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人的望闻问切绝对是一门科学!
(2022-07-03 07:58:26)
标签:
健康教育历史情感杂谈 |
老中医人的望闻问切绝对是一门科学!
导语:中医是用来治病救人的,疗效才是硬道理。不需要非得和科学扯犊子。科学是什么?科学也在不断改进变化中,并不是真理,没有评判一切的资格
!
为什么老中医诊断只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的身体有没有问题?你知道吗?
我今纯属是普及一下中医人的望闻问切!
真正的中医人是应当具备的素质,这几个都不能忽视!
中国古代没有“中医”这个称谓,当时若以地域分则有新安医派、孟河医派等,若以服务范围分则有御医、走方医等,当然还有郎中、大夫等等称谓不一而足。近代西医传入,才有了中西医之别,传统医学进而遭受了冲击,中医传承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今天,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中医药人更应当努力发掘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做一个合格的中医人。
一定要具备这些真本事,用高尚医道引领岐黄之术
古代医者无不强调“医道”的重要性。如明代赵献可在《医贯》中谓“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如何彰显医道,古人也有论述:“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慎疾刍言.用药》)
行医先做人。医生要体恤患者,准确地告诉患者疾病的危害以及如何做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并积极帮助患者消除内心的苦恼,减轻心理压力,正如《灵枢·师传篇》所谓:“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当然,医道也要通过精湛的医术体现,因此古人也特别强调医术精湛的重要性。“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医学传心录》)只有历经数十载孜孜不倦的研读、临证方可达到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收放自如而又不超出中医之经纬。
理性认识中医药的作用
“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古人已经认识到医学并非万能。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医学,不必神化医学手段的治疗作用,也不必矮化医学。只有客观认识医学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学习、领悟医学,用所学造福百姓。
在日常遣方用药中,要考虑中药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其实在几千年以前,古人就注意到了药物在治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明确指出“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或服药杂乱而成者。”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药物的选择与炮制,以尽可能增效减毒。医、药不分家,在掌握临床用药经验的同时,中医人要对所用之药充分了解。古人对药物的用药部位甚至采摘季节、加工炮制等均有明确要求。如认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爆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千金翼方》),“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本草蒙筌》)。
借鉴现代医学为百姓服务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诊疗疾病。现代中医医师要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的指导下,将更多的现代医学检查和诊断方法赋予中医“辨证要素”的意义,以便提供更多的可替代“指标”。在疗效评价时适当引入临床通用的客观指标作为有益补充,中西医互补。同时,也要增强中医自信,不要在复杂的症状、体征面前失了分寸。正如明代李中梓有言:“病机繁杂,变迁无穷,如珠走盘,纵横不可测。虽纵横不可测,而终不出此盘也。”总之,善为医者“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旧唐书》)。
在与现代医学的互动中诊疗疾病。一般而言,病人在患病后既会找到西医,又会看看中医。用药也是两边兼顾。这种情况在古时是不存在的,因此现代中医师在问诊开药的过程中要全面体察病人的用药习惯和生活环境,避免给诊疗造成误差,影响诊疗效果。
除此之外,中医还要学习西医通俗、简明的呈现形式。医学是复杂的,但呈现给公众的医学应该尽可能通俗化。西医诊疗手段直接,很多指标患者自己也看得明白,更加一目了然,不容易给患者造成误解。中医的诊疗手段简单,诊疗思维高深,不容易让外行理解,容易让医患之间产生误解。中医要想让更多的人理解、信任,必须在通俗化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医诊疗才能更加顺畅。
真正的老中医需要具备这些真本事的。
他看你一眼,就知道你身体有没有问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真的有“通天”的本事吗?真实原因原来是这样的——中医望诊的秘诀。
中医望诊是中医四诊之一,要细细研究,也是博大精深的,医者能够通过跟患者的接触,通过察言观色,就能判断一些基本问题,这与“看云识天气”有点类似,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科学的延伸。
假如让中医去摆个地摊,如果中医的望诊水平很厉害,是不是能够瞬间让人觉得这个中医的本事很高?那么,中医如何凭借第一印象就知道对方的身体状况如何呢?
其实,在中医望诊里,有一个概念叫“望神”,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中医望诊里,一般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和假神四种。《黄帝内经》曾经明确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所谓失神,就是面目晦暗,死气沉沉,生生之机消耗殆尽,是一种曲终人散的沮丧和残局;而所谓得神,那就是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朗朗乾坤尽收眼底,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感和表现。
1、得神
所谓得神,就是整个人体精气充足、精力旺盛,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这是一种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的健康表现。假如说,中医在看病时,如果对方是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一般情况下,身体是通泰无虞的。
2、少神
所谓少神,就是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些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的表现,一般多见于亚健康或者体质虚弱,或者是轻度疾病以及恢复期的患者。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加以调理,预后良好。
3、失神
所谓失神,就是正气亏虚、邪扰神明的一种状态,整个人都是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至会神识不清,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是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机体功能严重衰减所导致的,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以及危重之人。
4、假神
所谓假神,就是危重之人突然出现暂时性“精神好转”的虚假表现,这一般都是临终征兆。比如有的重病久病之人,已经出现失神的情况,突然精神好转,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者很久声音低微,突然声音洪亮,又比如好几天都食欲不振,突然食欲大增,这些都是“回光返照”的表现。
由此可见,一个真正的中医,的确是可以通过四诊中的任何一项,都能探查出人体的健康状态的。当然,中医望诊不仅仅只有望神这么简单,其中还有十分丰富的望诊技能,比如人们所熟知的看舌苔和看小儿指纹,这些都是望诊中十分重要的项目。
古人曾说,中医可以“三根手指走天下”,不仅如此,学会中医望诊,就好像随身携带的检测仪,这对提高疾病的诊疗大有裨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现在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结束语:中医的望闻问切有医疗价值,对诊断疾病十分有效,所以我是老中医人望闻问切绝对是一门科学!当然应该还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耐心和思考。就是要三基三严,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仁术济世的心!
前一篇:告诉你中医调理身体的关键是什么?
后一篇:中医症状、方剂增减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