治病的时候也要提醒我们,时时刻刻照顾脾胃。比如滋阴的药用多了,又是麦冬、沙参、百合、石斛、玉竹、生地都用上了,这时候得看他的肠胃,要是肠胃特别强悍,老百姓叫火底子,能化得动可以。要是一般的脾胃这时候再稍微加点茯苓健脾化湿,再加一点陈皮。如果阳气就是不足,脾胃本身就弱,你还得给他滋阴,那怎么办呢?再加点砂仁,这是民国时期孔伯华的思路,孔伯华用熟地黄一定是用砂仁拌炒,为什么呢?要去它的腻。所以你在临床用药中可以加点砂仁,然后再加点其他理气的药,这样伴随在一起再给他吃,阴能补得上,又不伤他的脾胃,这就是中医的思路。
曾一个患者,他以前经常喝菊花水、蒲公英水,喝了几年之后现在不行了,一喝胃就寒、胃就疼。因为一般的人他确实只知道一味药、两味药的药性,他不知道进行调节。蒲公英偏寒,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太足的人,喝蒲公英水时间长了一定会喝出胃寒,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就是喝蒲公英水的时候可以稍佐以陈皮,或者稍放上两片姜。用生姜怕上火,放点陈皮也可以,或者是放一点苍术,既能化湿,又能行气。
所以你得学会用中医君臣佐使的思路来给自己用养生茶,千万不能气虚了就用黄芪补气。你注意,气虚了用黄芪补气,黄芪补的是表面的气,是浮在身体外层的气,补不到身体内脏的气,身体内脏的气得用人参、生晒参、党参这些参一类的东西来补。所以你本身是内脏虚,又补了黄芪,这不是把内脏的气越补越虚吗?这就不合适。所以有很多老百姓学的一些中医知识,都是些似是而非的内容。他只知道黄芪补气,当归补血。但是你要知道气虚和血虚分很多层次。如果血虚的是偏深层次的叫做阴血不足,喝当归会越来越燥,这些细节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说我了解一点中医知识就可以自己开药了。自己吃养生茶可能吃的越来越不对劲,吃不对劲你还埋怨中医不行,实际上就是自己没有对证。
所以这个地方就提醒一下你一定要注意这些生活上的基本的情况。我刚才就强调了一点,无论是用什么药的时候都得保护好脾胃。脾胃受伤了再吃药也吸收不了,不仅药吸收不了,饮食物也吸收不了,化不成水谷精微,充养不了四肢百骸。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道理就在这里。
好了,本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前一篇:普及中医之“针灸”入门知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