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锦的《中洲曲》

标签:
中洲盛锦清江浦运河文化 |
分类: 淮楚流韵 |
盛锦的《中洲曲》
“中洲岛”,是镶嵌於清江浦水系上的一颗耀眼的翡翠,它位于里运河和越河之间,总面积约有40多亩。东倚飞檐凌云的清江浦楼,西临古朴敦实的清江大闸,南北两岸则坐落着慈云寺、清真寺、文庙、陈潘二公祠等诸多胜迹。岛上林木参天,花叶扶疏,掩映着亭、桥、廊、榭、馆、阁、楼、轩。水面上游船穿梭在柳浪塔影之中,构成一个显示清江浦运河文化特色的景区。
中洲岛形成於明永乐万历年间,为了节制和蓄洩黄淮之水,清江浦先后修建清江大闸与越闸。两闸之间的三角地带即为中洲岛。由于它处在里运河咽喉位置,常有商船漕艘停靠,等待过闸,附近的居民就在岛上和堤岸建起客栈、酒楼、茶社。逐渐,这里就逐渐形成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的经营和休憩场所。中洲也由此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著名诗人盛锦就在此留下了诗篇。
盛锦字廷坚,号青嶁,江苏吴县人。康熙年间就有诗名,虽然他是一介诸生,但当朝贤达名士咸与之订交。他平生不屑科名仕宦,喜出游,游踪遍南北。因得江山之助,他的诗由早期的芳华明丽,变为沈雄顿挫,晚岁则归于深婉敦厚,著有《青嶁诗稿》,得到沈德潜、袁枚、法式善等诗家的赏识。为了生计,他於乾隆元年随从淮安府外河同治英廉(字梦堂)作幕僚,来到清江浦,直到乾隆八年之后,才辞幕归乡。在清江浦,他以笔墨誌一时鸿爪,写下诸多的咏淮诗篇。如《袁浦春兴》、《淮阴夜泊》、《渡黄河》、《慈云寺雪夜》、《守闸同梦堂主人作》、《淮阴钓台》、《漂母墓》等,诗中不乏有描写“中洲”的诗句。如“内外河分两道流,人家多半住中洲。贪看五月龙溪水,水阁风簾尽上钩。”(见《袁浦竞渡词》),“中洲环玉碧,楼榭影层层。月泻垆头酒,花浮水面灯。”(见《七月十五夜出游江浦过王雷门慈云寓舍》)。又有专以中洲为题材《中洲曲》,传诵一时。诗云:
妾家住中洲,江水两边流。
日日停官舫,妆楼对舵楼。
三月桃花汛,春潮没半舟。
欢船撑不住,直到妾床头。
妾爱洲前水,双下龙王闸。
暂向龙头分,复从龙尾合。
欢船待放闸,系妾门前柳。
莲子落秋风,萍水便成藕。
倚树架水阁,编芦作屏风。
与欢似秋雁,双宿荻花中。
别欢河南堤,思欢河北岸。
百八慈云钟,声声与肠断。
作者以住在中洲岛上一位青年女子的口吻,叙述她与一位船夫的艳遇。诗中的“欢”指得就是这位船夫,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曾释“欢”为妇人,以为“晋吴歌曲,多以侬对欢,吴人称侬者,惟见男子,以是知欢为妇人必矣。”但在盛锦《中洲曲》中,“欢”与“妾”对,显然指为男性。《通典》释“江南谓情人为欢”,可见不单指女性。这位船夫因发桃花潮汛,将船停泊在中洲岛。诗中所说的“龙王牐”就是“清江闸”,当时这里的水势汹涌,船行闸口,需要多人用绳挽篙撑方能过闸,正常情况下,每日仅能过五六十船。(见《陶云汀奏疏》)遇到河患雨涝,潮水盛涨,船夫则无从措手。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保障船只安全考虑,守闸官员也就下令关闭闸门,禁止航运。船夫只好滞留在中洲岛,等水降潮退开闸时再行过闸。也就在这滞留期间,船夫与中洲女子由相遇、相恋、相欢,到最后相别。从春到秋,延续数月,起初是潮汛所阻,后来则是恋情羁绊。他们的欢会尽管充满着浪漫色彩,但毕竟是萍水相逢,始合终离。当他们在河干分别时,执手相对泪眼,竟无语凝噎,耳畔回荡起从慈云寺传来一百零八响催人肠断的钟声,仿佛是佛祖在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谛语在警醒他们。
《中洲曲》是盛锦后期作品,其叙事层次分明,场景更迭自然,诗句浅显淡雅而蕴藉风流,间用比兴如民间俚曲,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在表现中洲女子风韵和情感方面,引人入胜,令人回味。需要强调一点,这首诗是笔者迄今看到的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描写清江浦中洲的诗,他多少能反映出当时中洲的概貌和风情,而《淮安艺文志》、《山阳诗徵》、《山阳诗徵续编》等书籍均未有收录。