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禧的《二郎神搜山图歌》

明代佚名《搜山图》局部
翻检清嘉道年间诗人郑开禧的《知守斋诗集》,发现一首《二郎神搜山图歌》,诗前有说明:“明李在画,后有射阳吴承恩诗”。歌曰:
耳畔忽似闻怪风,扪纸欲湿妖血红。神姦万亿狰且凶,铤而走险何忷忷。白毛赤羽殷蔽空,驰骤闪电轰丰隆,犀兕之甲鸟号弓。鼉皮胄鼔声逢逢。神兵抖擞寻妖踪,前遮后蹑腹背攻。饥蛟肥遗技则穷,狐狸宛转头飞蓬。或碎其首洞其胸,或锯其角牵其鬃。青狮白猿暨元熊,余魔悉数难复终。先清兔窟除蛟宫。海水鼎沸成洪浲。长剑巨斧供击撞,万夫毕力擒毒龙。流览未已瞠双瞳,奇观一若驰域中。最后朱盖高童童,群直簇拥来元戎。作使部曲施神通,整暇若与无事同。由来名将皆雍容,恃有韬略为折冲。在也笔端有化工,为此狡狯惊愚蒙。射阳意在诛四凶,作诗悼世无英雄。而我却念青海东,胡虏猖獗明夕烽。狐号乌合秋徂冬,为鬼为域为沙虫。安得将如清源公,指挥将士争效忠。扫除妖孽还昭融,魑魅魍魉民无逢。再起李在操笔从,图成王会昭神功。
吴承恩的题诗则收在邱正纲于明万历年间辑编的《射阳先生存稿》卷一中,题为《二郎搜山图歌并序》,序曰:“二郎搜山卷,吾乡豸史吴公家物。失去吾十年,今其裔孙醴泉子,复于参知李公家得之。青毡再还,宝剑重合,其奇事也,为之作歌。”歌曰:
李在惟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少年都羡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攫拿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锁交缠禽毒龙。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平生气焰安在哉,爪牙虽存敢驰骤。我闻古圣开鸿蒙,命官绝地天之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名物俱昭融。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啗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无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享万年保合清宁功。
《二郎搜山图》作者李在,字以政,号一斋,福建莆田人,明宣德年间以待诏入直仁智殿,为宫廷专职画家。他的绘画以山水题材为主,精工细润,气韵生动,人物、动物画则罕见。有幸的是,吴承恩于明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秋,在同乡好友吴醴泉家中看到李在所画的《二郎搜山图卷》,这幅图卷原为吴醴泉的祖辈所收藏,失落了五十年后,又在参政李公家中重新获得,这不能不称得上是一件“青毡再还,宝剑重合”的奇事,但更让吴承恩感兴趣的是,画面上所表现的丰瞻多姿的神魔形象,尽显奇谲之状,幻化之形。一向喜爱民间神话传说的吴承恩,在鉴赏之余,当即挥笔为友人写下这首纵横捭阖、浑灏奔放的七言长诗。在这首诗里,吴承恩不但形象地再现了图卷里所描绘的二郎神带领天兵天将搜山探穴,除妖驱魔的故事,而且借题发挥,抒发感慨,寓意世事,针砭现实,讴歌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英雄,鞭挞兴风作浪,危害社会安宁的妖魔。郑开禧的题诗沿用吴承恩的表现手法,前部分描写图卷画面内容,后部分表述对作品的感受。稍有所不同的是,吴承恩题诗是“意在诛四凶”,主张扫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腐朽和邪恶,澄清玉宇,保合清宁。郑开禧则“念在青海东”,强调防范边境,击退胡虏入侵,实现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
郑开禧,字迪卿,号云麓。福建龙溪人。嘉庆十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转吏部员外郎,迁文选司郎中。性淡泊而嗜吟诵,不拘一格,自写性灵。《知守斋诗集》是按年代编排的,《二郎神搜山图歌》收在二集卷四中,该卷诗作系於道光十年庚寅(1830),所作地点在京城。也就是说,李在《二郎搜山图卷》从吴承恩在淮安题诗到郑开禧在京城题诗已存世二百九十余年,后来又流传到何处则无从考证。
有关《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有相当多的学者将《二郎搜山图歌》看作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一个有力的证据。他们认为吴承恩的这首诗是《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胚胎,比较诗与小说,在搜山场景和降妖情节方面有不少共通点和相似点。有所不同的是,诗歌和小说中主人公的正反面形象互易,这种反差或许是吴承恩依据两者创作的主题和典型化要求,对神话传说中神魔形象作出灵活的运用,不能说明《搜山图歌》就不是《西游记》第六回的原生素材。
郑开禧《二郎神搜山图歌》的发现,虽然不能对《西游记》作者的考订提供新的证据,但我们可以通过郑开禧对李在绘画的描述,来领会吴承恩题诗,从而增进了解《二郎搜山图》的原貌,感受吴承恩题诗时的情趣、胸襟和态度,从而使我们对他这首瑰丽幻化、奇肆淋漓的诗歌,作出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解读。
作者:张一民


郑开禧《知守斋诗集》书影

宋代佚名《搜山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